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玲
摘要2008年引進19個棉花新品種在大豐市進行了棉花品比試驗,結果表明:湘雜棉8號、新科星6號、蘇雜棉22B、科棉3號適宜在大豐地區(qū)種植,建議進一步示范種植。
關鍵詞棉花;新品種;示范
中圖分類號S5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8-0107-03
大豐市是農業(yè)大市,也是傳統(tǒng)的棉花主產區(qū),更是全國優(yōu)質棉重點產區(qū)之一。2008年大豐市農科所引進多個棉花新品種,通過示范種植和觀察比較,初步掌握各品種的生育特性、豐產性、抗逆性及品質等,并對其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考察分析,從中篩選出適宜大豐市栽培的優(yōu)良品種,以便為當地棉農提供優(yōu)良品種和配套技術服務?,F將大豐市新品種示范種植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為潮鹽土、沙性輕壤土,肥力中等,水稻田回旱,前茬為棉花,冬曬田。
1.2參試品種
參試品種有科棉3號、科棉6號、南農8號、泗雜棉6號、蘇雜3號、寧雜棉3號、蘇雜棉66號、徐雜3號、鹽雜3號、蘇雜棉22B、太倉502、蘇新棉858、鄂雜棉10號、湘雜棉8號、新科星6號、泗雜3號,鹽雜2號、冀GKZ19、國豐棉12號,共計19個品種。
1.3田間設計
參試的19個品種按1~19的順序排列,采取大區(qū)種植,不設重復,小區(qū)面積669.6m2(46.5m×14.4m),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東西行向,每個品種種植12行,等行栽培,行距1.2m,株距0.4m,栽植密度21 240株/hm2。
1.4田間管理
營養(yǎng)缽育苗,地膜覆蓋栽培,于4月6日播種,4月18日旋耕施肥,施棉仁餅600kg/hm2、三元復合肥450kg/hm2。移栽前鋪設地膜時,用乙草胺1 200mL/hm2化除,5月11日移栽,栽后人工除草、松土4次。6月27日去葉枝,7月7~8日清除田間地膜起壟壅根。7月10日追施第1次花鈴肥,施三元復合肥300kg/hm2、尿素150kg/hm2;7月27日追施第2次花鈴肥,施尿素225kg/hm2;8月12日追施蓋頂肥,施尿素75kg/hm2。8月6日打頂,7~8月抹芽3次,因風雨棉株倒伏,人工扶理3次。除苗床治蟲2次外,移栽大田后防治蚜蟲、紅蜘蛛、盲蝽象、煙粉虱、棉鈴蟲、斜紋夜蛾等蟲害用藥17次。苗床期間用壯苗素2次(每次1床1支),移栽大田后6月18日至8月9日結合治蟲化控6次,用縮節(jié)胺70.5g/hm2。
1.5當地氣候對棉花生長的影響
(1)苗蕾期。播種至出苗階段,氣溫較歷年偏高,少雨日,多光照,有利于一播全苗。棉花移栽后至現蕾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氣溫偏低,尤其是5月中旬,平均氣溫17.5℃,極端氣溫7.3℃,旬≥15℃活動積溫161.2℃,嚴重影響棉苗醒棵,甚至形成僵苗。此階段40d光照144.2h,比常年減少137.6h。低溫寡照是2008年棉花遲發(fā)的主要原因,因此,生育進程比往年推遲7~10d。
(2)花鈴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氣溫略高于常年,晴日少雨,光照充足,有利于開花、結鈴,2008年雖無伏前桃,但是伏期結鈴集中,成鈴率高,伏桃、秋桃結鈴比例各占1/2,但在8月中、下旬,秋雨多,雨量大,棉田漬害重,導致棉花黃萎病重發(fā),老棉田、重病田產量損失較大。無病田塊蕾鈴脫落增多,對早秋桃的形成非常不利。
(3)吐絮期。進入吐絮期后(9~10月)氣溫較高,與常年相比平均高出2℃左右,且雨水偏少,有利于棉花正常吐絮、采摘、晾曬,同時也有利于晚秋結鈴,出現了多年來少見的秋桃蓋頂現象。
2示范結果
參試品種生育期調查情況如表1所示;主要農藝性狀及田間病害情況如表2所示;產量分析如表3所示。
3品種評述
(1)泗雜3號。全生育期146d,屬中熟偏早類型品種,植株中等偏大,較緊湊,呈塔型。莖桿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小,上部略上舉,葉片中等大小,皺褶明顯,葉姿挺,向光性強。葉片空間分布合理,葉色稍淡,通風透光性好,結鈴性強,鈴卵圓形,中等大小,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763.25kg/hm2,位居第9。
(2)新科星6號。全生育期147d,植株中等偏大,較松散,莖桿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大,下部果枝較長。葉片較大,葉色深綠,結鈴性強,鈴卵圓型,有鈴尖,鈴子較大,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825.50kg/hm2,位居第4。
(3)湘雜棉8號。全生育期146d,植株塔形,高大松散,莖桿粗壯、光滑,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下長上短,下部平展,結鈴后下垂。葉片偏大,缺刻較淺,葉色深綠。各生育階段尤以后期生長勢強,結鈴性較好,上部優(yōu)勢明顯,鈴卵圓形,鈴大,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815.00 kg/hm2,位居第5。
(4)鄂雜棉10號。全生育期146d,屬偏早熟類型。植株中等偏大,松散,莖桿有稀茸毛,塔形,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鈴卵圓中等偏大,結鈴性強,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后期有早衰現象。皮棉產量1 752.00 kg/hm2,位居第10。
