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雄
在那個逝去的遙遠年代,那個激蕩著干云豪氣的歲月,成就中國悠久歷史最為輝煌篇章的大唐王朝,曾經(jīng)有一座建筑物是無數(shù)報效國家的忠臣義士向往、徜徉于詩云墨海的文人墨客歌詠吟唱的殿堂。那就是唐朝國家級的“美術(shù)館”和“紀(jì)念堂”——凌煙閣。
盛唐詩人李賀詩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很顯然,在唐人眼里。是否能夠進入凌煙閣已然成了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和名垂青史的象征和標(biāo)準(zhǔn)。
作為唐朝政府的美術(shù)工程,凌煙閣的功臣畫像繪制,前后持續(xù)長達二百五十八年,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至唐昭宗天復(fù)元年(公元901年)。其間有起有伏、有盛有衰,凌煙閣帶著多種政治目的,承接皇帝之圣命繪制,所以本文稱之為敕繪。凌煙閣的功臣畫像繪制,對唐代人物畫的發(fā)展起著典型示范和推波助瀾的作用,以至于繪制畫像的風(fēng)氣在唐代社會中成為時尚和主流,進而影響到五代和宋朝時的畫像繪制,可謂影響深遠。而追溯和重構(gòu)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的美術(shù)史。對于我們探究唐王朝政府的美術(shù)政策和美術(shù)工程運作機制不無裨益。
第一個高峰:凌煙閣敕繪工程的興起興盛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頒布了《圖功臣像于凌煙閣詔》,敕令將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璃、段志元、劉宏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jǐn)、程知節(jié)、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勛、秦叔寶等二十四人畫像繪制于凌煙閣之上。這樣,凌煙閣這座并不起眼、平素用于皇室聚會娛樂的建筑物和場所賦予了特別的意義,一下提升為繪制功臣畫像、彰顯功臣事跡的“紀(jì)念堂”,由于在不同時期繪制過功臣畫像,凌煙閣自此成為一棟與眾不同、在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建筑物,由是開始了凌煙閣的唐朝功臣畫像敕繪史。
出于什么原因和契機令到唐太宗頒布該道詔令?由于歷史年代久遠,文獻資料匱乏,個中詳情和內(nèi)幕如今已是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的是在大詔令頒布前,魏征去世,是不是對唐太宗有所刺激和感懷,心懷惻隱,或起思念眷戀之情?同時,繪制凌煙閣功臣畫像,既是論功行賞的一種賞賜方式,亦是安撫功高蓋世又桀驁不馴的功臣的政治策略,侯君集被安排進入凌煙閣即是一個例證。由是看來,有千古一帝、頗具韜略的唐太宗想用安撫和忍讓的辦法,來駕馭曾經(jīng)為他李家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同時又是桀驁不馴的猛將和謀略超凡的文臣,用繪制功臣畫像這樣的“軟繩子”來套住這些厲害角色。
唐太宗在大詔令中宣之于世的繪制凌煙閣功臣畫像的目的是“庶念功之懷,無謝于前載;旌賢之義,永貽于后昆”,與其說是心動惻隱和念舊情深之故,還不如說深謀遠慮的政治意圖和政治策略,即所謂“牢籠捂紳”,所以他在論功行賞、安撫功臣、“牢籠捂紳”上出手不凡,用圖畫的形式要永久性地表彰二十四名功臣,以此成為規(guī)范和塑造士紳的榜樣和楷模。
自詔令下達,唐太宗便賦予了凌煙閣異乎尋常的政治功能和象征意義,凌煙閣的政治地位陡然得到提升,畫像能不能進入凌煙閣,成為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的象征與標(biāo)準(zhǔn),凌煙閣一改過去皇家休閑聚會的娛樂場所形象,繪制畫像也不僅僅是藝術(shù)行為和個人愛好,而是成為激勵和號召文人士大夫積極進取的政治標(biāo)準(zhǔn)和成功標(biāo)準(zhǔn)。
