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勤
作 者 簡 介
趙勤,男,白族。1963年9月9日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曾在解放軍部隊服役,任過代課教師、文化站長、市文聯(lián)副主席?,F(xiàn)在大理州委宣傳部工作。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大理州作家協(xié)會理事。曾在《解放軍報》、《文學青年》、《西南軍事文學》、《邊疆文學》、《滇池》、《云南日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過詩歌、散文、小說三百多篇(首)。著有《大理周城風物錄》、《喜洲古今對聯(lián)選》、《永不遺忘的歌》、《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鄉(xiāng)村之戀》、《喜洲史韻》。
第一次去上學
那天傍晚,八歲的我,正在古老的四合院里玩“放飛機”活動,從田野收工回家的母親,忙去村口挑回二桶水后,把我叫到她跟前,溫和地說:“不能再貪玩了,明早,阿媽送你去上學?!?/p>
一聽去上學,我驚喜得歡呼雀躍起來,因為鄰居家的幾個伙伴,早已去上學了。而我,家里交不起學費,不能和同伴一起上學。在家里,我就像一只孤獨的小鳥,既沒有人和我一起玩,又羨慕伙伴們背起書包去上學!
一會兒,母親把開水燒熱了。母親讓我蹲進木盆里為我洗澡,她用肥皂在我小脊背上搓了又揉,使我既難受又舒服。母親一邊用溫暖的雙手幫我洗身子,一邊和藹地對我說:“進了學校后,要聽老師話,老師就像阿媽一樣了,要好好讀書……”
天黑了,父親才從離家二十多里遠的縣城走路回來。前久,父親和母親就商量,家中窮到何種地步,今年無論如何也要把我送進學校讀書。于是,天還沒亮,父親便踏著朦朧的月光,背起一籮柴禾去了熱鬧的城里。我在油燈下看見父親臉上淌滿了一顆顆汗珠,可是,他卻一點沒感到苦和累,笑瞇瞇地對我說:“等飯吃了后,我還要給小寶寶的頭打扮一下!”
吃完飯,父親果然像往常一樣,端來一盆熱水,仔細地為我洗頭,然后,右手拿起那把閃亮的理發(fā)刀,非常熟練地給我理了個“馬掌頭”,并用他的嘴,一口一口地在我脖子上,額頭上,領口上,吹走了那一根根碎發(fā)……
明早,我要去上學,父親是多么高興!
當我睡覺時,突然,聽見母親在堂屋里問父親:“你那一籮柴禾,賣了多少錢”。
“剛好一塊五毛錢”。父親回答。
“小寶寶的學費夠了,我也就放心了。”母親輕輕地說。
這晚上,父親和母親為了我去上學而一直未睡。父親走了那么多路程,可是,他卻像一頭用不完力氣的騾子一樣,又到牛圈里翻找阿爺爺趕馬幫時的那一副馬鞍。月光下,用斧頭和鋸子,忙著為我制作一張書桌;母親也在油燈下為我縫制書包……
那早上,我家喂養(yǎng)的那只漂亮大公雞剛啼了幾聲后,父親便喊我起床了,母親也拿給我燒熟了的一塊大芋頭,并跟著母親來到古槐樹下的老井邊。按母親教給我的動作,我虔誠地向老井磕了三個頭,然后,踏著堅實的步履,向那棵枝繁葉茂的大青樹下學校去報名。
從那時起,我心里便覺得讀書真好!
牛崗山
那年冬天,我跟著父母來到牛崗山。上山之前,我對那地方一無所知,只知要去山里砍柴燒炭。那時,我十二歲,既不理解父母燒炭的心情,也不知到了深山后與家里有什么差別。
父母去燒炭,是因生活所迫。然而,他們對于自己的命運似乎從未抱怨過,我也從不抱怨過父母為何天天給我們煮吃南瓜湯、包谷飯,只覺得很快活。對一個從小在貧寒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來說,突然要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心里充滿了新鮮的感覺。
于是,在一個雪花飄飄的清晨,父母馱起鋤頭、炊具和計劃好了的幾十斤包谷面,把我最親愛的那條黑狗帶進了與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全然不同的大山箐里。
牛崗山,位于蒼山腹地。那是野獸成群、冰天雪地的地方。但是,牛崗山的樹林和野花是那么密集,那么耀眼。我們在密密的樹叢里沖闖了半天后,父母便放下身上那些沉甸甸的飲具和糧食,高興地說:“我們就在這里安家了!”
