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霞 李 滔
民間剪紙是民間勞動者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了自身欣賞和現實使用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帶有自發(fā)性、業(yè)余性、娛樂性的視覺藝術形式。在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受民族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豐富多采的藝術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與民族特色。民間剪紙根植于現實生活,依附于民俗禮儀,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制約,是普通勞動者最直接最率真的表現生活、寄托理想的重要藝術手段,世代承傳,歷久彌新,尤其在民間美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
民間剪紙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群眾基礎、完善的意象表達,凝聚著基層民眾群體審美心理積累的文化進程。它作為地域民俗風習、人生禮儀的輔助成分,具有明確的實用價值和象征作用,是民間習俗生活直觀性、審美性的形象化表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廣大勞動人民用自己最單純的心靈感悟和獨特的視覺創(chuàng)造不斷豐富和拓展著剪紙藝術,形成和完善了一套獨立的審美觀念、造型規(guī)律和表現體系。民間剪紙代表著基層勞動大眾最樸素的藝術思維和美學探求,蘊含著中華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剪紙與民族民俗密切相聯,可以說,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從神祀祭拜、人生禮儀到年節(jié)時令,剪紙無不扮演著重要角色,囊括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等,是民俗演繹和演進中最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段。
民間剪紙形式絢麗多姿,內容更是豐富多樣,除與民俗風習、人生禮儀有關的祝福祈祥、鎮(zhèn)妖辟邪、家族繁衍、神靈圣賢等,也有直觀現實、禮贊勞動快樂和生活淳美的主題。
中國有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遼闊的地域環(huán)境和眾多的民族群體造就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民間剪紙作為民俗文化的形象化反映,承傳千年,生生不息,伴隨著社會進步和民俗演進,以其博大深邃的文化內涵、門類眾多的藝術樣式、異彩紛呈的藝術面貌和鮮明強烈的個性特色,顯示出不可替代的藝術特質和歷久彌新的藝術魄力,成為中華民族貢獻于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
作為文化積淀,中國民間剪紙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既有共性特征又有地區(qū)差異,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概括來說,北方剪紙古樸厚重、豪放有力,南方剪紙玲瓏剔透、纖細俊美,但各個地區(qū)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地理環(huán)境的區(qū)別,民風民俗的多樣性使得民間剪紙豐富多彩。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更迭和社會變遷中,民間剪紙始終以自己獨特的地域特征,根植于民間文化的豐厚土壤,以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地發(fā)展著。剪紙造型概括簡潔,線條飽滿有力,寄托著勞動大眾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平實的審美理想,一剪一刀之間分明流動著新石器時代繪陶能手、商周時代鑄造巨匠、秦漢時代石刻大師的影像,并以其獨特鮮明的地方特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山西剪紙在造型上體現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古風,構圖簡潔雄渾,線條簡約流暢。其中以孝義、浮山、中陽、靜樂等地最具特色。陜西剪紙的總體風格是純樸厚重,生動自然,陜北剪紙像陜北民歌信天游一樣,透露出黃土高原人的率真和浪漫。陜西、山西民間剪紙在中華漢民族民間藝術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意義,當地把剪紙又稱謂“剪花花”,把剪花女子稱呼為“剪花娘子”,“生女的,要巧的,蓮花、牡丹冒絞的”。陜北婦女們的剪紙,情由心出,單刀直剪,最本質、最純粹地體現了剪紙的形式語言特點,許多作品成為民間剪紙藝術的經典,王蘭畔、張林召、曹佃祥、白鳳蘭、庫淑蘭等一批“剪花娘子”,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命名為“民間藝術大師”,其藝術成就是民間藝人奉獻于人類的珍貴文化財富。甘肅剪紙歷史久遠,風格粗獷夸張,其中以慶陽為代表的隴東地區(qū)簡練明快;以西峰為代表的中部地區(qū)線條秀麗公正,構圖富麗飽滿,給人以率真大氣之感。河南地處中原,人口稠密、民俗放達,尤其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繡花樣”剪紙,如“枕頭花”、“衣裙花”、“鞋面花”、“帽子花”和“床圍花”等,在河南剪紙中,以豫西的靈寶、盧氏、洛寧等地最有特色,既有西北高原剪紙影響的痕跡,又有中原文化的顯著特征,造型自然生動、俊秀文雅,帶有漢魏石雕造像的遺風。山東民間剪紙在風格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高密、濱州為代表的山東大部分地區(qū),風格粗獷豪放,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是膠東沿海地區(qū),其特點是以線為主,線面結合柔媚細致,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華北地區(qū)的剪紙題材多取自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構圖飽滿、形象生動,以尉縣、承德、武強等地最具代表性。