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研究的若干趨勢與問題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楊小微等在《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上撰文,分析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6、2007年度基礎教育領域的課題申報材料,指出這兩個年度出現(xiàn)了這樣一些值得注意的選題意向和關注焦點,如教學研究由重視觀念更新走向注重提高實效、由較為籠統(tǒng)抽象層面研究走向對具體學科研究的關注,學校研究由宏觀著手轉而注重文化、制度及內外環(huán)境,這些顯現(xiàn)出研究深化的趨勢。人口流動引發(fā)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增多、農村留守兒童增多所帶來的教育上的問題開始進入研究視野。
“教學”和“課程”成為基礎教育研究的主題詞。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們已經不再停留于對它們的“各個擊破”,而開始關注到教學與課程的關系,關注到教學改革、課程推進與教師成長的密切關系,對事物間關系的關注,表明了研究者思維方式的更新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文中也提出一些有待加強的問題:我國教育的不均衡現(xiàn)象,在總體格局上似乎受到了較多的關注,而區(qū)域之內存在的巨大的非均衡現(xiàn)象未引起足夠重視,有些地方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同時,又引出了新的問題。因此,如何認識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問題。如何在促進均衡的同時保證并放大優(yōu)質的問題。如何從政策層面和體制層面解決長效機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以及如何將區(qū)域之間、學校之間及人群之間的差異這種發(fā)展“障礙”有效地轉化為“發(fā)展資源”等問題,都需要熱情和理性的雙重支撐。此外,高考與高中改革相關聯(lián)的課題意向較少,學校層面的整體性、結構性的變革需要加強,基礎教育改革研究的理論品性提升問題也有待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學習性評價在作業(yè)批改中的運用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董軒在《教學與管理》2008年第12期上撰文指出,學習性評價理念強調作業(yè)批改采用評語的方式,并試圖通過評語的回饋鼓勵、激勵所有學生,使他們從教師那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幸福感、認同感、歸屬感,相信提高學習成績的可能性。并真正對“學習”這一習得知識技能的社會化過程產生濃厚興趣。這似乎已為眾多中小學教師所熟知,并真正在日常教學中采用。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斟酌、思考一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評語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評語過于簡單,有失具體性、針對性,也沒有對如何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給出建議。對于學生而言,除了獲得了教師肯定后的愉悅,對于學習本身并無大的助益。同時,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語也有脫離學生具體科目、具體學習目標之嫌,而且這種“情感驅動型”評語往往在不經意間忽視了作業(yè)是用來促進學生強化新知識、新技能這一本質目的。如果僅僅是不斷地以各種形式重復“很好很優(yōu)秀”式的評語,這種激勵的效果不會永遠顯著,學生也會對“很好很優(yōu)秀”產生“免疫”和“審美疲勞”。因此,學習性評價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去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學生的作業(yè)是否達到了所要求的標準?與上一次作業(yè)相比,他(她)是否有所進步?是否暴露出了新的問題?他(她)是否準確理解了上一次的評語,如果是,為什么沒有改進呢?原因是什么?如果我要幫他改進,該寫什么樣的評語?這樣的評語有效嗎?
在作業(yè)批改中運用學習性評價的理念,主要是一種“理念自覺”,而不是要求教師掌握某種評價技術或是獲得某種可以套用的模式。
正確理解“用教材教”的真正內涵
《基礎教育課程》2008年第11期約請來自教研一線的資深專家就“用教材教”的真正內涵是什么進行座談。武漢市教科院院長王池富認為,在理解和實踐“用教材教”中,既不能出現(xiàn)隨意化的行為,又要防止將其神秘化的傾向,以下行為應該得到糾正或扼制:一是三維目標的模式化、教條化。有的教師幾乎每節(jié)課都模式化制定三個維度的目標,形成固定的套路。有的目標的設定既牽強。又割裂了知識內在的聯(lián)系,有教條化之嫌。不可將三維目標對立起來,必須牢固地樹立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情感和價值觀的理念。二是教學設計唯情景論。并非每一個具體知識的學習都應該設計情景的,有的純抽象思維的知識不可以設計情景。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有思維源頭,要有方法支點,要有藝術栽體。要不然不僅隔靴搔癢,而且沖淡知識主題,久而久之,勢必影響思維的品質。三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而不合裂痕化。信息技術應用不當可能影響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當需要學科教學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時,三維實物效果顯著優(yōu)于模擬技術;培養(yǎng)抽象思維時,憑空想象優(yōu)于信息技術模擬場景:培養(yǎng)實驗探究能力時,動手操作觀察現(xiàn)象遠好于電腦模擬。四是知識學習泛活動化。不可將知識學習全盤活動化,似乎課堂學習沒有熱鬧的活動就不是新課堂。泛活動化的表現(xiàn)既不利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又影響知識學習的水平。課堂活動應該顯隱交替、內隱思維活動為主、交流合作探究結合,不能沉溺于表象的、淺層的、無思維內涵的活動。五是學科延拓試題化。針對部分高思維層次的學生對學科教材延伸設計是必要的,但延伸的方式、設計的內容、實施的行為如果試題化就違背宗旨了,延伸的產品不應是高難度的試題,延伸的方式不應是解題訓練,延伸應該體現(xiàn)在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