當日,父母在一堵巨大青石下,搭起了一個四五人住得下的草棚;四周圍滿了一些樹枝,頭頂蓋上了一層又一層幾人高的茅草。太陽落山了,我們就在草棚里做起了飯;草棚里升起裊裊炊煙,開始向這個原始森林覆蓋的世界報告著我們的到來和我們要生存的消息。
這一夜,我睡得很香。那時候,我居然不能為父母分擔一點點憂愁,只覺得這屋子雖小,卻非常溫暖。
第二天,父母又在附近挖了幾口又寬又深的窯洞,并砍了很多很多的樹枝。晚上,父親和母親輪流守在窯窩邊燒火;我卻在那世間難以尋找的“家”里做著一場場美麗的夢。
我在大山里,在新鮮甜潤的氣息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山里一朵朵燦爛的野花,一條條清澈的溪水,一團團潔白的冰雪,一片片綠色的云霧,使我覺得好奇、新鮮。在我的那個偌大的村莊里,是永遠看不到比這更美麗風景的。當我還在酣睡時,大山里的那些不知名的翠鳥,便在我們的房頂上和在那塊塊長滿一簇簇苔鮮花的巨石上歡啼了,聲音那樣動聽、親切。使我這不諳世事的孩子,感受到了這云遮霧裹、山重水復的世界里的可愛、甜蜜。
幾天后,我們的那根根柴禾,變成了一堆堆黑黝黝的木炭。每早天不亮,父母就把早已捆好的木炭背在身上,沿著那條坎坎坷坷、彎彎曲曲的山路,艱難地一步一步向生養(yǎng)我們的那塊土地走去,到了傍晚,甚至天黑了,才回到我身邊。
每次父母背著木炭走后,把我留在空曠的深山。我卻一點也不害怕和孤單,因為與我親密無間的那條黑狗,十分忠實地護衛(wèi)我。我到哪里,它都跟隨在我的周圍。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它和我在雪地里一起玩雪的情景:我把一團團潔白的雪打在它身上時,它也用那張小嘴把一團雪咬起,機智地躲在我身后,悄悄地把嘴伸進我脖子里,讓我冷得直叫喚。
黃昏了,山谷里各種小鳥也不再嗚啼了。這時,父母才高一腳低一腳走回到我的身邊,然后,我已把那個小鐵鍋里已經(jīng)煮熟了的包谷面面飯?zhí)г诟改父?。當我們一家人圍躺在軟酥酥的山地上吃飯時,我心中只有歡悅、快活。父母來回幾十里山路的疲憊,也無影無蹤。
至今想來,也許正是牛崗山,使我開始懂得了人生,懂得了鄉(xiāng)村生活;懂得了沒有嘗試過苦難和憂郁的孩子,是永遠不會知道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和最珍貴感情的。
追念晨光
那天,我又回老家看望父親。
然而,當我走近幽幽深深的小巷,遠遠看見那一座矮小又破舊的小屋。這時,晨光同學的影子像電影一樣閃現(xiàn)眼前。
我想,倘若晨光還活著,那么,他家這既遮口、又方便于經(jīng)商的小屋,早已被晨光蓋成幾層樓高的大廈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和晨光是小學至初中同學。他長得粗壯結實,膚色黝黑,渾身充滿著鄉(xiāng)村孩童的一股野性,又有幾分憨厚與聰慧之感。他好動、調皮,常常惹事生非。家中父親是殘疾,母親又是外地人,年老多??;姐姐早已出嫁。家境頗貧寒。一年四季,沒見他穿過一件好衣裳,雙腳上是不規(guī)范的草鞋。據(jù)說,他穿的每一雙草鞋,是他父親在油燈下親自為他打的。由于這些因素和他平日的搗蛋,在班里,或者說,在全校師生中是“出名”的。于是,被人戲稱為著名電影《紅色娘子軍》里那個“南霸天”。一提起這個名字,同學們便知道是晨光的綽號。
晨光在學校里,不是他打別人,就是別人打他。我和他,也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爭斗、打鬧。不過,每次摩擦后,兩人又不計仇的友好起來。
