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蘭
我國戰(zhàn)國時代杰出的哲學家莊子,他對人的精神、情操、養(yǎng)性、養(yǎng)心頗有研究,他主張“少私、寡欲、清靜、超然”的養(yǎng)生之道。
少私莊子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經(jīng)常私心纏身,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出發(fā)點,整天打個人的“小九九”,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他必定是事事患得患失,鬼迷心竅,日夜不得其安,這就必然導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這就要求人們在精神情緒方面做到心胸開闊、性格開朗、不圖名利、排除私心,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
寡欲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v欲必然會“闖禍染疾”。一個人如果少情欲,則不會欺男霸女;節(jié)物欲,則不會圖財害命;寡官欲,就不會陽奉陰違,投機取巧,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積慮傷心。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方稱得上為義正清廉、公正無私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心浮躁,各種各樣誘惑充斥其間,有些人欲望極強,心術(shù)不正,滿腦子壞水晃蕩,整日被官欲、利欲、色欲、貪欲、嗜欲等欲望所迷并陷入其中,使得生活失去原汁原昧。當有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或達不到個人目的時,有的人便會遷怒于人,煩惱、焦慮、抑郁、沮喪、自責、懺悔及憤怒等不良情緒在腦子里積蓄,心理失去平衡,耍脾氣,發(fā)牢騷,出怨言,甚至怒發(fā)沖冠,傷肝傷脾,損神折壽。
清靜莊子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交活動中,如果能做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办o則制怒,靜則除煩,靜則意定,靜則養(yǎng)生”。清靜并非什么都不想,而是“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恩榮辱,心無煩惱,形無勞倦”的一種精神境界。大千世界,色彩繽紛,充滿了金錢、地位、名利和美色等使人心動神馳的誘惑。在充滿誘惑的塵世紛擾下,要做到“恬然不動其心”,不為權(quán)力所爭,不為名利所誘,不為金錢所累,不為“燈紅酒綠”所吸引。有了如此淡泊的心態(tài),緊張、焦慮、憤怒、嫉妒、憎恨等負性情緒就會遠離你,就能始終保持心境的安靜。心靜則神安,體內(nèi)氣血運行自然平和,機體因而調(diào)節(jié)正常,健康長壽也就寓于其中了。
超然莊子曾經(jīng)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雞,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逍遙自得,情緒樂觀,因之得以保生;而將鳥兒關(guān)在籠中,常會低頭不鳴,因之難以存活。人如果禁錮在精神惆悵之中,必然會憂愁相接,有損健康。他主張人生在世,要“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樂觀豁達。莊子以十分超然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一切順其自然。他生活艱辛,有時不得不向別人借米來糊口。他對這些都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他不但不哭,反而唱起歌來。惠子指責他為何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說:“開始我也很悲痛,后來仔細一想,人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怎樣離開這個世界的呢?原來人是由氣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質(zhì)變化而來,氣聚成形,氣散則死?,F(xiàn)在的人形體已死,又將變成非生命的物質(zhì)了,故以鼓盆而歌歡送和慶祝我的妻子重新回歸自然?!鼻f子的這番話未必全對,但他超然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卻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