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文藝界流行叫老師,但“李大爺”卻是最貼合相聲演員李文華性格的稱謂,出身鐵匠家庭的他從未拋棄勞動人民的質(zhì)樸真誠,因為謙卑,沒人能想起他有什么缺點。盡管1985年就因喉癌退出舞臺,卻依然能被人民憶起。
上世紀80年代初是相聲的黃金時代,姜昆曾回憶說:“相聲那樣火是一種不正常的現(xiàn)象。那時文化上剛剛放開,相聲是因為特定的環(huán)境而受到歡迎的?!边@種“不正?!笔且驗槿藗儽锪颂?,急須笑的出口。北京電視臺做過改革開放30周年的相聲回顧,那些畫面模糊的錄像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觀眾嘴咧到露出扁桃腺,他們笑得那么舒暢、那么由衷,只要你告訴他下面這個節(jié)目是相聲,他們已經(jīng)做好全副笑的準備,就像今天看國產(chǎn)大片只為“笑場”一樣。
李大爺沒有像馬季、姜昆那樣生在最好的年代。他13歲就當上了學徒,日常消遣就是去隆福寺聽相聲。解放前進入工廠做噴漆工,一個對健康損害很嚴重的工種。他不修邊幅,外號“小濟公”。50年代初也是熱火朝天的日子,他是文藝積極分子,參加各種工會組織的活動,學文化、說快板、說相聲。
起初他是逗哏,有句話是三分捧七分逗,這是一句客氣話。觀眾很難單獨記住一個捧哏演員,除非作為一個組合。解放前捧逗演員的演出分成是二八開,甚至一九開。
能夠安心在“捧”的位置上,生活中一定是個溫和、不計較的人。因為遇到愛表現(xiàn)的逗哏,性格活潑的捧哏會著急。李大爺就是這樣的人,他主動換到了配角位置,1960年,在馬季的幫助下,說服廠領導,調(diào)入廣播說唱團,那時他36歲。
過于安分的捧哏演員又會變成“電線桿子”,傳承下來的這些段子里,捧哏有一些固定的套話:“嘿”、“啊”、“是”、“對”、“不錯”、“好嘛”、“廢話”、“沒聽說過”、“什么亂七八糟的”……李文華自己總結(jié)說:如果用得太多,就顯得語言貧乏,從而也襯托不出逗哏來,以致使整個節(jié)目為之減色。對于一個捧哏,最重要的是分寸的把握,既不能像逗哏那樣灑狗血,又不能事不關(guān)己,還要了解搭檔,時不時地墊幾句給勁的話,最最要緊的是,捧逗哏生活中要關(guān)系好,才能保證演出時互相不拆臺,相聲界的合作,比談戀愛還難。
后來優(yōu)秀的捧哏,大多走的是李大爺?shù)穆纷印?。像天津的楊少華是蔫壞,鼓搗小動作的鬼機靈;郭德綱的搭檔于謙是蔫冷,常常一句話把逗哏噎得不輕。李文華是蔫善,他比姜昆大20多歲,又有一臉溝壑的慈祥,一般對手也不敢太狠擠兌他。本身姜昆就很活躍,柳活很多,唱歌、模仿老太太,這也是因為李文華給他的空間很大。
80年代的相聲諷刺的多,但尖銳的少。大部分是針對個體的缺點,類似于《瞧這一家子》里的劉曉慶式人物,營業(yè)員的傲慢、公務員的懶惰、小商販的雞賊……當時的人比較單純,真正的大奸大惡者少,小人物的小毛病是喜劇,大人物的大毛病就是悲劇了。
《如此照相》觸及到較深刻的一個主題:“文革”期間顧客去照相,必須用“革命”語言與營業(yè)員對話:“凡到我革命照相館,拍革命照片的革命同志,進我革命門,問革命話,須先呼口號,如革命群眾不呼革命口號,則革命職工堅決以革命態(tài)度不給革命回答。致革命敬禮?!蹦婀庀笳骱诎?,紅領巾暗示復舊,花衣服是低級趣味,燙發(fā)是資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這種真實的荒誕,不能說比批評兒媳不孝更有價值,但確實觸及了社會現(xiàn)實。
李文華嗓子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很注意理論總結(jié),克制包袱的低俗無意義。在《我與乘客》中,姜昆涮他是“孕婦”,指老頭為孕婦,這包袱既不可笑又沒價值,在李文華的建議下去掉了,但電臺錄音還保留著,李文華一直引以為憾。
在他患上喉癌的前幾年,觀眾還非常惦記他,那時喉癌也是一種少見病,更何況生在相聲演員的嗓子上,更是命運的捉弄。當時很多觀眾還天真地以為,經(jīng)過恢復治療,李大爺還能重上舞臺,卻沒想到他堅持了20多年,還是沒能戰(zhàn)勝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