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梵志是初唐著名的白話詩人。自敦煌石室中發(fā)現(xiàn)大量王梵志的詩歌寫本后,國內(nèi)外的學(xué)者便開始了系統(tǒng)研究的工作。通過對失散在世界各地的王梵志詩歌的搜集整理,以及對我國傳世文獻中有關(guān)資料的鉤稽,研究工作有了長足進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王梵志詩歌集的分析,闡述其重要的文獻學(xué)價值。
關(guān)鍵詞:王梵志 敦煌寫本 文獻價值 俗文學(xué)
一、王梵志及《詩集》的散佚、搜集和整理
王梵志,初唐的白話詩人。他生于隋朝,主要的創(chuàng)作活動在初唐。王梵志的詩歌,在《全唐詩》中并沒有著錄。但是在唐宋以來的詩話、筆記中保留下來二十多首。直至敦煌藏書發(fā)現(xiàn)后,經(jīng)過幾代敦煌學(xué)者搜集、整理,才終于顯出廬山真面目。
在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的通俗詩歌中,王梵志詩最為出名。王梵志詩歌具有通俗易懂的詩歌風(fēng)格,直接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狀況,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俗文學(xué)作品中的代表。
對于王梵志詩歌的搜集整理,在上世紀80年代,基本搜羅完畢。在此前后,國內(nèi)外的學(xué)者便開始了對王梵志詩歌的匯輯、??薄⒆⑨尩妊芯抗ぷ?。法國戴密微的《王梵志詩附太公家教》,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朱鳳玉《王梵志詩研究》(校注篇),項楚的《王梵志詩校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其中項楚《校注》后出,最為完備?!缎Wⅰ氛韰R集了敦煌寫本34件,加上傳世文獻中鉤稽所得的詩歌,總計390首,是王梵志詩歌匯輯的集大成之作,從而基本廓清了全部內(nèi)容。此外,《校注》對《詩集》的作者、不同版本的寫卷編輯年代等問題,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認可。項楚提出的“王梵志詩是若干無名白話詩人作品的總稱”的理論,為王梵志詩歌的搜集整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jù),擴大了王梵志詩歌的包涵范圍,從而使搜集整理工作可以從敦煌寫本和傳世文獻兩個方面加以進行。
二、敦煌寫本中所見王梵志詩歌的寫本
古代文物典籍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甚至左右著學(xué)術(shù)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敦煌藏書的發(fā)現(xiàn),更是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廣泛關(guān)注和研究。然時值亂世,大量的遺書被外國人竊去,部分為國內(nèi)官僚地主和私人收藏,從而造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是我國“學(xué)術(shù)之傷心史也”。敦煌寫本中王梵志詩歌,自然也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館藏于英、法、俄、日等國家。
(一)英國所藏王梵志詩歌寫卷十二個
