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遜
到今年五月,汶川地震發(fā)生剛好一年。這場災難驚天動地,雖然造成了物質(zhì)財富的巨大損失,但是面對災難煥發(fā)的抗震精神震撼人心,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09年,面對全球經(jīng)濟危機,發(fā)揚2008年抗震精神,將給我們以增強信心、克服困難、戰(zhàn)勝危機的力量,助我們乘勝前進。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008 年我們都曾為救災的人和事深深地感動過,但不一定已經(jīng)理解了;停留在感動中,隨著時間逝去,感動也會逐漸淡忘。所以,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總結,深刻地理解它;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自覺地發(fā)揚它,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發(fā)展它。
這里謹就個人所想到的,提出兩點,與大家分享。
危難興邦。中國人在空前的災難面前,沒有灰心喪氣,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樂觀、堅強。中國人歷來把災難困苦看作激勵、磨練意志,助己成長的機遇。孟子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必須在艱難困苦中磨練,方能堅定意志,增長才干,承擔大任?!拔耐蹙卸荨吨芤住?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闭沁@樣的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危難而不倒,戰(zhàn)勝一切災禍而屹立于東方。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愈是在危難時刻,這樣的精神愈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記得有一位臺灣青年學生,那年冬天來北京訪學。問到他的感受時,他說,最深的感受就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四季常青的臺灣,松柏后凋的品格自然不易為人所知。自然如此,人道亦然;天道人道,其揆一也。
二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下至普通百姓——教師、民警、公務員,以及百萬子弟兵、千萬志愿者和受災民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這里顯示的不是單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力量,而是民族的精神,全國全民的力量!
如此萬眾一心,源泉、基礎何在?有人說這是源于對生命的重視和珍惜。搶救生命的確是第一位的,然而只這一點遠不足以反映抗震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我們看到,多少教師用自己血肉之軀保護學生,視死如歸;多少戰(zhàn)士甘冒死亡危險,義無反顧;多少人顧不上搶救自己的親人,堅守崗位,救出他人而失去了親人;多少志愿者自發(fā)奔赴災區(qū);多少人捐獻,捐錢捐物獻血……這里表現(xiàn)的是超越對個人小我物質(zhì)生命的珍惜,把群體大我、災民的生死放在第一位,以天下為己任,為救災不惜“成仁”“取義”的崇高精神追求。這是對生命意義最好的詮釋,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浩然正氣的集中體現(xiàn)。
與抗震主流精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范美忠的表現(xiàn)。范美忠說在危難情況下求生是每個人的本能;既然是本能,那也是每個人平等的權利,所以他逃生沒有錯。范美忠也是珍惜生命的,但是他珍惜的只是他個體的生命。這里我們看到對生命意義的兩種不同理解。如果每個人都像范美忠一樣,中華民族恐怕早就被溝溝坎坎絆倒,早就被歷史的黃沙掩蓋了。
發(fā)憤而作,愈挫愈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發(fā)揚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定能克服困難,無往而不勝。
【錢遜,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084】
責任編輯/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