凌煙閣功臣畫像的繪制,確實起到了唐太宗意料之中的“牢籠縉紳”的政治作用,不僅用這樣的“軟繩子”套功臣,而且用這樣的“軟繩子”套士人。正如元人孟泌在《凌煙閣賦》中指出:“固推恩以示眾,實王業(yè)之攸隆。是故丹青映日以炳煥,杰閣凌煙而崢嶸。”
毋庸置疑,貞觀年間的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是整個凌煙閣繪制史最為輝煌的時期。
第二個高峰:唐德宗與凌煙閣功臣畫像
安史之亂后,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事紛紛,使得凌煙閣進入到黃金時期,所謂“國難出忠臣”。為激勵將士,唐代宗即位開始接連下詔,賜功臣敕繪凌煙閣:
寶應(yīng)元年(762)十月,(德宗)屯于陜州,諸將進擊史朝義,敗之,朝義走河北,遂克東都。十一月史朝義死幽州,守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河北平。以功兼尚書令,與功臣郭子儀、李光弼等皆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這是繼以往重繪舊功臣畫像之后,在凌煙閣首次開始繪制新功臣畫像。敕繪凌煙閣的功臣除了代宗的兒子即后來的唐德宗、郭子儀、李光弼三人外,還有侯希逸,“寶應(yīng)初,與諸軍討平史朝義,加檢校工部尚書,賜實戶,圖形凌煙閣?!边@是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史上的第四批人物。
廣德元年(763)……壬子,大赦,改元?!n內(nèi)外官階、勛、爵。給功臣鐵券,藏名于太廟,圖形于凌煙閣。廣德初。進拜(仆固懷恩)太?!再n鐵券,以名藏太廟,畫象凌煙閣。
唐代宗廣德元年的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活動,明確記載的人物只有仆固懷恩,算是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史上的第五批人物。唐代宗在位二十年,搞了兩次敕繪凌煙閣功臣畫像活動。
建中元年(780),唐德宗即位,因國事艱難、四境不寧,唐德宗沿用其父的政治策略,敕繪凌煙閣的功臣畫像陡然增加,達到了凌煙閣畫像繪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貞元三年,787)……拜(馬燧)司徒,兼侍中,賜妓樂,奉朝請而已。與李晟皆圖象凌煙閣。
這次進入凌煙閣的是馬燧與李晟,是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史上的第六批人物。唐德宗為何重視凌煙閣?他與馬燧、李晟在延英殿的交談中,有過一段吐露心跡的肺腑之言,國家艱難之時,急需安邦定國、忠貞不二之人,也需要對這些人進行表彰和激勵,頒布了《令畫中宗以后功臣于凌煙閣詔》,這是第二份流傳于后世的有關(guān)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的大詔令:
昔我烈祖,乘乾坤蕩滌,掃隋季荒薷,體元御極,作人父母。則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左右經(jīng)綸,參翊締構(gòu),昭文德,恢武功,威不若,康不義,用端命于上帝,付畀四方。王業(yè)既成,太階既平。乃圖厥容,列于凌煙閣,懋昭績效,表式儀形,以弗忘朝夕,永垂乎來裔。君臣之義,厚莫重焉。歲在己巳秋九月,我行西宮,瞻望崇構(gòu),見老臣遺像,顳然肅然,和敬在色。想云龍之協(xié)期。感致業(yè)之艱難,睹往思今,取類非遠。且功與時并。才與世生,茍?zhí)N其才,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蔑有?在中宗時,有如桓彥范等。著輔戴之績;在玄宗時,有如劉幽求等,申弼翼之勛;在肅宗時,有如郭子儀,掃除氛欞。今顧晟等,保寧朕躬,咸宣力肆勤,光復(fù)宗柘,訂之前烈,夫豈多謝。闕而未錄,孰旌厥賢?況念功紀(jì)德,文祖所為也,在予其曷敢忘?有司宜敘先后,各圖其象于舊臣之次。
《新唐書》載錄的這份詔令是在貞元四年,按德宗自述“歲在己巳秋九月”應(yīng)是貞元五年(789),
