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艷 李天道
[摘 要]在老子的美育思想中,首先就提到人格塑造問題。他認為,健康純美,超凡脫俗,精神充溢的人格是理想的人格。這種人格具有“圣”的特性,體現(xiàn)了至真、至善、至美、至樂的審美追求。
[關(guān)鍵詞]老子美育思想 圣人 至真至善 至美至樂
作者簡介:魏春艷,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李天道,四川省彭州市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老子美育思想肯定個人的自由價值,并把自由推向無限,追求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美育是生命美育。在老子的美育思想中,首先就提到人格塑造問題。他認為,健康純美,超凡脫俗,精神充溢的人格是理想的人格。這種人格理想體現(xiàn)了至真、至善、至美、至樂的審美追求。至真,情態(tài)自然,純純常常;至善,貌態(tài)持重,言行自如;至美,神態(tài)自若,神動于外;至樂,心態(tài)自適,任性放形;至真、至善、至美、至樂就成了老子美育思想判斷理想人格的尺度。這種尺度的形成是由其內(nèi)在美的屬性決定的。體現(xiàn)了老子對人格崇高之美的追求。老子美育思想對人格美的追求總體上體現(xiàn)了他追求“真樸”的審美價值取向。老子美育思想追求返樸歸真。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他的理想人格的容態(tài)和神態(tài)深沉幽密,超凡脫俗,不像世俗人那樣膚淺,而是渾樸、審慎、空靈、溫敦、樸素、豁達。
一
老子的理想人格可以“圣人”為代表。其實老子的“圣人”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人格?!独献印芬粫笆ト恕币辉~出現(xiàn)了三十次,絕大部分是從社會角度立論的。不僅如此,老子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無為”、“自然”“虛靜”等絕大多數(shù)也是著眼于社會方面。不過,老子的“圣人”不僅是種社會人格。而且是種普遍性的人格形象。老子所說的“道”所表現(xiàn)的基本特性與精神,可以說,《老子》書中的“圣人”是老子的社會人生理想,同時也是其人格理想的充分顯現(xiàn)。除此之外,老子還常用嬰兒采比喻人生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這種“嬰兒”境界和“圣人”境界是完全相通的,更突出了理想人格的自然無為、渾然真樸的狀態(tài)。這種理想人格從美育角度看,至少有幾個方面的審美意味:
首先,理想人格其心理、情感、道德行為之表現(xiàn)完全是“自然”的、“無為”的,因而也是完全自由的。老子所說的“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五十一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四十七章)可以說正是對理想人格的自由境界的描述。
其次,理想的人格對于社會功利取一種超然的審美態(tài)度。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九章)在他看來,“圣人”最能體現(xiàn)這種“天之道”,因為“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這樣的“圣人”雖然身處繁華之地,卻仍能保持超然心態(tài),“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二十六章)
再次,理想人格同時孕育著無窮的創(chuàng)造性,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老子強調(diào)人格修養(yǎng)要“致虛極也,守中篤也”(二十六章),“虛”的狀態(tài)正是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狀態(tài)。老子以“柔弱”、“謙下”為理想人格的特征,而柔弱、謙下本身就蘊藏著無限生機,“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六十六章) 。
第四,理想人格以“自然”、“無為”為主,表現(xiàn)出一種順物自然,任物自化的境界,突出了個體人格自由發(fā)展的特征?!肮适ト嗽?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袄献又鲝堅试S每個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發(fā)展他的秉賦,以此他提出了‘自然的觀念,為了使不同的意見得到和諧平衡,他又提出‘無為的觀念。老子‘自然無為的觀念,運用到社會人生上,是要讓人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許特殊性、差異性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允許個人人格和個人愿望的充分發(fā)展,但不以伸展到別人的活動范圍為限?!盵2]這是老子美育的獨特貢獻,在后來的莊子美育思想中有極大發(fā)展。
最后,理想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純?nèi)粌?nèi)在的修養(yǎng),還訴諸外在的感性的審美表現(xiàn)?!肮胖茷槭空?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棍乎其如樸,沌乎其如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十五章) 。這是一種飽含詩意的審美的人格形象。
二
在具體的“圣人”人格修養(yǎng)的途徑方面,老子首先提出了“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的主張。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晚期,所謂“學”的內(nèi)容主要就是《詩》、《書》、禮、樂或“六藝”之學。老子批判傳統(tǒng)的禮樂教化和工具化了的仁義、孝慈等倫理觀念,認為這些教育內(nèi)容只能增進人的“情欲文飾”,使人越來越遠離自然真樸的本性。所以老子強調(diào)“絕學無憂”(二十章),“為道”必須首先從棄絕“政教、禮樂之學”開始,這就是“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最終要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境界。因此,老子完全排除了傳統(tǒng)的“政教、禮樂之學”在人格修養(yǎng)中的存在?!笆ト擞挥?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fù)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六十四章)。所謂“教不教”,就是以“不教”為“教”,也就是“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復(fù)眾之所過”,才能使人重新恢復(fù)“自然”境界。
關(guān)于人格修養(yǎng)的途徑,老子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第十章)他提出要“求道”就要有一顆清凈明潔之心,這樣才能靜觀默察,進到對道的認識和把握之中。進而人老子有說要“致虛極也,守中篤也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第十六章)他要通過“滌除”,使內(nèi)心虛驚到極至,這樣才能在萬物變化中看到“道”的循環(huán)往復(fù)。老子講“滌除”以至“虛靜”,內(nèi)涵之一就是“絕學”、“棄智”。他要拒絕仁義禮樂等一切方面的學問知識,認為這些不但無助于求道,而且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他說:“絕學無憂?!?第二十章)有說:“大道廢,有仁義?;壑浅?有大偽?!?第十八章)還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第十九章)他看到了統(tǒng)治者利用知識分子大學問知識為自己的私利進行攻伐爭奪,使天下大亂,給人民帶來痛苦。因此,他要求“絕學”、“棄智”,使心靈徹底虛靜,這樣才能對道進行觀照和體悟。
他把這種人比作“嬰兒”、“赤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要是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對“道”的認知和體悟上時,他就如一個純真素樸的嬰兒、赤子一樣,也正是他無絲毫貪欲雜念,對道進行“玄覽”。由此可見,老子的人格修養(yǎng)主要是一種內(nèi)省性的自我體驗式的修養(yǎng),他所說的“滌除玄覽”不僅是一種外向的超感性直觀,更是一種內(nèi)在的審美的直覺體驗。這個命題作為其“虛靜”說的主要內(nèi)涵經(jīng)莊子的發(fā)展在后代美學史上產(chǎn)生了更要影響,成為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因而,可以說老子美育的核心是一種理想的審美人格的培養(yǎng),同時也是一種理想的藝術(shù)人格的培養(yǎng)。
注釋
[1]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5月版
[2]陳鼓應(yīng):《老子哲學系統(tǒng)的形成》,《老子注譯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