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密園
【摘要】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所以不能讓這樣的愛打折扣。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做到會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并延續(xù)這樣的愛。
【關鍵詞】商量;理解;寬容;傾聽;溫暖
曾有這么一則寓言《北風和太陽》,說的是北風和太陽是一對好朋友,一天他們卻為了爭論誰的本領大而爭吵不休。正好路邊走來一行人,于是他們決定比試比試,看誰能把這個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輕吹,用力吹,使勁吹,一次次加大風力,結果行人卻把衣服裹得更加嚴實了。太陽用力照,使勁發(fā)出更熱的光芒,行人不得不慢慢脫光了衣服。一場精彩的比賽結束了,結果不言而喻,當然是太陽贏了。這個結果我們都很清楚,然而它所蘊含的寓意呢?
其實,在我們的教學中,太陽就好比表揚與鼓勵,而北風就是批評與譏諷。在教育學生上,我們是否也向北風那樣,以為自己是有力量的,可以達到目的的呢?當面對一大串的學生問題時,我們生氣,甚至怒不可遏,很多時候一開口就是嚴加指責,實施懲罰。而對學生犯錯的原因卻知之不全或知之不深,有時甚至是還未查清原委,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處理,結果教師的氣是消了,可成效呢?多半情況下,學生類似的錯誤還會再犯,甚至一而再,再而三。于是,此類學生就慢慢成了教師眼中“屢教不改”、“無可救藥”之輩。正如人生病了得醫(yī)治,良藥固然有效,可有些藥是伴有一定副作用的。批評教育有時可能有效,可操作不當就會有大麻煩。經(jīng)常被批評指責所包圍的學生自然會采取一定的自我保護措施,就像行人遇北風會把自己包藏起來一樣。表面上唯唯諾諾,可一轉身依然逍遙自在,有的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和教師較勁。學生一旦不信服教師,他的心門怎么會向你打開?那我們所說的教育又從何談起呢?
北風可怕,批評譴責呢?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所以真正的良策,我們應該學會用愛教育學生。這種愛不是平常所認為的“我就是為他好,否則我也不會這樣批評他”或者“我要是不愛他,我就不管他了”之類的做法。因為這樣的愛學生不能理解。所以,這種愛不但要發(fā)自內(nèi)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樣的愛必定會溫暖人心,鼓舞學生不斷進步的。那么,這樣的愛該怎樣傳達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一、 擺正心態(tài),學會商量
傳統(tǒng)的社會角色分工,決定了教師總是施教者,學生總是受教育者;教師總是領導者,學生總是被領導者;教師總是具有控制學生的威望和權力,學生總是要服從教師要求。這也就是所謂的“師道尊嚴”。其實,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置身于同事間,如果有人也這樣專制式地要求我們,我們能心服口服嗎?還有,每每看到電視屏幕上殘暴、專政主義的君王時,我們誰不憤憤然?回過頭來,我們在自己的教育中又豈能扮演“唯我獨尊”的角色呢?所以,作為教師必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班里有什么事情,盡可能多地與學生商量商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共同參與管理班級。要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我們會教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協(xié)作”之類的大道理,自己又豈能不以身作則呢?相信,共同參與的班級定有更大的凝聚力。在這樣的集體里學習、生活,學生們也更能感受到溫暖,得以更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二、 理解學生,學會寬容
當過老師,從事過一線教育工作的同仁們應該深有同感,那就是工作中沒什么大事,但瑣碎的小事一大堆,而且每天上演的都有些形似。所以,我們要學會理解,放寬心去對待學生。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犯錯、出狀況是成長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因為學生之所以為學生,就在于他們的不成熟性,如認知上的膚淺,思維上的偏激,情感上的沖動,經(jīng)驗上的欠缺,行為上的幼稚等等。面對這一特殊群體,我們必須要有一種寬容的品格。什么事允許學生說說緣由、想法,耐心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批評、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相信這樣的教育效果更實在、更可靠。這樣的教育氛圍也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心靈的放松,愛的魅力,快樂地成長。
三、 學會傾聽,幫助解決
其實,人有時候很需要朋友,可以談心解愁的朋友。小學生也不例外,只是好像沒那么強烈,但不可忽視。很多時候,學生也會悶悶不樂,不知所措。而作為他們的同學、玩伴,與他們自己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很難能幫到他們。這時,教師往往成了他們可傾訴的對象。當然,傾聽的前提是學生夠信任你。所以,一旦遇到學生向我們求助,我們決不能辜負了他們對我們的信任,一定要當好傾聽者,耐心幫助分析問題,找出解決的好辦法。尤為明顯的是情感問題,更得小心謹慎地處理,不能讓學生有心理負擔。這樣不但能幫到學生,而且更能讓學生感受教師對他們的愛。
四、 勇于接受,共同進步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再高明的老師也避免不了缺點和錯誤。教師雖然在年齡、經(jīng)驗、知識等方面有優(yōu)于學生的地方,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肯定也有說錯話、辦錯事、考慮不到或考慮不周的時候。這時候,作為教師千萬不可文過飾非、諱疾忌醫(yī),應該放下架子,細心了解真實情況,虛心聽取學生的批評或建議,及時彌補自己的過失,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讓學生和我們真正親近,成為朋友,而不是沉泥于傳統(tǒng)的對教師的權威盲從,阻礙了彼此的發(fā)展。
“莊稼長不好是農(nóng)民的責任”,莊稼遭病蟲害,農(nóng)民心急如焚,會想方設法地除草、除蟲,對莊稼自身會倍加呵護、關心,而不是在一旁無謂的抱怨。因為莊稼是農(nóng)民的希望,他們會對之盡心盡力。所以,我們對待學生也應該以同樣的熱情,光愛不行,還要會愛。教育是一代人影響一代人的大事,只有感受到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別人,愛自己。相信,這樣的延續(xù),人間會充滿愛。就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愛教育學生,讓溫暖灑滿學生的心田,總有一天它會開花結果,碩果累累的!
【參考文獻】
[1]《伊索寓言》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班主任新思維》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 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