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勇 張弦生
基本案情
2002年6月17日下午,馮某某(已因故意殺人罪被判刑)對其有精神病的兒子馮學從用家中的搟面杖毆打致死,遂找族人幫助掩埋。馮乙、馮丙、馮丁、馮甲(已病故)等人礙于親情,在明知馮某某故意殺人的情況下,仍幫助馮某某掩埋了馮學從的尸體,并幫其毀滅罪跡。后因人檢舉,公安機關于2007年11月1日立案偵查,馮乙、馮丙、馮丁等人在被公安機關抓獲歸案以后,均辯解自己沒有幫助馮某某掩埋尸體。
分歧意見
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因馮甲已經死亡依法不追究其刑事責任外,對于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如何定罪產生了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構成包庇罪。馮乙、馮丙、馮丁等人在歸案后,均向公安司法機關作虛假證明,否認幫助馮某某掩埋尸體,而涉案尸體系本案極為重要的刑事訴訟證據。因此,他們的行為屬于作虛假證明,符合包庇罪的犯罪特征。
第二種意見認為,馮乙、馮丙、馮丁等人與馮某某沒有共同殺害馮學從的犯罪故意,不是故意殺人的同案共犯;相對于馮某某故意殺人案件而言就是證人。他們歸案以后,均辯解其沒有實施掩埋尸體的行為,屬于隱匿證據,也是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行為的繼續(xù)。他們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的行為,與其隱匿證據的行為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是牽連犯,應當擇一重罪處罰。因此,對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應以偽證罪處罰。
第三種意見認為,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的犯罪特征,但已超過犯罪追訴的時效,不應再追究他們的刑事責任。
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其理由如下:
第一,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不構成包庇罪。包庇罪的客觀行為表現為行為人作假證明包庇犯罪人。包庇罪和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在侵犯的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確實存在著相互包容、交叉的關系。在新刑法制定以前對于行為人實施的幫助刑事案件的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均是以包庇罪定罪處罰的。厘清二者的關鍵,在于行為人是否向司法機關作虛假證明。即如果行為人既幫助隱匿、毀滅、偽造證據,又出于包庇的動機與目的而作假證明包庇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則構成包庇罪;否則,構成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
因此,本案中馮乙、馮丙、馮丁等人在歸案以后,均否認其參與實施幫助當事人掩埋尸體毀滅證據的行為,主觀動機上并非是為了幫助當事人馮某某逃避罪責,而是出于為自己推脫罪責。從事實與性質上講,他們的虛假證明行為并沒有影響對馮某某故意殺人犯罪事實的認定。因此,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不符合包庇罪的犯罪特征。
第二,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不構成偽證罪。首先,刑法規(guī)定的偽證罪的主觀動機與目的是行為人出于為幫助當事人逃避罪責而故意隱匿的,那么懼怕自己受到法律的懲罰而故意說假話的行為,則不符合偽證罪的犯罪動機特征。其次,無論是刑法理論上還是司法實踐中,不論行為處于何種動機與目的而故意說假話,均是以原先所實施的行為定罪處罰,但并非因為故意說假話而以偽證罪處罰。再次,本案馮乙、馮丙、馮丁等人在歸案以后,向司法機關作虛假供述的行為,其直接動機就是逃避法律懲罰。如上所述,他們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后,再作虛假陳述,并不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不符合刑法理論所規(guī)定的牽連行為,不符合偽證罪的犯罪特征。
第三,刑法并無明文規(guī)定構成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的行為是在訴訟活動過程中,也應包括在提起訴訟之前的行為,不能將該行為僅局限于訴訟過程中。因此,本案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雖發(fā)生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之前,但符合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的特征。然而,該罪的最高法定刑是3年,馮乙、馮丙、馮丁等人的行為已過犯罪的追訴時效,所以,不能以幫助當事人毀滅證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