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民
【關鍵詞】 糖尿病病機;中西醫(yī)結合論
糖尿病屬祖國醫(yī)學中“消渴”范疇。隨著社會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精神物質生活的改變及人類趨于老齡化,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逐漸遞增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成為醫(yī)學界人士臨床攻克的難題。
消渴病是以多飲多尿多食,身體消瘦或尿甜為特征的病癥,消渴之名,首見于《內經》?!鹅`柩?五變》篇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督饏T要略》中提出三消癥狀及治療,《外臺秘要?消渴》篇中引《中今錄驗》說:渴而飲水多,小便多,有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宋代以后,將本病依三多癥狀之輕重不同分上中下三消,熱傷肺陰,則津液干枯,不能散布,故多飲而煩渴不止,謂之上消,熱傷胃陰,則胃炎熾盛而善饑多食,肌肉消瘦,謂之中消,熱傷胃陰,則腎陰不足,精氣虧虛,固攝無權,精微不藏,多尿而頻,或尿如脂膏,謂之下消。
消渴病因除與體質因素外,還與下列因素有關:a過食甘類體肥而致。如《素問?奇病論篇》中: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肉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b嗜酒致消渴。如《千金方》云:“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者。C精神因素誘發(fā)消渴,《河間六書》云:消渴者,耗故精神,過違其度之所成也?!鹅`柩?五變》篇云:其心剛,剛則多想,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及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瘴。此為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而致消渴。d房事不節(jié),精虛腎燥,為消渴。如《諸病源侯論》云:”房事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而渴,腎虛不得傳致水液,故隨飲而小便頻多,此病發(fā)病閃素尤其為嗜酒食甘美,精神因素發(fā)病者為多,無論七情、房勞、厚味飲酒等,其病機均為積熱傷陰,陰虛火旺,耗傷肺脾胃腎諸臟。
現代醫(yī)學中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失調性疾病,胰島功能相對或絕對不足,分1、2型,以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和繼發(fā)性水電介質紊亂,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所以以限糖、降糖為主要方法。糖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糖酵解、三羧酸循環(huán),糖異生是葡萄糖供能儲能的主要代謝途徑。正常代謝需多種酶的參與,酶含量可受內分泌系統(tǒng)來完成。
人是一個有機體,與自然界不可分割,有著完善的調節(jié)機制,保持內外環(huán)境平衡,其中,下丘腦一腺垂體一內分泌腺的正負反饋系統(tǒng)。人體五臟六腑,腺體都有化學感受器。當血糖過低時,就通過調節(jié)系統(tǒng)引起分解代謝,正常范圍內的糖異生對維持機體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保證機體組織得到足夠的血糖供應有重大意義。三大調節(jié)機制就有個度的范圍,超過了度就引起質變,長期過量的糖異生,通過負反饋抑制了機體的合成代謝,肝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維持血糖濃度的穩(wěn)定,以保證傘身特別對大腦的供應,肝臟對糖的調節(jié)就是依賴糖原的合成與分解,胰島素是促進合成代謝和促進葡萄糖跨膜轉運的激索,胰島索分泌不足,糖原不能合成,糖不能被機體利用,就表現出血糖升高,尿糖增高的表現。
長期酗酒的人發(fā)病率高,是因為乙醇飲料在一定條件可引起酸中毒。肝是乙醇的主要氧化場所,乙醇在胞液中被醇脫氫酶催化生成乙醛,后者在線粒體醛脫氫酶催化下生成乙類酸,三羧酸循環(huán)因缺乏草酰乙酸而關閉,乙酸難以徹底氧化,同時線粒體內NADH增多,抑制了三羧酸循環(huán)中,依賴NADH的脫氧酸,使該循環(huán)進一步受抑制,加劇草酰乙酸的不足,造成磷酸烯醇或丙酮酸合成受阻,糖異生受抑制,而導致酒后后血糖暫時降低,而其后糖異生加劇。
2型糖尿病主要與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關系密切。感染應激缺乏體力活動,多次妊娠、分娩等均是其誘閑。因血糖的升高,大量葡萄糖從腎臟排出致滲透壓升高,阻礙腎小管對水的吸收,大量水分排出形成多尿。因多尿丟失水分而出現口渴、多飲,因胰島素不足使體內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丟失,為補償損失的糖分,多有饑餓,從而致食欲亢進,易饑多食,體內的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質、脂肪,消耗過多加之失水引起體重降低,乏力消瘦。當病情加重時,大量脂肪分解物酮體升高,超過了外周組織排用量,血中酮體升高,超過了體內酸堿調節(jié)能力,PH下降出現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也可引起慢性并發(fā)癥。
參 考 文 獻
[1] 王光輝.中醫(yī)內科臨證備要.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6:149153.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