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轉
講到韓愈《師說》,就要給學生介紹古文運動,自然涉及到“文以載道”,和同事們探討究竟“道”指的是什么?對“道”的說法理解種種,我認為這一成語真正含義先要弄清楚字面意思?!拜d:裝載,引申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思想道理的。”那這樣的思想道理在《師說》里究竟具體指什么呢?我認為應該指的是儒家之道。
文以載道最早見于周敦頤《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边@樣可見周敦頤最早提出這一觀念。其實“文以載道”是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占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文學觀念。最早儒家的“興、觀、群、怨”和“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詩教說”中,便已濫觴有這種思想。以后,到了唐代時的韓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礎上針對“前人纖巧堆朵之習”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說。但“文以載道”一詞的出現(xiàn)是在北宋時周敦頤的《通書·文辭》一文,此后,“文以載道”作為歷代正統(tǒng)文學觀念,牢固地占據(jù)了國人的心靈。
“道”究竟是什么?今人泛指思想體系、規(guī)律目的等。而古人之言“道”,各家的內涵并不相同。我們今天言道,大多是指儒家之道,指經國之方略大道。“文以載道”理論的提出,往往都帶有反形式主義、維護政治統(tǒng)治等色彩。就史實看,劉勰之前的理論批評,尚能辯證地看待文與道之關系。唐以后,逐漸向“載道”傾斜。一方面,古人反對為文而文,反對言之無物,講求內容與形式、人品與文品、道德與文章的完美結合,要求社會的人們要有責任感、道義心。這方面,也就成為中國文學的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進而成為精髓。但另一方面,在反形式主義的同時,人們往往矯枉而過正,不適當?shù)靥Ц吡宋膶W的地位,夸大了其功利作用。文章當“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文章者,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當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可“經緯天地”“救治人弊”等等,都是中國文人爛熟于心的古訓。文學作為作家精神的產物,審美怡悅、消遣娛樂、熏染性情、陶冶情操、拓寬視野是重要的功能,但教育引導之功利作用確實不可否認。文學具有一定的社會功利作用。
隋唐以來,科舉考試成了知識分子謀求出路的唯一途徑。知識分子通過科舉獲得功名利祿,功名利祿也造就了知識分子的依附意識。這種在王權政治、科舉制度下滋生的依附意識,使歷代文人大都心甘情愿地“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并在思想文化方面責無旁貸地為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政治統(tǒng)治服務。歷代文人之所以如此地夸大文學的作用,與當時落后的農業(yè)經濟也有關系。今天在商品經濟和各種傳播媒介比較發(fā)達的中國,人們雖不會忽視文學,貶低文學,但也就會以比較正常的眼光來看待文學。可是在過去報紙、電臺、電視等媒介尚未出現(xiàn)的封閉的小農經濟社會里,人們賴以傳道的工具只有“文”(包括文章、詩歌、戲曲),于是,中國歷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視文學,夸大文學的作用尤其是功利作用,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文以明道”“文以載道”“文道合一”。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是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書》的開頭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這和他所一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
今天要寫好文章,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遣,而要像為樹養(yǎng)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yǎng)。有了較高的道德水準,詩之樹、文之燈才根深葉茂、光焰萬丈!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就有了經天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于為民請命,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今天隨著媒體的增多,傳播思想的渠道明顯增加,但即使在今天如此發(fā)達的社會,文學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照樣傳遞的是政黨的思想,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在教育這塊土地上,我們的職責自然仍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的教育目的,仍然是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幾個方面發(fā)展。我們培養(yǎng)的教育者,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作為教育工作者,教育學生,不僅要重視其文本本身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的責任:社會的責任、民族的責任、個人的責任。作為一個人應該擔當什么責任,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儒家的思想有著合理的內核,有他的精髓。我們也應該向那些有識志士學習,要有經世之才,更要有儒家那種敢于擔當天下的責任和勇氣,勇挑社會責任,應該有“天下之事舍我其誰?”的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去教導學生,去感召學生。
這也許就是我對“文以載道”的思考,韓愈的聲音不時回蕩在我的耳邊,古代的先賢們不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未來學子們殷殷的目光,讓我看到了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