在人們眼里,晨光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其實,他有時還認理的。我的堂嫂是從他們家族里嫁過來,故此,他和我還認一點親戚關系。有一次,放學途中,我被高年級的人欺負,他極仗義,幫我還擊那個高個子。
那時候,生產(chǎn)隊為照顧他們家,把隊里一座水磨房安排給他父親看守。晨光非常顧家,一放學,趕緊跑到那座簡陋的磨房里干活了。有一天,我和母親背著一袋麥子去他們磨房里磨面,晨光見我后,既殷勤、又高興,幫我們放水、關水;在磨房里,還一點一點打掃。結算加工費時,他對父親說:“這是我的同學,少收一點?!蹦翘?,他父親僅收了半價錢。
放假期間,晨光把村里的乳扇、扎染布等特產(chǎn)品,悄悄地運到嫁在百里外的姐姐那邊,然后,又把那邊的板栗、核桃、木耳、香油,甚至一頭頭小豬拉回我們村里,在大街小巷叫買。還學會說一些半生半硬的漢話:“各位父老鄉(xiāng)親,請趕快買我的這些東西,價錢十分便宜……”晨光還有對做生意的那些大桿稱、小桿稱非常精通,幾斤、幾兩,他會數(shù)得出來、看得出來,誰也騙不了他。
在那多事之秋的歲月里,一位十二、三歲少年,便在骨子里萌發(fā)了一種自強、自立的小商意識,在我們那一輩人中,恐怕是稀少的。
然而,晨光的這些舉動和行為,在濃厚的傳統(tǒng)思想里,人們對他卻另眼相看:鄙視他!嘲諷他!
也許他受不了那么多人對他的白眼、譏笑;也許家里實在供不起他讀書,初中未畢業(yè),晨光便輟學回家了。
三年后,我聽人說,晨光在野外做工時,因為山頂滾下一塊巨石而遇難……
我聽到這不幸的噩耗,心里難過了幾天。一個從小便飽經(jīng)清貧、苦難、欺辱的少年,丟下雙親,宛若一盞脆弱的油燈,狂風一起,默默地熄滅了,這是多么悲慘的命運!
而今,想起晨光,我的眼里又閃動著晶瑩的淚花,一滴一滴往下掉……
老兵的故事
綠色的軍營,被人譽為是一所特殊大學校,這并非夸張。因為凡在這所大學錘煉過的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正如那一首歌《當兵的人》……
在我那個美麗的古鎮(zhèn)里,有一位姓張的老兵,長得粗壯結實,愛打抱不平,又愛見義勇為做好事。然而,他的故事卻在小鎮(zhèn)里有褒有貶,在人群里你很難將他辨認而出。他年輕時在邊境線上當了四年偵察兵。據(jù)說還與敵人較量過多次。退伍還鄉(xiāng)后,也沒有什么立功受獎的業(yè)績。他和大部分退伍戰(zhàn)士一樣,壯實、憨厚、寡言。沒有什么更多特長,一見他的人,也就像田野邊的那一棵極普通小草一樣,很快讓人忘了他。
他在小鎮(zhèn)里當了半輩子農(nóng)民,起早摸黑干活,家里生活也過得一般。惟有一點不同的是:每當村里哪家有紅白喜事,他都主動義務地幫工二、三天。還有倘若村里進入防汛期,或者森林防火期間,他都要義務地帶領村里的年輕人去搶險救災。而每當他滿臉烏黑疲憊地返回家的時候,總是小心地藏好身上的那一層層青淤傷痕。
日子一年年過去,他還是那么平凡普通。直到這年家鄉(xiāng)背后大山發(fā)生了森林火災,上級派駐地部隊趕來支援滅火。
那天,在熊熊烈火里,他看到了這支隊伍的首長分外眼熟。啊,這原來是他曾經(jīng)服役過的老部隊!部隊的幾位首長,是他曾帶過的新兵。他們都是從這支隊伍里成長起來。