按《唐會要》所記,也證明應(yīng)為貞元五年:“貞元五年九月,李晟與馬燧見延英,上嘉其熟,諸史官改其功績,第其前后,以褚遂良、蘇定方、郝處俊等二十七人充之?!?/p>
及見(張萬福),帝驚曰:“(杜)亞乃言爾昏耄,何邪?”詔圖形凌煙閣。數(shù)賜與,并敕度支籍口畜給其費。陽城等詣延英門論裴延齡事,伏閣不去,帝震怒,左右懼不測。萬福大言日:“國有直臣,天下無慮矣。吾年八十,與見盛事。”遍揖城等勞之,天下益重其名。
唐德宗的這次行動,遠遠超過貞觀十七年唐太宗選定的二十四人的規(guī)模,這是第七批進入凌煙閣的功臣。因不知凌煙閣的規(guī)模到底多大,除了前朝重繪和增補凌煙閣的功臣畫像外,這次猛增至二十七人,凌煙閣的畫壁該如何安排?如果畫壁不夠,勢必要對凌煙閣進行必要的改建和擴建,但是沒有凌煙閣改建和擴建的文獻記錄。
此時凌煙閣的狀況,因為戰(zhàn)爭不斷,凌煙閣的毀壞情況,讓唐德宗看了也感到吃驚:
帝嘗登凌煙閣,視左壁頹剝,題文漫缺,行才數(shù)字,命錄以問宰相,無能知者。遽召(蔣)義至。答曰:“此圣歷中侍臣圖贊。”帝前口以誦補,不失一字。帝嘆曰:“雖虞世南默寫《列女傳》,不是過?!?/p>
蔣義傳中沒有載明唐德宗登臨凌煙閣的時間,不過可以從唐德宗頒布的詔令中“歲在己巳秋九月,我行西宮,瞻望崇構(gòu),見老臣遺像,顳然肅然,和敬在色”的自述情況推測,應(yīng)該是在貞元五年九月。既然唐德宗看到了凌煙閣的衰敗景象,想必要經(jīng)過重新修復(fù),加繪他詔令的二十七名功臣畫像進入凌煙閣。
唐德宗對繪畫的愛好,也是他重視凌煙閣繪制工程的原因。他曾賜贈重臣于邵藏像畫,表達君臣之間的情誼和朝廷的依重。這次畫像畫賜贈活動,雖非唐德宗親自繪制和賜繪于凌煙閣,但也說明唐德宗對畫像畫的重視,以卷軸畫的形式賜寫于邵畫像,是一種特殊的表彰和鼓勵,也僅次于敕繪凌煙閣的殊榮,成為于家的傳家之寶。
與他的先皇一樣,唐德宗亦是從政治需要出發(fā),重視繪制凌煙閣功臣畫像的現(xiàn)實作用。
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史上的第三個高峰
唐德宗過后,進入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的沉寂期,唐文宗曾經(jīng)發(fā)布過《命訪長孫無忌裔孫制》,他在制中說:“朕每覽國史,見太尉無忌之事,未嘗不廢卷咨嘆,遐想其人。訪其裔孫,用申甄獎?!雹杷麤]有想到凌煙閣中的長孫無忌畫像?或者到凌煙閣看看長孫無忌的畫像?
到了唐宣宗時,規(guī)模最大的凌煙閣畫像繪制在唐宣宗時的大中二年(848)七月己巳啟動:
詔求李峴、王眭、戴胄、馬周、褚遂良、韓璦、郝處俊、婁師德、王及善、朱敬則、魏知古、陸象先、張九齡、裴寂、劉文靜、張柬之、袁恕已、崔玄暉、桓彥范、劉幽求、郭元振、房瑁、袁履謙、李嗣業(yè)、張巡、許遠、盧弈、南霽云、蕭華、張鎬、李勉、張鎰、蕭復(fù)、柳渾、賈耽、馬燧、李懂三十七人畫像,繡圖凌煙閣云。大中初,詔史官差第元和將相,阻形凌煙閣,(李)絳在焉,獨留中。
三十七人功臣名錄中沒有李絳,依《新唐書-李絳傳》補進,共計三十八人。這是凌煙閣畫像繪制史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變化最大的一次畫像繪制工程。具體的操作過程,史館的奏章說得更加詳細(xì):
大中二年七月十一日史館奏:續(xù)選堪上凌煙閣功臣,除所有舊真形并有子孫在中外任官。令寫進。外三十七人敕旨,令御史臺牒諸州尋訪子孫,圖寫真形以進。
這份奏章提到了兩個重點:其一是以往功臣的畫像樣本,其二是新敕功臣的畫像樣本。分別由新舊功臣家屬提供畫像樣本。這可能是與以往功臣畫像繪制的不同之處。新舊功臣家屬想必會找當(dāng)時的高手繪制自己親人的畫像,這些畫像只是提供給朝廷的樣本。這說明,這次功臣畫像制作,不僅僅是新敕繪的功臣。而且還包括過去已經(jīng)繪制畫像的功臣。這樣的畫像制作計劃,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畫像制作計劃。只有這樣安排,才能減輕朝廷畫工的工作壓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進度,在非常時期,容不得拖拖拉拉,不然沒有政治時效性。
