王松奇
全球金融危機已近尾聲,美國政府網站上最近發(fā)表的有關危機的文章標題前都要加個“后”字,我們中國的研究者現在也應當轉變思維,要對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后危機時代”式的厘清和整理,并主要探討三個問題:(1)“后危機時代”開始時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地位發(fā)生了那些變化?(2)在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特別是在對外經濟關系中有無政策偏差?(3)怎樣在“后危機時代”找到一個有效改善以往不良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政策支點?
在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已成了最大的贏家。在美歐日等重要經濟體普遍陷入經濟衰退時,中國卻能以超過8%的GDP增速率先實現經濟復蘇,中國以僅僅占全球GDP不足8%的份額成了全球反危機的經濟拉動力量。為什么中國能發(fā)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其原因大體有二:一是中國有一個任何國家都難以比擬的經濟增長雙動力系統(tǒng),即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由市場驅動的,而中國經濟則是由市場和政府共同驅動的,黨政共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齊抓經濟并且握有足夠的資源來給經濟添加動力,這是中國經濟能在反危機競賽中率先復蘇的“最大秘密”。二是中國銀行系統(tǒng)經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考驗通過不良資產剝離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等一系列內部改革及外部監(jiān)管環(huán)境的改進已成了世界上最健康及握有最充裕流動性的金融服務系統(tǒng),僅在2009年前9個月里中國的銀行體系就能夠在核心資本監(jiān)管加強撥備覆蓋率提高的條件下向經濟體系注入了8.67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這種信貸超速擴張盡管廣遭詬病,但來自美歐日國家學者的質疑更多是帶有酸酸的味道,因為這些經濟體中的銀行體系不是流動性枯竭就是機構缺少放款意愿,而且,它們的實體經濟在危機背景下也很難出現充足的貸款需求。所以,中國的銀行業(yè)也是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的最大功臣之一??偨Y中國的反危機經驗也許還可以列舉出許多,但威權政府和健康的銀行體系是兩個最關鍵因素。威權政府既能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又能自身創(chuàng)造投資供求,健康的銀行體系既能提供充裕的流動性又能夠掌控貸款超速擴張帶來的相應風險,這是中國最值得自豪的兩件法寶。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傷害是外需嚴重萎縮,但2009年GDP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長說明我們已較成功地用內需彌補了外需的不足,使中國經濟總量有望在2009年成為超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出口上成為超過德國的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并在金融方面出現巨大歷史轉折即由全球直接投資最大吸納國轉變?yōu)橘Y本輸出國。毫無疑問,挾2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市場上最大的玩家之一。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國目前要做的并不是沉浸在經濟大國的盲目樂觀情緒中,而應當用心反思中國在過去輝煌成長30年中我們到底存在哪些教訓,與世界各先進經濟體相比,我們在戰(zhàn)略、體制、政策乃至人事上還有哪些短板和不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本輪危機作為真正的加速發(fā)展和趕超機會。
任何國家的經濟趕超過程首先都是學習和總結的過程,一個不虛心學習和不善于總結的民族注定是沒有出息的。中國目前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從國內條件說沒有任何阻礙我們進行進行冷靜思索的紛擾因素,因而我們可以首先對30年改革開放中的一些教訓進行總結。我認為,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30年中最大的教訓就是資源使用存在嚴重浪費或不經濟現象,它具體表現為由企業(yè)盲目投資造成的重復建設、地方政府進行招商引資競爭中出現廉價出讓資源、由于戰(zhàn)略資源管理疏漏產生的稀缺資源(如稀土)低價出口以及各種體制原因技術原因共同推動的單位GDP能耗過高原材料成本過高等等方面。這些方面的浪費可以統(tǒng)統(tǒng)視作是實物要素浪費。除此之外,還有由金融體系低效率所造成的金融要素浪費,其具體表現為對內過剩流動性不能流向國家經濟發(fā)展急需投資補充的產業(yè)行業(yè)方向上,對外巨額外匯儲備對美元資產的過度投資依賴。我認為,矯正實物要素浪費和金融資源浪費就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的核心內容。
