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莉
看來你似乎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些懷疑,尤其為別人對你“愛鉆牛角尖”的評語而煩惱。
你說,有一次寫作文,你把“胸有成竹”寫成“胸有成木”。老師返回時打了一個大紅叉,你很不服氣,你認為典故也是可以變的。林老師想和你討論的是,你寫 “胸有成木”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是激動,是小小的成就感,還是其他什么感覺。說說林老師的感覺,如果是在另一個場合,說不定我也會為你得意,比如朋友間閑聊,需要“幽他一默”的時候。
看得出你希望自己能良好地與他人溝通。那么,你是否問過自己,我們表達的目的是什么?你一定知道,是為了讓他人能理解你的所思所想,讓大家彼此理解。所謂“典故”,某種意義上正是用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更快捷而到位地進行溝通,避免誤會。你對于典故的“創(chuàng)新”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否會引起理解和溝通中的誤會就不一定了。比如你的“胸有成木”,聽到的同學說不定以為你想表達與“胸有成竹”相反的意思呢!那豈不是南轅北轍了?如果遇到重要的事件,那……
所以,你希望不再被他人誤以為是“愛鉆牛角尖”的方法很簡單:多多考慮他人的感覺。當你希望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創(chuàng)意時,從對方(比如演講時,是你的聽眾;考試時,是你的老師;對話時,是你的傾聽者……)的角度想一想,對方的感受是什么樣的?會有不被尊重的感覺嗎?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嗎?如果對方能準確地理解你的意思而且欣然接受的話,自然證明你創(chuàng)意發(fā)揮恰當,如果不是,可得三思而后行了。有些情況下,不妨先保留自己的想法,事后再作考慮。
應(yīng)該說,你那份創(chuàng)新的激情非常之美好,正是有了這樣的創(chuàng)意,我們才能讀到傳世的美文,驚人的杰作;正是有了這樣的激情,我們的生活才如此絢爛。應(yīng)該說,很羨慕你,有這樣一份不可多得的“心理財富”,所以,林老師建議你將它“升華”:為你的創(chuàng)造力尋找更精彩、更合適的舞臺,創(chuàng)作出更多富有創(chuàng)意同時也能為大家所接受的作品,讓這份創(chuàng)意的激情得以盡情的釋放、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