由新舊功臣家屬提供畫像樣本,還有另外的目的:凌煙閣第三次繪制高峰,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不僅是人數(shù)的眾多,主要是凌煙閣功臣畫像的繪制形式和媒材發(fā)生重大變化——從壁畫到繡像的轉(zhuǎn)變。為何媒材會發(fā)生變化?可能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凌煙閣畫壁夠不夠用?其二是,社會風(fēng)氣發(fā)生了變化——偏愛絲制品。
到宣宗時,前后敕繪凌煙閣的功臣畫像(不包括重繪畫像)已經(jīng)達到了約五十六人之多,凌煙閣的規(guī)模能不能容納更多的功臣畫像,可能是問題。如果凌煙閣的規(guī)模再也無法改建和擴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改變繪畫的媒材和形制。繡像相對于大型壁畫而言,便于安排更多的畫像懸掛于凌煙閣四壁。這次達到三十八人之多,如果不改變媒材,可能面臨畫像無法安排的空間設(shè)置問題。
同時,唐宣宗時期的社會風(fēng)氣,是崇尚絲制品的奢靡之風(fēng),是亂世景象還是盛世景象?很快得到印證:大唐氣數(shù)將盡時的回光返照和最后的縱情晚宴。
“唐宣宗嘗語大臣日:元(玄)宗時內(nèi)府錦襖二,飾以金雀,一以自御,一與貴妃。今則卿等家家有之矣。今之富家巨族,以錦繡為常服,而市井溫飽之家織金裝蟒,公然僭用,京師尤甚。親戚宴集,貧者亦借貲用之,無有品制矣。”
宣宗時期的唐朝社會追逐富貴奢侈之風(fēng),連貧窮之家出席親友宴會,往往借用別人的錦繡衣裳出席。比富斗闊的奢靡之風(fēng),早在大歷年間已經(jīng)流行,唐代宗曾經(jīng)明令禁止。然而未見其效,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末世心態(tài),怎么可能禁止得住和扭轉(zhuǎn)得了呢?
有了這樣的風(fēng)氣,當(dāng)面臨凌煙閣畫像能不能順利安排時,可能有人提出用繡像代替壁畫辦法的解決。這樣的替代方案,又有這樣的社會風(fēng)氣,想必那些大臣不會反對,同時也解決了凌煙閣的空間安排問題,豈不兩全其美?要把三十八名功臣畫像按時制成繡像,想必需要相應(yīng)的組織機構(gòu)、原材料調(diào)配和畫工、繡匠等人員的合理安排,才能按時完成這項重大的政府美術(shù)工程。
唐宣宗把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活動推到最高峰。而且在畫像的形制上加以變化,極大地豐富了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的內(nèi)容和形式。緊接著,凌煙閣到了該落幕的時候了。
凌煙閣畫像繪制史的尾聲
唐昭宗時期,忠臣極少而叛逆輩出,諸侯坐大、地方割據(jù)更是無視朝廷,在這樣日薄西山的歲月里,朝廷要籠絡(luò)諸侯,至少是讓諸侯減緩揭竿易幟的時間,朝廷還是讓凌煙閣發(fā)揮“余熱”——表彰功臣,敕繪凌煙閣,錢繆是其一例。
光化元年(898),移鎮(zhèn)海軍于杭州,加(錢)鋸檢校太師,改鉻鄉(xiāng)里日廣義鄉(xiāng)勛貴里,銹素所居營日衣錦營……昭宗詔銹圖形凌煙閣,升衣錦營為衣錦城,石鑒山日衣錦山,大官山日功臣山。[211
孫德昭、孫承誨、李輔國是凌煙閣功臣畫像繪制史上最后進人的三名功臣,而且是在時間上進人凌煙閣最快的三名功臣——“即日議功”——當(dāng)天搞定。唐昭宗確實已經(jīng)沒有本錢了,“竭內(nèi)庫珍寶賜之”后的招數(shù),恐怕也只有想到敕繪凌煙閣這樣的政治策略了。問題是,到唐昭宗時,新增的功臣畫像如何安排進凌煙閣?或涂掉舊壁畫以繪新壁畫,或以卷軸形制繪制新功臣像。雖然時代在變,但是圖繪于壁可能比圖繪于軸,顯得更加隆重與莊重。
到此,凌煙閣的功臣畫像繪制活動結(jié)束,從貞觀十七年到天復(fù)元年,凌煙閣歷時二百五十八年的功臣畫像繪制歷史,在一場未遂政變后,正式落幕。
圍繞凌煙閣發(fā)生的美術(shù)事件,從來為史家所忽視,個中原因不外乎是經(jīng)史典籍缺少系統(tǒng)而詳盡的記述。上文竭力于歷史文獻中搜尋關(guān)于凌煙閣的只言片語,勾勒出凌煙閣稍顯完整的輪廓,還歷史之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