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
摘 要:《桃花源記》的文體之妙,妙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記,又好像是寓言;實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對《桃花源記》的文體特征進行多元探微,是讓閱讀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豐富化的欣賞過程。
關(guān)鍵詞:《桃花源記》 文體解讀 “四像” “四不像”
一篇妙絕千古的傳世奇文必然有它不同于一般平庸之作的思想內(nèi)容上的積極進步性和藝術(shù)形式上的獨具匠心處,在此僅就《桃花源記》文體之妙略窺管見。
一般認為《桃花源記》題目中的“記”就是表明文體的?!坝洝保枪糯奈捏w,一般指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景物或某種事物有所感受,然后記下來的一種文體。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桃花源記》的文體之妙妙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記,又好像是寓言;實際上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這都是根據(jù)題目中的“記”這種古代文體衍生翻新出來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體解讀。而這“四像”又“四不像”的文體新解又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反映出《桃花源記》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形式和積極進步的思想內(nèi)容以及爐火純青的表達技巧與復雜微妙的內(nèi)在情懷。
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小說,一篇志怪小說。
所謂小說,是運用敘述、描寫等各種藝術(shù)手法,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環(huán)境的描寫,以人物形象的刻畫為中心反映社會生活的敘事作品。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具備了“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的《桃花源記》,無論是就小說的概念和特點而言,還是就小說虛構(gòu)故事的寫法和設置懸念的技巧而言,抑或是從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組成部分——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而言,看作是小說或短篇小說或小小說,都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來看《桃花源記》的題材與主旨:文中虛構(gòu)了一個世外桃源,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們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的社會,正是當時長期戰(zhàn)亂、人剝削人、人和人的關(guān)系異常惡劣的現(xiàn)實社會對立面的反映,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很明顯《桃花源記》的特征跟志怪小說的概念和特點是一致的。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第176頁)說得很明確:《桃花源記》“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皆因“故事頗有傳奇色彩”。
我們也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散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師教學用書》(第181頁)在“作者簡介”中說得很清楚:“(陶淵明)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耿靜、張書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快讀》中也說:“除了詩歌以外,陶淵明也擅長散文與辭賦。他的散文也像詩歌一樣,以樸素的語言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絕無當時一般作家的雕琢氣息。例如:前面談到過的《桃花源記》,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他那烏托邦的理想。他把桃花源寫得那樣美好與淳樸,使歷來不少讀者為之神往。這不僅由于思想本身的進步性,也由于文章的生動和富于形象?!绷謻|海在《桃源漫步——讀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中說:“記對武陵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過程,寫得詳而且盡,而文字卻能做到簡潔而生動。敘事一波九折,引人入勝,寫景略加點染,如在目前。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散文?!庇纱丝梢姡短一ㄔ从洝吩缫驯蝗藗円曌骶郎⑽亩瞥鐐渲?。
我們還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游記,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游記。
游記是散文的一種,以輕快的筆調(diào),生動的描寫,記敘游覽經(jīng)歷與山川風光的作品樣式。游記題材廣泛,既可以寫名勝古跡、山川風光,又可以寫社會狀況、風俗人情;寫法靈活,既可以敘事寫人,又可以狀物寫景?!短一ㄔ从洝肪褪且黄攘o比芬芳的游記。它正是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照一定的游蹤謀篇布局,運用游記的基本寫法“移步換景”、層次分明、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桃花源優(yōu)美的風景、淳樸的民風、居民生活的幸福、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狀況。美麗、神秘、幸福的桃花源也正是作者閃光理想的依托。只不過,它不是寫作者本人的游覽經(jīng)歷和旅途見聞,而是寫漁人的桃花源之行;不是寫實實在在的人間勝景,而是寫似有若無的世外仙境,而這些地方恰恰又是它極富于獨創(chuàng)性、遠遠高于一般游記作品的品位之所在。
我們還可以說,《桃花源記》是一篇寓言,是一篇別有寄托的寓言。
寓言是敘事文學的一種樣式,一種帶有勸喻或諷刺意義的小故事。其特點是把深遠的教育意義,寓寄在優(yōu)美、形象的故事之中,通過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發(fā)人深省,使人從簡單的故事中領(lǐng)悟出深奧的道理。近年來,有不少人都對《桃花源記》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寓言式解讀。
李相銀對《桃花源記》作了寓言式解讀:“文章以劉子驥的傳說作結(jié),并非是為了借助歷史上的實有其人來增強文章的真實性,而是突出了作者對這樣的所謂高尚人士的質(zhì)疑,從而將文章的中心轉(zhuǎn)移到對漁人的否定來表明對漁人的批判立場,以達到勸戒世人的作用。漁人因為不守信用,所以應該得到教訓。其寓意不言自明:為人要重承諾,守信義,否則必受懲罰?!?/p>
楊玉棟在其論文《〈桃花源記〉“漁人”新解》中也曾論述道:“《桃花源記》的主題不僅在于寄托了作者對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社會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過對‘漁人的身份設計表達了作者對不守信用、虛偽奸詐、趨炎附勢的官場、市井媚俗之徒的強烈諷刺和批判?!?/p>
林東海在《桃源漫步》一文中說:“多數(shù)人認為桃源不是紀實,而是‘寓言。宋趙與時《賓退錄》說:‘靖節(jié)所記桃花源,人謂桃花觀即其處,不知公蓋寓言也?!焙檫~《容齋隨筆》(卷十)也說:“予竊意桃源之事以避秦為言,至云‘無論魏晉,乃寓意于劉裕,托之于秦,借以為喻耳?!边@里指出了陶淵明的詩并記,并非紀實,而是“寓言”,是“作斯文寫幽意”。顯然桃源故事只是借以表現(xiàn)所“寓”之“意”的材料而已。
由上論述可知,即使是把《桃花源記》當作寓言,它也是一篇寓意深遠、非同一般的“大手筆”。
當然,《桃花源記》絕對肯定的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中學教師實用語文辭典》在“陶淵明”辭條的解釋中說:“《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jié)構(gòu)和完美的表達方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后來就有人索性將題標為《桃花源記并詩》,終至于‘喧賓奪主了?!?/p>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應該是對《桃花源記》的文體特征進行多元探微,讓閱讀成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豐富化的欣賞過程的審美價值和真正意義所在吧!當然,這肯定是由《桃花源記》文本自身的文體特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決定和制約的,而且這個決定和制約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無限的啟發(fā)性意味和永久的個性化閱讀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福光,馬鳳藻.簡明文化知識辭典[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耿靜、張書珩.中國文學史快讀(上)[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
[3]林東海.桃源漫步——讀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A].古代文學作品鑒賞[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中學教師實用語文辭典》編寫組編著.中學教師實用語文辭典[Z].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9.
(王銳 甘肅省金昌市第二中學 73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