我們很早就注意到中國經濟金融體系過去多年存在的資源浪費問題,只是沒有找到遏制浪費的有效辦法,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對中國的資源浪費進行明晰分類并采取差異對策,而僅僅以大而化之的一般號召來應對中國經濟發(fā)展中的嚴重資源浪費局面,其結果必然事倍而功半。細想中國的資源浪費似乎可概括為三大主因:(1)體制或制度型;(2)政策不當型;(3)管理疏漏型。宏觀層面的浪費不外是這三種類型,體制或制度型資源浪費要靠深化改革來解決因而是中長期任務,而政策和管理型資源浪費則完全可以用中短期的政策調整和管理改進來達到矯正目的。在資源浪費分析中還應當引入一種思考辦法,那就是分清內部浪費和外部浪費。從封閉角度考察,一種資源的浪費不管是由于定價原因還是由于管理上的原因,供需雙方的交易完成及資源損耗僅限于經濟體系內部可稱之為內部資源浪費;而在對外經濟活動中一旦出現資源低價輸出或大幅度利益損失性資源流出的狀況,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外部資源浪費。從經濟愛國主義角度說,內部資源浪費由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定律決定,一個環(huán)節(jié)上的交易利益受損形成的派生國民收入總還是要在體系內循環(huán),任何環(huán)節(jié)上的交易受益方都是吾國吾民,從某種意義上說,內部資源浪費好像還不能說是純粹的資源浪費,而外部資源浪費是把本國的資源低價出讓是純粹的利益輸出或補貼外流,對吾國吾民不產生任何實際利益,因此應成為中國目前矯正資源浪費行為的主要著眼點。
在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過去30年中,中國在對外資源浪費方面有過無數的經驗教訓。在改革開放早期的各地區(qū)招商引資競賽中,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在拼命出臺優(yōu)惠政策,優(yōu)惠政策又集中反映在低價出讓土地資源和稅費減免方面,這造成了大量的利益損失。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對中國特有的戰(zhàn)略性資源如稀土礦,許多地方政府為發(fā)展本地經濟在很多年前就以各種形式同外商簽訂協(xié)議,用很低價格將這一能形成中國獨特供應優(yōu)勢的戰(zhàn)略資源賣給了美日歐等國的企業(yè)。鄧小平當年曾自豪地說:“中東有石油,我們有稀土”。他老人家如此看重稀土,但我們各地的敗家子們卻稀里糊涂地把這種中國特有的戰(zhàn)略資源以蘿卜白菜的價格賣給了我們的經濟政治競爭對手,且中央政府一直未出臺有力的管制政策來制止這些對外資源浪費行為,這的確讓人痛心?,F在,中國生產要素的超低價格似乎是中國經濟的比較優(yōu)勢,但外商并不這樣看,如世界造船第一大國韓國瞄準中國北方沿海的海岸線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超低造船鋼板價格,在山東遼寧等北方海域大量建船殼制造廠,規(guī)避鋼材出關稅將船殼運回國內進行進一步加工組裝獲取高附加值,直接影響中國造船業(yè)的國際市場份額。韓國的這類企業(yè)認為中國很傻,因為中國至今還未出臺有針對性的相關關稅政策來遏止這種資源“掠奪”行為。近些年來,有一句流行語說中國“買啥啥貴,賣啥啥賤”,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在對外經濟關系中不僅存在管理上的疏漏,而且還存在著致命的政策偏差。這個偏差的根源就在于人民幣幣值太低,我們的匯率政策太保守。
一般情況,單一產品或個別產品并不能產生“買啥啥貴,賣啥啥賤”的普遍效果,只有能對總供求狀況產生影響的宏觀政策參數才會產生這類宏觀經濟影響,所以,在可貿易商品交易領域,能產生“買啥啥貴,賣啥啥賤”效果的政策工具只有匯率。
人民幣近年來一直存在幣值低估問題。這既可用購買力平價原理來驗證,也可以用生產要素價格比較的直觀方式獲得結論。本輪金融危機使得中國外需嚴重萎縮,去年下半年沿海省份也出現外貿品生產企業(yè)的大面積停工停產甚至破產倒閉等等,而且最糟時期中國的暫時失業(yè)人口總數曾達2300萬。現在,外需剛見回升,外貿出口環(huán)比指數稍見增長,在經濟復蘇基礎尚不穩(wěn)定之時談論人民幣幣值低估似乎有不合時宜之嫌。但任何國家貨幣幣值的高低是一個可進行宏觀度量的科學問題,它不取決于任何政策需要或服務于政治社會目標。在過去30年中,我國出口商品定價過低已造成了資源廉價出讓的狀況,在當前后危機時代,我認為中國應當重新確定自身在本輪全球化中的位置,應當從珍惜資源的角度慎重選擇我國的匯率政策和對外經濟管理政策。盡量減少經濟發(fā)展中的資源浪費,降低一切對外經濟關系中的利益損失,這應當成為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切實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一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