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紅的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和當時美國最強大對手蘇聯(lián)的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之間,似乎本不應該有什么瓜葛,事實上也的確不多:這兩位名人僅見了短短一面,且并非單獨會談,站在他們身邊的“閑雜人等”,僅見諸名單的就有400名,其中不乏娛樂圈比夢露更有“分量”的人物。然而夢露和赫魯曉夫兩位當事人卻覺得,那次匆匆一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美國人和赫魯曉夫互不待見
美國人對赫魯曉夫的印象并不好。當他們沉浸在戰(zhàn)后一家獨大的氛圍中時,赫魯曉夫卻揮舞著粗壯的胳膊,聲稱要像“生產(chǎn)臘腸一樣”制造洲際導彈,還用嘶啞的聲音高呼“我們要埋葬你們”。正因如此,得知赫魯曉夫要訪問美國,許多美國人的第一反應是“不歡迎”:FBI的一份民調(diào)顯示,當時選擇“我要殺死赫魯曉夫”選項的美國人多達2.5萬人,一種寫著“不接待赫魯曉夫”的貼紙一度十分暢銷。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也并不喜歡這位對手,但與一個強橫的對手沒完沒了地進行核競賽,卻是他最不愿見到的。
而赫魯曉夫似乎也不太喜歡美國人和美國的東西。此前,他曾見識過美國克萊斯勒汽車,應邀品嘗過百事可樂,對前者,他輕描淡寫地稱“蘇聯(lián)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對后者他則嗤之以鼻,認為實在不堪入口,比莫斯科自動售貨機里的果汁汽水差遠了。不過,他接受了邀請,準備體驗一下美國的“資本主義腐朽生活”。
赫魯曉夫想跟夢露“共進午餐”
然而美國人和赫魯曉夫還是有一些共同語言的,比如夢露。雖然很多人批評夢露演技差,參與拍攝的多是“俗電影”,但上至肯尼迪家族的頭面人物,下至最普通的工人和大兵,無不對性感、熱情的夢露如癡如醉,甚至有評論稱,夢露是那個時代唯一也能被女人們廣泛喜愛的性感明星。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赫魯曉夫也對夢露有好感。
當艾森豪威爾發(fā)出訪美邀請后,赫魯曉夫表現(xiàn)得老大不樂意,最終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但前提是必須滿足他兩個“小小的特殊要求”:參觀迪斯尼樂園以及與夢露共進午餐。事實上赫魯曉夫此前只看過夢露的一部電影:《熱情似火》,而且僅僅是在幾個月前看到的,然而這匆匆一瞥竟給赫魯曉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由于麥卡錫主義余毒未了,迪斯尼樂園接到通知后幾乎不假思索地以“安全理由”拒絕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情報部門也的確收到諸如臺灣特務或匈牙利流亡者要謀殺赫魯曉夫的線報。如此一來,倘夢露也不給面子,會談將十分尷尬。令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的是,夢露答允了。據(jù)稱,外表性感的夢露其實是個單純的“愛國主義者”,當她聽說自己的“出場”關乎美國最高利益時,很干脆地應允了。
400人的“約會”
不過那個年頭的美國還是相當“老派”的,沒有安排“二人世界”,而是“亂點鴛鴦譜”地弄了一堆陪客,名單上多達400人,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娛樂界的眾多名人,他們集體出席1959年9月21日在好萊塢的一次盛大午宴。
參與接待的政治人物暗自叫苦,因為在那個特殊年代,接待這樣一位人物,不夠熱情或太過熱情都可能被政治對手指責,于是他們便例行公事般地推進:匆匆的車隊,草草開場的宴會。唯一精挑細選的是首桌的賓客:和赫魯曉夫夫婦同桌的有明星加里·庫珀、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梅森和著名歌手法蘭克·辛納克拉。當然,還有夢露。
雖然赫魯曉夫提出過要求,但東道主顯然別有想法,坐在主位——赫魯曉夫夫人身邊的是辛納克拉,赫魯曉夫身邊是加里·庫珀。宴會一開始氣氛是沉悶而嚴肅的,盡管席間都是表演大師,但他們顯然只想完成“任務”,不想作什么精彩表演。
赫魯曉夫開始了他的表演。他首先頗為得體地回憶了自己的貧寒童年,并語帶雙關地說,自己本是鄰居眼里的乖孩子,怎么長大之后卻被一些人視作“無惡不作的壞蛋”?接著,他很有風度地問候20世紀??怂估习逅箮炖?,夸張地稱之為“自耶穌誕生以來的老朋友”,然后他不厭其煩地歷數(shù)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甚至波蘭對俄羅斯民族的歷次入侵,暗示在諸如匈牙利和波茲南等問題上糾纏殊為無趣。緊接著話鋒一轉(zhuǎn),赫魯曉夫開始用犀利的言辭嘲諷加州對他“緊繃繃”的接待,他表示,他是來“自由的國度感受自由氣息的”,可是卻被塞在悶罐車里曬太陽,而且連去看看迪斯尼樂園的“小小要求”也得不到滿足,他尖銳地諷刺道,“那個樂園里有什么不能讓我看的?導彈發(fā)射架么?”
赫魯曉夫的演說令400名東道主如坐針氈,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正在此時,夢露開口了,她僅說了一句話:“總理先生剛才的話真的很有意思?!?/p>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霎時間讓火藥味十足的氣氛變得輕松起來,赫魯曉夫改用親切的口吻和明星們攀談,賓主舉杯言歡。席間赫魯曉夫表示“在美國的經(jīng)歷很愉快”,并盛邀夢露到蘇聯(lián)做客,“您將吃到別處絕對吃不到的俄羅斯風味餡餅”,考慮到禮儀,赫魯曉夫很快向其他明星發(fā)出了同樣的邀請。宴會最終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未能有第二次約會
在隨后舉行的蘇美戴維營會談中,雙方雖未簽署任何協(xié)議,但緊張的對峙氣氛大為緩和?;貒?,赫魯曉夫一反常態(tài),盛贊美國所取得的經(jīng)濟成就,并提出著名的“和平競賽”理論。參加這場盛大宴會、并說出關鍵“臺詞”的女主角夢露卻被遺忘了。據(jù)說夢露后來一直津津樂道于這次很不像約會的約會,認為自己的影響力成功地讓蘇聯(lián)領導人打消了核冒險的念頭。
嚴肅的歷史學家們顯然不以為然。夢露的傳記作家們都認為,她是個熱情、善良但頭腦簡單的人,之所以敢在宴會上大膽發(fā)言,并非因為對政治敏感,而恰是因為“沒心沒肺”,結果歪打正著。據(jù)說夢露本人真誠地期待赫魯曉夫兌現(xiàn)邀請,期待新一次約會可以讓她得到拯救世界的機會,可惜她再未獲得這個機會:1962年8月5日凌晨,她被發(fā)現(xiàn)離奇死亡,幾乎與此同時,美國U-2偵察機發(fā)現(xiàn)了蘇聯(lián)部署在古巴的核導彈基地,赫魯曉夫?qū)γ绹懊墼掳愕暮酶小币蝗ルy復返。
今年5月的朝核危機爆發(fā)后,一些俄、美專家建議美國效仿當年的艾森豪威爾,給金正日或其接班人安排一次“夢露式約會”,從而培養(yǎng)朝鮮領導人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好感。但正如《波士頓環(huán)球報》上佩特·尼爾森所指出的,“夢露式約會”雖然可以緩和赫魯曉夫訪美期間的調(diào)門,卻無法阻止他兩年后染指古巴、和美國爭雄的決心,別說今天已不再有夢露,便是有,又能比當年的夢露做到更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