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言
近代廣東畫壇,形成了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方人定等人代表的嶺南畫派,以及黃君璧等人代表的國畫研究會,對20世紀南方畫壇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雖然不像京津、上海及江浙地區(qū)社團云集,畫家的數(shù)量也遠不及其他三地,但嶺南畫壇具有的鮮明地域特色。嶺南畫派畫作較早受到港臺收藏家的關(guān)注,行情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香港佳士得、蘇富比以及廣州嘉德都是嶺南畫派作品拍賣交易的中心,很多畫家創(chuàng)紀錄的作品都由這三家公司創(chuàng)出。
高劍父是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早年學(xué)畫于澳門、日本,受西畫影響較大,后入同盟會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隱退,潛心繪畫,倡導(dǎo)“折中中西,融會古今”改革國畫創(chuàng)作。其作品融入了日本畫的光、色等表現(xiàn)手法,題材常見風景、花卉、人物、動物,人物畫數(shù)量不多。其弟高奇峰及方人定、黎雄才、關(guān)山月、楊之光等現(xiàn)代名家皆出自其門下。
從行情看,高劍父單件畫作成交價雖不及高奇峰,但是作品的數(shù)量較多,中國市場1993年以來約上拍近千件。1994年中國嘉德秋拍,創(chuàng)作于1935年的《松雀》立軸拍出了15.4萬元,是內(nèi)地首件高價成交的高劍父作品。1998年北京翰海春拍,1923年的《野菊》立軸價格漲至20.9萬元。2001年香港佳士得秋拍,1946年作《秋蔬圖》立軸拍出了28.2萬港幣。次年廣州嘉德夏拍推出的“南海劉氏文獻館藏中國書畫”專拍,1931年贈友人的《石窟壁畫》鏡心拍出了40.7萬元。2002年該公司春拍“嶺南名家”專拍中,寫贈馮平夫人趙連城的《雪里見精神》立軸拍出了73.7萬元。同年江蘇愛濤秋拍,1998年北京翰海曾拍出的《野菊圖》立軸價格突破百萬元,以132萬元成交。去年香港長風秋拍,1930年寫贈鄧薏梧的《英雄獨立圖》立軸拍出了159.04萬港幣,是目前高劍父畫作的最高成交價。
高劍父徒子徒孫遍及全國,畫作極受推崇,就目前看,其作品還有相當?shù)纳仙臻g。
高奇峰才氣縱橫卻中年早逝,去世時年僅44歲,因此畫作存量有限,歷年上拍過的作品不足500件,但畫作價格較高。其畫學(xué)自高劍父而又別具清秀一面,最擅翎毛走獸,特別是猛獸、猛禽及花鳥,拍場高價成交的作品也多屬此類,如1995年北京翰海秋拍的《孔雀》立軸,247.5萬元的成交價創(chuàng)當年嶺南名家畫作第一高價。2006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時,1917年作品《長松孔翠》立軸,以448.8萬港幣拍出,創(chuàng)畫家作品拍賣紀錄。2004年香港蘇富比舂拍,《山水》4屏拍出了398.24萬港幣的高價,創(chuàng)畫家山水畫價格之最。高奇峰存世山水畫數(shù)量有限,這件作品上世紀六十年代入其弟子趙少昂之手,趙在畫的題識中指出,“此八頁山水為高師早年客滬之作,內(nèi)有三頁嘗刊于專集中,今輾轉(zhuǎn)落人吾手,志為慶幸,因高師畢生所作無多也?!贝水嫳皇杖搿陡咂娣宓乃囆g(shù)》《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高奇峰的走獸畫成交價格不低,1997年北京翰海秋拍時,《貓頭鷹》立軸就拍出了53.9萬元。此畫去年再現(xiàn)身廣州藝拍迎春拍賣“嶺南名家書畫”專拍時,拍出了412.5萬元,創(chuàng)畫家走獸畫最高價。
2006年以來,高奇峰的畫作行情直線上升,歷年超百萬元作品中,2006年以后成交的在七成以上??梢娔壳罢瞧洚嬜鹘灰椎囊粋€高點。
陳樹人繪畫風格異于高氏兄弟,以花鳥、山水畫最具代表性,畫作淡雅清朗,富有詩意。市場上流通的數(shù)量不多,精品更少,行情遠遜于“二高”,一般作品僅數(shù)萬元,精品的價格也僅在20萬元以內(nèi),且僅成交過十余件。1994年朵云軒春拍時,《江畔秋色》立軸以14.3萬元拍出,是內(nèi)地市場第一件高價成交的陳氏作品。2005年上海中天春拍,著錄于《藝苑掇英》的1942年作品《湖海瀟雨圖》立軸,拍出了16.5萬元,目前仍然是畫家作品拍賣的紀錄。
方人定、趙少昂、黎雄才、關(guān)山月、楊之光等第二代嶺南畫家,多出自“二高一陳”的門下,他們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躍于新中國成立以后,1949年前方人定的影響較大。
方人定學(xué)生時代即投入高劍父門下,1928年時所畫的一幅花鳥畫即在比利時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時年畫家僅27歲。第二年他赴日學(xué)西畫,早期作品受日本畫影響較大,晚年作品又回歸傳統(tǒng)。方人定最擅人物畫,拍場上高價成交品中八成以上是人物畫。拍賣成交的方人定作品,大部分出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畫家創(chuàng)作了相當數(shù)量的表現(xiàn)新生活、新社會的現(xiàn)實性作品。2005年廣州嘉德秋拍106.7萬元拍出的《花市燈如晝》立軸(此畫創(chuàng)作于1965年),以及去年廣州嘉德夏拍49.28萬元成交的《喂奶》立軸,都是晚期的代表作品。極少見30年代的早期作品,比如作于1937年的《獵人》鏡心,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時拍出了48萬港幣。第二年該公司秋拍,1931年所作的《踏雪》立軸也是早期人物畫的典型代表作,以108萬港幣成交,創(chuàng)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他的作品除少數(shù)精品成交價在三四十萬元間,一般作品僅數(shù)萬元,2005年以來價格漲幅顯著。
嶺南畫派以外,堅持傳統(tǒng)風格的國畫研究會也是20世紀前半葉廣東畫壇較有影響的社團,早期以溫其球、王竹虛、易大廠、潘達微等人為代表,但是他們的成就有限,畫作拍賣的行情也一般,精品之作在十萬元左右。四五十年代以后,堅持傳統(tǒng)風格的畫家以黃君璧、黃少強、黃般若等人為代表,拍場上以他 們六七十年代的作品行情較好。特別是黃君璧,精品之作已經(jīng)超過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