看見自己的老部隊,他高興極了,趕緊沖過去和他們擁抱。他的戰(zhàn)友們,現(xiàn)在都做了大大小小的軍官,他們對他很親熱。然而,這也讓他們有點尷尬。他們當然記得他曾是這個團里的老兵,不過,說真的,因為他的平凡,他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
接下來,他走進這個光榮的隊伍里,穿一身沒有肩章軍銜的迷彩服,同戰(zhàn)友們一起沖鋒在山崗上撲滅大火。當鄰村人,或未認識他的人,都感激地伸出大拇指對他說:“謝謝你!解放軍同志啊!”他總是微笑著不置一詞。此時此刻,他那顆曾被戰(zhàn)火燃燒過的心,也仿佛一下子進入某種角色的幻景,自己還在當著兵,任何時候,從來就沒有退過伍、退過色啊!
人們看著他時的小小幸福,使他也糊涂起來?;糜X就一定是假的嗎?不!這幻覺比真的還真實,還確切。譬如平凡執(zhí)著的他,真的就是一個永不褪色的軍人!
還有一位段師傅,在我們鎮(zhèn)政府做“守門”的臨時工。三十多年的勞苦生涯,使他皺紋深深、面容滄桑。但是,他又有著非凡的氣度和見識,對工作非常認真、勤快,除堅守好大門之外,還把鎮(zhèn)政府里里外外環(huán)境衛(wèi)生打掃得干干凈凈;屋后的小菜地也整得四四方方、點線成面。
如果走進他棲居的小屋,那么,更印證了某種職業(yè)特點,被子疊得方正如箱,床下的鞋子擺放成線。同時,他有空還經(jīng)常到閱覽室閱讀《解放軍報》和《參考消息》。與他交談,他果然當過兵,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他在修筑成昆鐵路時當過工程兵,在軍營里度過五年軍旅生涯后,退伍還鄉(xiāng)當了農(nóng)民。70年代末期還做過村里民兵營長與生產(chǎn)隊長,辦過奶粉廠、承包過魚塘;家中兩個閨女先后考上重點大學,成了村里有史以來第一代女大學生。如今,他為了打發(fā)晚年生活,又輾轉來到我們這里做臨時工。軍人的痕跡在漫長歲月里,有的宛若鱗片般脫落,有些卻如同胎記般永存,在舉手投足的生活小事里,不經(jīng)意間地閃爍著共和國軍人的榮耀,也顯示著與共和國軍隊有著同根同源的血緣關系。
有一年,我在火車上,親眼看見一個剛摘去領章帽徽的退伍兵,極英勇地制止一群扒竊的小偷。緊接著從遠處沖來幾個面容各異、口音不同的男子,站在退伍兵的跟前,他們大聲地說:“小伙子,你別怕,我們以前也都是當過兵,現(xiàn)在,我們和你在一起,看那幾個小雜種敢來報復!”
這些老兵,都已脫去了軍裝,并注銷了軍籍,卻像一顆顆、一粒粒優(yōu)良種子,散落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異域的土壤里。這優(yōu)良的種子,會默默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然而,你又很不容易地從生活的蛛絲馬跡中,察覺到他們的相同與不同,不同又相同的精神與品格。
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這些極普通的老兵、或者說是勞動者,卻努力地保持著軍人固有點滴品質。在浮燥與勢利的人群里,有什么樣的姓名,或者有什么樣的職位,或者說有什么樣的社會工作,對無數(shù)的老兵們來說:一切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們生活著,還像在部隊里那樣生龍活虎地生活著……
因此,在他們石頭般平凡的人生履歷里,自然有著一種感天動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