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重彬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在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不是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教師對某篇課文的理解和對某篇作文的要求,而是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在閱讀和寫作的實踐中自身感知、領悟了什么,有什么進步與提高。語感處于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地位,語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處。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筆者認為:
第一、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名篇佳作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課內(nèi)外緊緊抓住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聽說讀寫訓練這個途徑。這里僅以讀為例述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文讀得很少,有關課文內(nèi)容的談話很多,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蔽覀円囵B(yǎng)語感,走出誤區(qū),課內(nèi)一定要多讀多練,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質(zhì)兼美,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背誦。宋代大學者朱熹說過:“大抵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边€有從古而來世代相傳的真知灼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吟?!惫湃说囊娊獠粌H是方法而已,而是對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重要揭示。多讀。不只多篇,也要多遍,特別是精彩語段,要達到朗朗上口,熟讀成誦。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本实钠?。名人名篇,猶如口香糖,越咀嚼,香越濃,味越好,讀書次數(shù)越多。對其中的妙處,蘊含的意味就領會越深。閱讀教學中,我一般先引導學生讀懂文中精妙語段,然后就要求他們口誦其文,心領其神,熟讀成誦?!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生詞匯倉庫中的佳詞妙句積累多了。寫作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躍然紙上。所謂的“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就是這個道理。這里的讀絕不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的“熟讀”,而是“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伴隨著豐富的感悟,經(jīng)過“精思”的熟讀。因為語言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的豐富性和語義的模糊性以及語境的網(wǎng)絡性。決定了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憑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感知和神悟或暫“不求甚解”的記取來進行。
不過,要注意的是,教學中要做到全部課文含英咀華熟讀成誦如出己心,從客觀上講是不可能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對全文有了一定的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大部分課文采取略整體、精局部、注重某些語段教學的策略,使課文教學多有下馬賞花和摘取果實的行動。語段的閱讀較之全文每遍時間要省得多。這樣,便有時間沉浸其中感悟體味。有時間咬文嚼字分析概括,有時間熟讀成誦,有時間聽說讀寫學用結合,也更容易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如教學《我愛這土地》一詩,抓住“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段。字字咀嚼。句句體味,便會體味出艾青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其中的愛國之情便會油然而生,這樣對課文語氣語調(diào)和整體意思便有了一個正確的把握。這種利用重點段落進行語感培養(yǎng)從而理解全文的做法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做法。
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地利用口、眼、腦、手等器官,全程參與“讀”的過程。每節(jié)課讓學生自由朗讀不少于10分鐘,用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習慣。還設計語境。孕育情感,揣摩主人公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真正把知識“教到學生心上”。呂叔湘曾在《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中談到這樣一個例子:有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看時很感動,掉下了眼淚。后來上課后。老師就分析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分析來,分析去,左分析,右分析,那個學生說“教師分析完了,我漠然無動于衷。我的眼淚出不來了?!比绻@樣的灌輸轉(zhuǎn)為引導學生去讀,那效果就一定好多了。有一種說法:文章是靠學生自己讀懂的。而不是老師教懂的。指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放手讓學生去讀,并給予恰當?shù)狞c撥,在加強語言教學,培養(yǎng)語感中可以發(fā)揮無可替代的作用?!罢Z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靈對語言的感受,由這種感受不斷積淀而成。通過感官和心靈直接感受優(yōu)秀的言語作品是語感創(chuàng)造的必由之路,否則,無異緣木求魚?!蓖跎形南壬缡钦f。