(5)蘇新棉858。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偏大,莖枝疏朗,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鈴卵圓形,較大,結鈴性較好,偏早熟,有早衰跡象。皮棉產量1 701.00kg/hm2,位居第15。
(6)太倉502。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偏大,塔形,莖桿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葉片中等大小,鈴卵圓形,中等大小,結鈴集中,上桃快,結鈴性強,鈴多,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750.50kg/hm2,位居第11。
(7)蘇雜棉22B。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偏大,松散,塔形,莖桿光滑或有少量稀毛,果枝與主莖夾角大,果枝較長。葉片中等偏大,鈴卵圓形,中等大小,結鈴性強,鈴殼薄,吐絮暢,易撿花。皮棉產量1 903.50kg/hm2,位居第2。
(8)鹽雜3號。全生育期143d,植株中等大小,莖枝疏朗,莖桿光滑,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葉片中等大小,鈴卵圓形,鈴大,鈴殼薄,吐絮暢,易撿花,品種偏早熟。皮棉產量1 744.50kg/hm2,位居第12。
(9)徐雜3號。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較緊湊,塔形,莖桿青紫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莖、枝、葉層次較清晰,長勢清秀,結鈴性較好,鈴卵圓形,中等偏大,鈴殼薄,吐絮暢。皮棉產量1 815.00kg/hm2,位居第6。
(10)蘇雜棉66。全生育期145d,植株中等,莖枝疏朗,有稀茸毛,塔形。葉片中等大小,葉色較深,結鈴性強,鈴子大,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828.50kg/hm2,位居第3。
(11)科棉3號。全生育期147d,植株中等較緊湊,呈塔形,莖桿粗壯有濃密茸毛。葉片中等大小,較肥厚,葉色深綠,鈴卵圓形,鈴子大,中后期生長勢強,后勁足。皮棉產量1 743.75kg/hm2,位居第13。
(12)南農8號。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莖桿疏朗,呈塔形,莖桿有稀茸毛,莖粗一般或較細,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小,果枝始節(jié)位著生較低,果枝細長,或偏軟。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皺褶明顯,鈴卵圓形,中等大小,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該品種出苗好,長勢穩(wěn)健,后期不早衰。皮棉產量1 641.75kg/hm2,位居第18。
(13)泗雜棉6號。全生育期145d,植株中等,較緊湊,呈塔形,莖桿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小,葉片中等,缺刻深,有皺褶,葉色中綠,結鈴性強,鈴卵圓形,中等大小,鈴殼薄,吐絮暢。該品種苗期長勢一般,中后期生長穩(wěn)健,較早熟。皮棉產量1 914.00kg/hm2,位居第1。
(14)科棉6號。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株型緊湊,莖桿粗壯,有濃密茸毛,葉片中等大小,皺褶明顯,葉片肥厚,葉色較深,鈴卵圓形,中等偏大,生長勢較強,后期不早衰。皮棉產量1 681.50kg/hm2,位居第16。
(15)蘇雜3號。全生育期145d,植株中等偏大,較松散,呈塔形,莖桿光滑。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葉片較大,葉色中綠,鈴卵圓形,鈴較大,鈴殼薄,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770.75kg/hm2,位居第8。
(16)寧雜棉3號。全生育期144d,植株中等偏大,較松散,呈塔形,莖桿粗壯,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深綠,有皺褶,莖、枝、葉、鈴層次較清晰,鈴卵圓形,鈴子中等偏大,吐絮順暢。皮棉產量1 665.00kg/hm2,位居第17。
(17)鹽雜2號。全生育期144d,植株高大松散,莖桿光滑,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大,葉片偏大,苞葉大,鈴卵圓形,有鈴尖,中等偏大,鈴殼薄,吐絮暢。皮棉產量1 740.75kg/hm2,位居第14。
(18)冀GKZ19。全生育期148d,植株中等偏大,較緊湊,呈塔形,莖桿粗壯有茸毛。葉片中等,較肥厚,葉色深綠,后期生長勢強,鈴卵圓形,鈴子大,吐絮暢,好撿花。皮棉產量1 638.00kg/hm2,位居第19。
(19)國豐棉12號。全生育期146d,植株中等偏大,較緊湊,呈塔形,莖桿粗壯有稀茸毛。果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葉片中等,葉色深綠,鈴卵圓形,鈴中等偏大,鈴殼較薄,吐絮順暢。皮棉產量1 813.50kg/hm2,位居第7。
4小結
據試驗考察結果,綜合各品種的早熟性、豐產性、抗蟲、抗病、抗逆性以及品質諸因素,大豐市適育種植湘雜棉8號、新科星6號、蘇雜棉22B、科棉3號,建議在下一年度繼續(xù)進行示范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