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振興 王戰(zhàn)建
10月8日是全國高血壓日,高血壓與糖尿病可以說是一對“狼狽為奸”的兇手,經(jīng)常共同作惡。據(jù)相關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有半數(shù)以上會合并高血壓。一旦發(fā)病,則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眼底病變、糖尿病足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且癥狀嚴重,預后險惡,已成為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正確預防高血壓呢?在全國高血壓日來臨之際,我們請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戰(zhàn)建教授為我們做出了相關解答。
本刊記者:王教授您好,在全國高血壓日來臨之際,我們想請您為糖尿病患者解答一下高血壓癥的預防與應對。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并發(fā)高血壓呢?
王戰(zhàn)建教授:糖尿病和高血壓并存的現(xiàn)象在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的,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大約為非糖尿病患者的兩倍以上。成年人以患2型糖尿病者多見,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可能具有共同的遺傳物質。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著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升高,高血糖則會刺激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從而造成高胰島素血癥。過高的胰島素不但可促進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引起鈉潴留,而且還可刺激交感神經(jīng)興奮,進而使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血壓自然升高。以上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最終就會導致高血壓的發(fā)生。
本刊記者:既然如此,糖尿患者如何確定是否得了高血壓?
王戰(zhàn)建教授:測定血壓,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必需進行的一項檢查。因為血壓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響,如運動、情緒、藥物等,甚至有的人一見醫(yī)生就緊張,到醫(yī)院測血壓遠高于平時,有謂“白大褂高血壓”,故測定血壓應該除外上述影響因素。
以安靜狀態(tài)下靜坐30分鐘后測定的坐位或臥位血壓為準,若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可確診為高血壓。初期患高血壓者,血壓常常波動不穩(wěn)定,一但查見血壓>140/90mmHg,在休息30分鐘后,也不能降至140/90mmHg以下者,提示體內血管緊張度的調節(jié)功能已不正常,應該到醫(yī)院進行診治。
本刊記者:那么,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正確預防高血壓呢?
王戰(zhàn)建教授:去除誘因,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是預防高血壓發(fā)生的基本方式。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共同基礎,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作用于高血壓發(fā)病機制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部分輕度高血壓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即可達到治療目標。
其中包括:合理調節(jié)飲食,控制每日總熱量,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限制食鹽,飲食清淡,少飲酒,戒煙;適量進行體育鍛煉。避免情緒波動控制情緒激動和精神緊張,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避免血壓、血糖波動。減輕體重這是最有效的治療策略之一,有研究證實,肥胖者減輕體重5%,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7.1mmHg和5.4mmHg,同時伴有左心室肥厚及重量指數(shù)降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高血壓的患者,應該選用合適的降壓藥物進行血壓控制。
本刊記者:有哪些常見降壓藥物,它們的原理是什么?
王戰(zhàn)建教授:那我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降壓藥及其對糖尿病的影響: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
甲巰丙脯酸等可使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11%,對老年人輕型高血壓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降壓的同時,還可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對糖、脂質代謝不僅沒有不良影響,還可以起到改善作用,因此對糖尿病并發(fā)高血壓,無疑是首選降壓藥,但腎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利尿降壓藥
糖尿病并發(fā)高血壓患者多數(shù)有體液潴留,因此少量利尿降壓藥可明顯改善高血壓。但利尿降壓藥可引起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并使胰島素分泌減少,敏感性下降,從而使葡萄糖耐量惡化,還有可能影響尿酸及脂質代謝,因此不能作為首選藥物,可短期選用。
鈣拮抗劑
如硝苯地平控釋片,能有抑制鈣離子向細胞內流,松弛血管平滑肌,減少末梢血管阻力作用,從而能降低血壓,但腦、冠狀動脈和腎血流量不減少。對缺血性心臟病、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糖尿病患者并發(fā)高血壓,也是較好的降壓藥。鈣拮抗藥不影響糖及脂質代謝,因此,它也是糖尿病并發(fā)高血壓患者首選的降壓藥。
血管擴張藥
以肼苯達嗪為代表的血管擴張降壓藥,可能具有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作用,但不影響葡萄糖耐量,同時又有血管擴張作用,增加血流量,因此,糖尿病并發(fā)高血壓患者可以選用這種藥物。
本刊記者:今年5月17日世界高血壓日的主題是“鹽與高血壓”,請問鹽與高血壓存在什么樣的必然關系呢?
王戰(zhàn)建教授:正常情況下,一個成人的血液總量為每公斤體重65~90毫升,假定一個人的血液總量為5000毫升,如果他吃的過咸,使過多的鈉離子在體內潴留,因鈉鹽還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而吃1克食鹽,可吸收水分200~300毫升,吃鹽和咸品越多,飲水就越多,血液就會被稀釋,血液總量可能會增加到5500毫升,從而使心臟的負擔增加。
如果把5000毫升的血液泵動起來,心臟需要搏動100次,每次搏出50毫升,而他吃得過咸,卻要把5500毫升血液泵動起來,每次就要搏出55毫升,使心臟的收縮加強。猶如自來水在水管中流動,要有一定的壓力一樣,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也會產生壓力,動脈血壓就是心臟舒縮時,所噴出的血液對動脈壁的側壓力??梢娒看涡呐K搏出55毫升血液的壓力,必定超過搏出50毫升的壓力。血液總量增加后,人體的交感神經(jīng)興奮會導致心率加快,并促進腎臟分泌腎素,腎素可以使血管收縮,外圍血管阻力增高,血壓進一步增高,故吃得過咸易得高血壓。
本刊記者:日常生活中正確的攝鹽量應該是多少?
王戰(zhàn)建教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日每人攝入食鹽小于6克。一個普通啤酒瓶蓋裝鹽,平裝滿一蓋,即相當于5~6克食鹽。另外,鹽的攝入不是單純地指燒菜時放些食鹽,還包括使用醬油、味精、豆醬等各種調味品,這些調味品都含有鹽,在計算鹽的攝入量時都要考慮到這些調味品的含量。
王戰(zhàn)建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委員、河北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內分泌學分會主任委員、河北省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糖尿病防治辦公室主任;《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國糖尿病雜志》、《臨床薈萃》、《河北醫(yī)藥》等多家雜志的編委。參加工作25年來,一直從事內分泌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5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獲得省科技廳、省衛(wèi)生廳科技進步獎4項。主編著作三部、參編著作六部。擅長內分泌代謝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在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甲狀腺疾病的診治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