第二、通過語言的分析和感受培養(yǎng)語感。如《珍珠鳥》中有一句:“它好肥,整個身子好象一個蓬松的球兒?!本毩曋虚g我們是否可將“蓬松”換成“滾圓”或“肥胖”?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理解這三個詞的意義,“滾圓”是極圓的意思,一般用在個兒較大的畜生或人身上;“肥胖”就是胖的意思,而“蓬松”則形象地刻畫了雛鳥毛茸茸的既肥又圓的樣子,這是“滾圓”和“肥胖”不能達到的表達效果。還有如《那樹》中的“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中“咬”、“骨粉”和“呻吟”都是描寫性、形象性很強的詞語,再現(xiàn)了一幅人類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圖景?!耙А苯o人以視覺的感受,“骨粉”訴諸視覺:“砷吟”則訴諸聽覺,都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所以在文章中。可以通過分析具體的語言來理解其含義,這同時對文章的內(nèi)涵也會有更深的領會。
老舍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描寫了烈日下的街景:“處處干燥,處處燙手,處處憋悶,整個老城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狗趴在地止吐出紅舌頭,騾馬的鼻孔張得特別大,小販們不敢吆喝,柏油路曬化了,甚至于鋪戶門前的銅牌好象也要曬化。街上非常寂靜,只有銅鐵鋪里發(fā)出焦躁的一些單調(diào)的叮叮當當?!毕奶斓牧胰障?,“燙手”、“干燥”是人的通常的感覺,“憋悶”、“焦躁”也是人的正常心理反應,一種夸大化了的想象“鋪戶門前的銅牌”“要曬化了”,“燒透了的磚窯”是此情此景引發(fā)的一種聯(lián)想。這里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燙手”、“焦躁”等感覺加以體驗,就會確切地感受到祥子在烈日下的那種痛苦的感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就會因此由內(nèi)而發(fā),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
第三、通過情境的感受來培養(yǎng)語感。以文悟情,因情學文。教材中這些文質(zhì)兼美、形神俱備的作品憑借著跳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飽蘊情味的優(yōu)美畫面。如海倫·凱勒《再塑生命》中展現(xiàn)了富有愛心的教師形象,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倫·凱勒好學敏思、堅忍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毛澤東《沁園春·雪》里的北國風光,激發(fā)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則描繪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生活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而《故鄉(xiāng)》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nóng)村日益破產(chǎn)的面貌,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文學之景,非獨天然之景,是人心中一境界,是作者真性情、真感情的流露和寄托。它的美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一旦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心中的“我情我景”時,所實現(xiàn)的藝術感染力是強烈而雋永的。
我們在教學時,要菩于推敲情感觸動最深處,并尋找動情的原因,為學生情感共鳴提供條件,喚起他們的情緒記憶和情知經(jīng)驗,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各種文體均有“情境”存在,所以每一堂課,教師都應著眼于“如何成就移情”,著眼于依據(jù)“接受美學”原理來刺激學生的情腺,一堂堂語文課就是情點點滴滴浸潤心靈世界的每一個片刻。而心靈一剎那的震顫,也許就催發(fā)了生活的動力。撥動了人生的哲思。個別性的感受又往往會轉(zhuǎn)移到普遍性的沉思和領悟中。各種情感對人的影響是不可抗拒的,在“隨風潛如夜,潤物細無聲”中匯成深刻而持久的情感源泉。
“情境”教學符合語言學習的簡捷規(guī)律:感受一領會一積累一運用,所以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當然,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還可以通過聽話、說話、寫作的訓練培養(yǎng)語感,用想象法、比較鑒賞法培養(yǎng)語感,還可利用其他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語感,語感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離開語感,聽、說、讀、寫就無法進行,即使進行,效果也差。所以語感的培養(yǎng)是提高語文素質(zhì)的重點途徑。當前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狀況是老師以“講”代“讀”,重“講”輕“讀”。要知道,光老師“講”而不讓學生去實踐、歷練是培養(yǎng)不出良好語感的,沒有良好語感,也就不會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訓練效果。這是當前語文教學“費時多,收效少”的根本癥結所在。另外,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的語文素質(zhì)包括語感也很重要。很難設想,一個沒有良好語感素質(zhì)的老師能培養(yǎng)出一大批具有良好語感素質(zhì)的學生。當前素質(zhì)教育中語文教師須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zhì)可用六個“一”來概括,其中的“一張鐵嘴”就是要求語文教師應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傳播知識能表情達意,準確無誤,與人交談,出口成章,能說會道??偠灾瑧幸欢ǖ恼Z感功底。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想,只要大家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養(yǎng)成,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在語文界眾多專家、同仁的努力下,必然會迎來語文素質(zhì)教育全面提高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