其中尉縣剪紙深受當地民間年畫和民間刺繡的影響,多以刀刻為主,刀法流暢細膩,色彩富麗雅致。剪紙藝人王老賞是蔚縣剪紙發(fā)展歷史上一位集大成者,他悉心研究剪紙的用色,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完善了點染技法,形成了自己純凈明麗、艷而不俗的藝術風格,其影響延續(xù)至今。天津剪紙品類眾多,以繡樣最為突出,在現實應用中不斷豐富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疏密相間、工藝精細、造型優(yōu)美的風格,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東北剪紙以黑龍江和吉林最具有代表意義,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民族很早就有“九月糊窗花,不糊窗花鬼來抓”的風俗,用剪紙招魂軀邪、求神祈福、寄表喜愿。東北剪紙深受東北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的影響,東北人多采用“剪影起花”的方式剪出形象;再用松煙熏黑,在畫面鏤空處的背面襯以五彩紙片,顯示出白山黑水奔放曠達的厚重風貌。遼寧的許多地區(qū)因受遷徙入關的漢族群眾的影響,許多剪紙直接采用中原剪紙的一些世俗化題材和表象符號,在現實生活中融合轉化,表現出豐富多樣的風格變異,充滿了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
湖南、湖北及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的剪紙多用于現實生活的衣飾繡品,具有濃厚的荊楚文化特點和原始藝術的痕跡。內容以禽獸動物和吉祥花草為主。色彩鮮亮明麗,對比強烈。其中湖南以山江、鳳凰,湖北以孝感等地區(qū)的剪紙最有代表性。制作上多為鑿刻剪紙,即以刻為主,剪刻結合。云南、廣西剪紙從題材到表現都凸現其地域特色,民族眾多,形態(tài)各異,但總的特征為造型古樸單純,形式連續(xù)往復,有一種原始藝術的意味和神秘的宗教氣息。貴州以臺江苗族、榕江侗族剪紙為典型,具有強烈的民族風俗特色,其中許多剪紙作為“蠟染”、“刺繡”的樣稿,直接應用于人民的現實生活當中。四川川南的剪紙風格工整,川北剪紙則比較放達。江淮流域的剪紙,江蘇以南京、揚州、南通為代表,題材廣泛,造型簡潔生動,于嚴整中見清奇,追求詩情畫意的文人品格,富有裝飾意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揚州著名剪紙藝人張永壽的花鳥魚蟲剪紙線條飄逸、工細優(yōu)美又形神兼?zhèn)?,開一代風尚,郭沫若曾有詩贊曰:“請看剪下寫春秋,頓使東風遍九州”?;春恿饔虻募艏堃园不崭逢柡徒K北部的邳州為代表。作品善于運用粗細線條的組合與陰陽剪刻交
替的手法,風格剛柔兼?zhèn)?,玲瓏精巧。南方的江浙及華南地區(qū)的剪紙線條柔和、刀法細膩,與南國的靈山秀水一樣精美雅致。浙江樂清的細紋刻紙以其挺秀俏麗、疏朗明細的格調以及濃郁的江南風韻躋身民間藝術之林。金華地區(qū)的剪紙以戲曲窗花著稱,多以當地的婺劇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構圖完美,風格清新秀麗。廣東的潮州剪紙以剪為主,造型優(yōu)雅,纖細柔美,多用來裝飾供品和禮品及日常用品。佛山剪紙以刻為主,有的用銅箔、錫箔刻成,并襯以彩紙或輔以涂繪,呈現出金碧輝煌、古樸華美的特點。福建省的剪紙主要流行在沿海一帶,漳浦是福建著名的“剪紙之鄉(xiāng)”,清代就有“元夕張燈彩,剪彩為花,備極工巧”的記載。福建北部還有一種用冬瓜皮刻制的“蜜餞花”幅面不大,卻別有情趣。
新疆、西藏的民間剪紙具有明顯的西域特征,濃重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融入其中。新疆有著悠久的剪紙歷史傳統(tǒng),中國最早的剪紙實物——南北朝時期的剪紙遺存便是在這里出土的,一千多年來,生活在這片遼闊大地上的各族人民依據現實生活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具有民俗特征和地域特點的剪紙作品,形成了新疆剪紙率直奔放,遼遠明麗的風貌。西藏剪紙則與民族信仰密切相關,色彩濃艷,充滿了原始藝術的古拙與神秘之感。內蒙古剪紙多出自農村牧區(qū)的婦女和藝人之手,內容以卷草、盤長、云朵和花鳥為主,多用于服飾妝扮與蓬帳的裝飾,線條飄逸舒展,靈動自然,富有草原氣息。
中國民間剪紙是大眾的藝術,是勞動者的藝術,是繁延生息于中國古老大地上最普通人群的獨特審美感悟和藝術創(chuàng)造。淳樸善良、勤勞英敢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才華,賦予民間剪紙濃郁的民族民間美學特色和純真樸拙的藝術風采;中國民間剪紙反映和折射的是中國勞動人民最通俗、最樸實的審美理念和藝術追求,是各個民族基層勞動者個性特點、真情實感、生存狀態(tài)、理想追求最本原的自然流露和表達。既表現為對現實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對生命價值的熱切關注的共同主題又表現為多姿多彩、形態(tài)異殊的地域風采和民族風貌!
區(qū)域文化是一面鏡子,映照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長久以來,民間剪紙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山花,盛開于祖國的大江南北,以其親切、通俗、唯美的藝術表現形式,裝扮著人們的現實生活,表達著勞動人民最為樸素的情感追尋。作為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富于地域特色的民間剪紙藝術,承載與傳遞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洋溢著勞動者的特有氣質,凝聚著地域民族之詩韻。是我們了解和探討民族民間文化的直觀資料與“活態(tài)文本”。民間剪紙是人民的藝術、生活的藝術,作為民族藝術的“母體藝術”,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造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區(qū)域的差異性與文化形態(tài)的多樣化,帶給我們的是多方位的文化參照和藝術觀照,在高速發(fā)展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只有張揚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才能更堅定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