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華 董長海 烏力吉 孫世海
摘要通過查閱1961~2008年的氣溫、降水資料,分析了科左后旗地區(qū)2009年氣溫變化趨勢和干旱特點,指出2009年出現(xiàn)了歷史罕見的干旱。
關鍵詞氣溫;降水;干旱;科左后期;2009年
中圖分類號S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22-0294-01
科左后旗地處西遼河下游南岸的科爾沁沙地的中南部,位于中溫帶亞濕潤邊緣地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在400~490mm,近30年降水在438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2009年春季降水量好于往年,但是進入夏季以來干旱持續(xù)發(fā)展,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地表水也匱乏,分析其原因,是由于2009年副高較弱,暖脊太強致使科左后旗遭受自建站以來最嚴重的干旱,干旱使全旗16個蘇木鎮(zhèn)(場)、9萬戶、32萬人口遭災,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5.2億元以上。
1氣溫變化特點
1.16~8月平均氣溫
據(jù)30年歷史資料,6~8月平均氣溫為22.6℃,而2009年的平均氣溫為23.0 ℃,特別是7月20日至8月20日,平均溫度為24.0℃左右,比歷年同期偏高1~2℃。
1.2最高氣溫
8月13日出現(xiàn)37.3℃的最高溫度,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第2個極值,大于30℃的溫度比歷年明顯偏多,天空基本以晴為主。
1.3最低氣溫
6~8月最低氣溫隨高溫日數(shù)的增加明顯高于歷年,由于溫度高、降水少、日照時數(shù)大于去年,致使蒸發(fā)加快,旱情加劇。
2降水變化特點
2.16~8月降水量
進入6月以來,科左后旗降水持續(xù)偏少,6~8月各月總降水量分別比歷年各月偏少30~40mm。特別是7月24日至8月26日除個別蘇木降雷陣雨外,大部分蘇木滴雨未下,只有在27日甘旗卡鎮(zhèn)及個別蘇木降了一場中雨,但是9月科左后旗所有蘇木鄉(xiāng)鎮(zhèn)基本無降水。
2.2干旱變化分析
科左后旗大部地區(qū)屬沙地,素有十年九旱之稱,雖然春季降水量比歷年偏多,但是出現(xiàn)干旱的概率并未減少。特別是2009年的夏旱和秋旱是建站以來所罕見的。
2.3土壤墑情過程描述
據(jù)8月8日測站土壤墑情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0~50cm土壤重量含水率均較上一旬呈下降趨勢,屬嚴重干旱。0~10cm土壤重量含水量34%,10~20cm土壤重量含水量20%,20~30 cm土壤重量含水量12%,30~40cm土壤重量含水量13%,40~50cm土壤重量含水量17%。相對濕度0~30cm土壤在30%左右,30~50cm小于20%,干土層達46cm,已形成嚴重干旱。
3影響天氣系統(tǒng)
3.1歐洲數(shù)值預報
進入8月,500hPa歐洲數(shù)值預報高空圖上,中高緯度地區(qū)以緯向環(huán)流為主,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偏弱,同時東亞大槽較弱,華北地區(qū)及測站處一直位于高壓暖脊之中,導致降水偏少。河套一帶雖然有槽發(fā)展,但是貝湖以西有強大的閉合高脊存在。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風小槽的槽前暖平流無法與長江流域副熱帶高壓脊北側(cè)的西南暖濕氣流疊加,致使冷空氣無法發(fā)展,北方為大片晴空區(qū)。
3.2副高的影響
造成這次旱災的主要原因,一是進入夏季以來,副高一直較弱,脊線偏南,在北緯25°一帶活動。常規(guī)上講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線跨越北緯30°,到達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帶隨之北移,華北北部、東北地區(qū)進入雨季,所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活動的年際變化較大,對降水有一定影響。當其活動出現(xiàn)異常時,常常造成我國較大范圍的旱澇災害;二是在新疆以西一帶的巴爾喀什湖上有一強大的閉合暖氣團,致使冷空氣無法南下,在貝湖地區(qū)即使有冷空氣形成,但由于暖空氣勢力較強,也到達不了測站。
4小結(jié)
通過對2009年夏季氣溫、降水的特點及高度場的分析,討論了大尺度環(huán)流異常與測站夏季干旱的關系。初步得出以下結(jié)論:①進入6月以來,氣溫一直較高,大于30℃的天氣比歷年偏多,特別是7月13日最高氣溫達到37.3℃,創(chuàng)有氣象記錄以來第2個極值,使旱情有所增加。②6、7月每月總降雨量都比歷年同期少40mm左右,加重了旱情的發(fā)展。③中高緯度的環(huán)流異常直接影響測站夏季降水的異常,夏季500hPa歐洲數(shù)值預報高空圖上中高緯度地區(qū)以緯向環(huán)流為主,也是導致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以上主要對各種物理量及大尺度環(huán)流異常的特征進行了分析,至于其他因子對測站夏季降水的影響,仍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5參考文獻
[1] 趙聲榮,宋正山.華北汛期旱澇與中高緯大氣環(huán)流異常[J].高原氣象,1999,18(4):535-540.
[2] 畢慕瑩.近40年來華北干旱的特點及其成因[M]∥旱澇氣候研究進展.北京:氣象出版社,1990:23-32.
[3] 黃榮輝.引起我國夏季旱澇的東亞大氣環(huán)流異常遙相關及其物理機制的研究[J].大氣科學,1990,14(1):108-117.
[4] 朱蒙芬,王曉光,孟春香,等.呼倫貝爾市近50年夏秋兩季連旱特征分析[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9(2):68-69,71.
[5] 趙慧穎.呼倫貝爾沙地45年來氣候變化及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07(11):181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