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燕
第一節(jié)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李女士
李女士坐在我的面前,把女兒咪咪從3歲到17歲判若兩人的表現(xiàn)一一再現(xiàn)。
場景一:咪咪3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去辦公室玩,當看到媽媽的同事吳奶奶說話時干咳了一聲,就趕忙將一個水杯遞到了吳奶奶手里,還奶聲奶氣地說:“吳奶奶,喝點水吧。”吳奶奶感動地說:“這孩子太懂事了,真知道心疼人。”
場景二:在翠微商場,一個幾乎與真娃娃一樣大的洋娃娃吸引了咪咪的興趣。李女士問了價格之后,自言自語說了一句:“這么貴!”然后她扭頭問女兒:“咪咪,要嗎?”咪咪懂事地搖搖頭。旁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正為媽媽不給自己買奧特曼而大聲哭鬧。男孩的媽媽滿頭大汗地想把兒子從地上拉起來,可男孩卻不停地打滾踢蹬。男孩的媽媽筋疲力盡地指著一旁的咪咪說:“小祖宗,快起來吧!你看妹妹多懂事?!?/p>
場景三:爸爸和咪咪商量:“寶貝兒,爺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在外地醫(yī)療條件不好,身邊也沒有人照顧。我和媽媽商量,想把爺爺接到北京,住你的小屋,給你在客廳打個隔斷,買個新床怎么樣?”已經(jīng)17歲的咪咪立即撇了撇嘴:“不嘛!能不讓爺爺來嗎?他在外地不是有房子嘛!先別說爺爺?shù)氖?,我去韓國旅游的事你們考慮得怎么樣了?旅行社催著交錢呢!”李女士說:“寶貝兒,這幾個月咱們家的經(jīng)濟有點緊張,現(xiàn)在已經(jīng)拿不出你的旅游費用了?!薄澳愕目ú皇悄芡钢??先透支些錢讓我去旅游,下個月你再還唄!”“你一個中學生,旅什么游???將來上了大學再玩不行嗎?”“人家就想現(xiàn)在去!你們口口聲聲說愛我,我一點看不出來!”
……
李女士認為女兒越大越不懂事、越自私?!斑溥?歲的時候就知道幫我拖地,可是現(xiàn)在她卻連襪子都不洗,就知道跟我們要錢!”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便問李女士:“咪咪有大名嗎?”“有,叫郝思學??墒俏覀冊诩叶疾涣晳T這么叫她?!薄澳銈兤綍r稱呼孩子什么?”“稱呼多了,‘寶貝兒是我們叫得最多的,另外還有寶寶、小寶兒、貝貝、心肝兒、妞妞、小貓等等。女兒小時候很懂事、學習又好,我和她爸爸疼都疼不過來。女兒4歲那年我和她爸爸結(jié)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一家三口團聚了,我們就變著法兒地給女兒起不同的昵稱。別人都說聽我叫‘寶貝兒很肉麻,但女兒卻似乎很受用,很愿意聽我們叫她的昵稱。就這樣,女兒的昵稱我們一叫就是17年?!?/p>
我聽了之后,意味深長地點點頭說:“其實,女兒就是這樣被你們給叫‘小了!所以才越來越不懂事。”聽了我的話,李女士吃驚地看著我,不解地問:“昵稱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影響嗎?”我用力地點了點頭說:“別看昵稱是個生活細節(jié),但反映出來的卻是家長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問題。你們一直把她當成一個小寶貝兒,沒有隨著年齡增長教會她建立責任心與感恩意識,而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p>
第二節(jié)課: 實案分析
在各種兒童娛樂場所、幼兒園、小學門口,我們可以不時聽見“寶寶”之類的稱呼聲此起彼伏。一聲“寶寶”或“寶貝兒”喊出去,必有許多孩子回首,以為是叫自己。足見這已成為許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愛稱。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從心底把自己的孩子視作“心肝寶貝兒”、“心頭肉”,因此,在有的家庭,這樣的昵稱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另一個名字。
有些單親家庭,或者是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家庭,妻子為了加倍補償孩子殘缺的愛,更是有意識地用諸多昵稱稱呼孩子。
還有的父母在孩子傷心、憤怒、哭鬧時,為了安撫勸慰孩子,忙不迭地用一連串的昵稱:“寶寶,寶寶,不哭……”
父母用昵稱呼喚孩子的一剎那,流露出的是萬般寵愛,孩子即使有再多的不遂心,也會融化在這濃得化不開的愛意中。
