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荷
能管理好員工,但你能管理好會議嗎?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回事。
多數(shù)時候,部門會議的主持人就是部門主管本人。但是,主管們,你是否真正知道,主持人的責任有多重大?
溝通漏斗可以告訴你:如果一個人心里想的是100%,那嘴上說的就是80%,別人聽到的則只有60%,別人聽懂的變成40%,而別人行動,最后只有20%。
溝通的效率是如此之少……而即便這20%是否能保證,還系于主持人。主持人能否引導大家真的說出80%,又能讓其他人真的聽懂40%?主持人究竟需要怎樣的管理會議技巧?
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聽”和“說”。
你會“聽”嗎?
每個人都會聽,但對主持人來說,要做的是真正“中立”地聽。把自己的思想、期待、成見和愿望暫時全部拋棄,全神貫注地來理解講話者的內(nèi)容,和他一起去體驗,感受整個過程。這可是一種管理技巧。要知道這看似簡單,實際上你未必能做得到。
傾聽本身就是一種互動。來點兒眼神的碰撞,點頭,簡短的“不錯”、“是的”等小反饋,或者把身子稍微前傾,如此可以增強對方的被尊重感,激發(fā)他的發(fā)言熱情。
最關(guān)鍵的則是重復和總結(jié)。重復和總結(jié)既是對發(fā)言者最有效的反饋,也有助于幫助大家準確理解發(fā)言者的意思,提高溝通效果。
傾聽還是一個排除“雜質(zhì)”的過程。比如:有些發(fā)言者天生就是個“跑偏的人”。他可能在講與主題無關(guān)的故事,很久才進入主題,或者講得太模糊。還有些人則喜歡攻擊別人,總是給予消極的意見。主持人真正去全神貫注地聽,就會迅速發(fā)現(xiàn)這些偏離點,馬上采取對策,比如:給予一些非語言性的暗示,低頭看看手表,或者提議“能給點具體的建議嗎”。
非常常見的情況還有上邊開大會,下邊開小會。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最有效的辦法是主持人“不說”,示意發(fā)言者也“不說”,想想看什么效果?會場突然安靜下來,開小會的人自然就不開了。
“說”的技巧
除了聽,當然還要說。
一個很重要的說話技巧是探詢。員工發(fā)言常常是不假思索的,或者過于激動或者表達能力欠佳,往往使其他人不知所云。這時候主持人要了解他的真實意見,例如:“那結(jié)果怎么樣呢?”“你能再給我們講清楚一點嗎?”不過,探詢之后并未結(jié)束。在發(fā)言者回答之后,主持人還需要繼續(xù)呼應確認,比如:“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認為問題是……”如此,一個完整的溝通過程才算完成。
會議中,總難免有反對意見。對反對意見,主持人尤其要確保自己和大家都明白。這時候可以采用“測試”的問話方式,來測試一下大家的理解情況。例如:“剛才某某的發(fā)言大家都清楚了嗎?”或者說:“你剛才是說的這個意思,對嗎?”在測試之后,再把大家的意見集中,例如:“剛才大家討論得非常好,我來總結(jié)一下你們說的是一、二、三……”使與會者一目了然。
在會議中,把大家的意見集中是主持人的一項重要功能。這也是需要很高技巧的。在會議進行到一個小階段時,主持人需要將大家表達的思想按照層次逐級歸納,從低到高,并引導大家達成一致;下一個階段也如此,再引導大家進一步達成一致,如此遞進,最終達成整個會議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幾句常用的說法可以借鑒,例如:“現(xiàn)在第一個問題討論完了,接著我們再進一步,第二個問題你怎么看?”“那我們再深一步,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成因呢?”“我們進一步具體怎么解決這個方案呢?”
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一旦發(fā)現(xiàn)會議中有人在打瞌睡,就要考慮會議是不是進行得太長了?這時候可以休息五分鐘,或者把會議議程加快。
還有一個來自西方企業(yè)的觀點:主管不能主導會議。主管只是會議的參加者之一,但他仍然擁有其他權(quán)力和職責,包括做最后的決策。此點也供主管們參考。管理
責任編輯: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