其實,如果昵稱只是單方面地表達了父母的愛意,似乎無可厚非,但昵稱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單向的。“寶寶”之類的昵稱產(chǎn)生于嬰兒期,它對孩子的心靈撫慰和情感交流類似于無形的“奶嘴”,是伴隨著“奶嘴”而產(chǎn)生的,也應該隨著孩子的“斷奶”而終止。它和奶嘴一樣,僅僅適用于只能以哭聲或“咿呀”表達感情和需求的嬰兒。當孩子能夠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上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后,家長就應該理智地改口,稱呼孩子的名字。
因為“寶寶”之類的稱呼,將會給孩子這樣的暗示:你現(xiàn)在還是需要媽媽的照顧;你沒有長大;你不能受一點點委屈;你沒有能力承擔責任;你更沒有能力照顧別人;你要什么媽媽都會給你;媽媽會永遠在你身邊……
以昵稱表達愛意的父母一般也會在行為上溺愛孩子。在父母長年累月的強力“溫柔轟炸”中,再堅強、再懂事的孩子也會敗下陣來。在父母口口聲聲的昵稱中,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很容易退縮到嬰幼兒期。3歲就懂得關(guān)愛別人的咪咪,就這樣越大越不懂事。
第三節(jié)課:父母對策
有時候,父母的“愛”到了孩子那里卻成了“害”,他們在無意識中阻止了孩子成長的步伐。很多父母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稱孩子為“小祖宗”,孩子就真的會成為自己的“祖宗”;自己稱孩子為“寶貝兒”,孩子就真的會成為沒有斷奶的“寶貝兒”。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在孩子的轉(zhuǎn)折期適時改口
昵稱承載著父母對孩子的濃濃愛意,但是在孩子長大一些時就應該改稱孩子的大名。什么時候開始改呢?如果嫌改口比較生硬,可以在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上學,或假期旅游中開始。因為這些時機都是孩子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孩子將面臨著在全新的環(huán)境與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誼和合作關(guān)系,父母在這個時候改稱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長意識的覺醒,增添他步入社會的勇氣和自信心。
2.在新學年開始時進行教育
比如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新學年意味著孩子升入新的年級。別小看這種變化,它能在孩子心中掀起不小的波瀾。孩子會感覺自己不是低年級的學生了,也會在內(nèi)心俯視那些比他更小的學生,學校也會在不同的年級增設(shè)一些家務技能課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動。如果父母仍舊“寶寶”地叫著,就會抵消學校教育帶來的作用。因此,父母應該跟上孩子成長和學校教育的節(jié)奏,在稱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3.利用孩子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稱
孩子在與家長交流的時候,或者在作文、日記中,總會暴露自己長大以后的夢想、理想。喜歡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稱,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如對于長大想當警察的孩子,家長可以戲稱“王警察”,對于想當醫(yī)生的孩子稱為“李醫(yī)生”,想當科學家的孩子可以稱為“張教授”……每一種職業(yè)都有一種或多種職業(yè)精神,如警察的膽大心細、勇敢奉獻;科學家的認真專一、思考創(chuàng)新;醫(yī)生的細心耐心、慈悲為懷等等。這些都可能隨著稱呼強化孩子長大的意識,為孩子的行為樹立良好的樣板。
家庭作業(yè)
1.檢查、刪除
父母應該自我檢查或相互檢查對孩子的稱呼,看看哪些稱呼會給孩子“長不大”的心理暗示,然后及時從家庭生活中將它刪除。
2.計劃、建檔
找出一些特殊節(jié)日,比如孩子的生日、元旦、春節(jié)、兒童節(jié)、青年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新學期開始等,將每一個日子都賦予孩子成長的意義,逐步增加孩子的責任心,讓這些節(jié)日成為孩子成長的臺階。父母做好計劃后,存在手機備忘錄中,設(shè)置提前一兩天提醒的功能。注意:說教氣氛不可過重,否則節(jié)日將會變成孩子的受難日!
3.角色互換
改變父母在孩子面前無堅不摧的形象,每周或每個月在孩子面前適度示一次弱,比如身體不適或情緒不佳,給孩子一個照顧父母的機會。
(責任編輯/張慧娟)Tel:(010)84222076
E-mail:huijuan0608@163.com
網(wǎng)址:http://www.mf-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