1.S.0788原卷卷端題“王梵志詩集并序上”。卷末三次題記:“大云寺學(xué)士郎鄧慶長?!痹須垞p,序文尚全,存詩十五首,殘詩三首。2.S.1399原卷前后與上下嚴重殘損,唯存殘詩十三首。3.S.2710原卷末題“王梵志一卷”,接有題記:“清泰四年丁酉歲十二月合書,吳儒賢書,從頭自續(xù)泛富川?!贝嬖娏迨?,殘詩一首。4.S.3393原卷卷端題“王梵志詩一卷”,卷末題“王梵志詩一卷盡”。可辨的日期有“二月二十六”、“二月十八”等,余則涂抹不清。存詩九十一首,殘詩一首。5.S.4277原卷前后皆殘,存詩二十三首。6.S.4669原卷前后俱殘,存詩二十二首,殘詩五首。7.S.5441原卷前為“季布罵陣詞文”,詞文末有題記:“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公元978年)四月十日泛禮目學(xué)士郎陰奴兒自手寫季布一卷?!贝螢橥蹊笾驹?,卷前三次題“王梵志詩集卷中”。卷末殘,存詩十九首,殘詩二首。8.S.5474原卷前后嚴重殘損,唯存詩四首,殘詩一首。9.S.5641原卷前后殘損,唯存詩二十五首,殘詩二首。10.S.5794原卷前后殘損嚴重,上方亦有殘損,唯存十一行,殘詩十二首。11.S.5796原卷卷端題“王梵志詩集卷上并序”。次為序之全文。次存詩二首,殘詩一首。余皆殘損。12.S.6032原卷前后嚴重殘損,唯存詩四首,殘詩一首。另有S.0516《歷代法寶記》載無住和尚引王梵志詩一首。
(二)法國所藏王梵志詩歌寫卷十五個
1.P.2607原卷題“王梵志詩一卷”。此卷為習(xí)字者信筆所書,僅有詩半句。2.P.2718原卷前一部分為王梵志詩,首末題“王梵志詩一卷”,存詩九十一首,殘詩一首。后半部分為《茶酒論一卷并序》,題下署“鄉(xiāng)貢士王敷撰”,卷末有題記:“開寶三年壬申歲正月十四日知術(shù)院弟子閻海真自手書記?!?.P.2842原卷為卜筮書,已殘。背面系用道書紙補綴,補綴的道書為《太上玄一真人真錠光說無量妙道轉(zhuǎn)神入定妙經(jīng)》殘文;接為王梵志詩,首題“王梵志詩 一卷”,末有題記:“己酉年二月十三日學(xué)士郎全文?!比晃ㄤ浽娛氖?。4.P.2914原卷前部分殘損,卷末題“王梵志詩卷第三”。次行題記:“大漢天福三年庚戌歲閏四月九日金光明寺僧自手建記寫畢?!贝涡杏诸}記:“大漢天福三年歲次甲寅七月二十九日金光寺僧大力自手記?!备粜蓄}:“王梵志詩卷第一。”下接書《兄弟須和順》詩一首。(按:“庚戌歲”為后漢隱帝劉承佑干佑三年,公元950年,題記年號或干支有誤)存詩二十一首,殘詩二首。5.P.3211原卷首尾俱殘,存詩五十七首,殘詩四首。6.P.3266原卷前后殘,存詩四十一首,殘詩一首。7.P.3418原卷前后俱殘,存詩四十六首,殘詩一首。8.P.3558原卷卷端題“王梵志詩一卷”,卷末題“三年正月十七日三界寺”。存詩九十一首,殘詩一首。9.P.3656原卷首末題“王梵志詩一卷”,存詩九十一首,殘詩一首。10.P.3716原卷首末題“王梵志詩一卷”,存詩九十一首,殘詩一首。11.P.3724原卷首末皆殘,存詩二十二首,殘詩一首。12.P.3826原卷前一部分為佛教文字;后半部分為王梵志詩,首題“王梵志詩集卷”,接錄詩半首。13.P.3833原卷前部分殘,卷末題“王梵志詩卷第三”,次行題記:“丙申年二月拾九日蓮臺寺學(xué)郎王和通寫記?!贝嬖娢迨?,殘詩二首。14.P.4094原卷前一部分殘,下方亦殘損多處,卷末題“王梵志詩集一卷”,次行題記“王梵志詩上、中、下三卷為一部,又(下殘五至七字)”;次行又題記“維大漢干佑二年(949)歲當(dāng)己酉白藏南(下殘五至六字)”,次行接書“葉節(jié)度押衙樊文升奉命遣寫詩(下殘三至四字)”,次行接書“冊謹錄獻伏乞,容納請賜(下殘三至四字)”。存詩五十八首,部分詩有殘損。15.P.5916原卷題“王梵志詩集卷上”,原卷情況尚不清楚。另外有P.2125《歷代法寶記》、P.3201與P.3876之《佛書》三個寫卷,各引王梵志詩一首。
(三)沙俄所藏王梵志詩歌寫卷五個
1.蘇.1456原卷卷首殘損,卷末題記:“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五月日抄王梵志詩一百一十首沙門法忍寫之記。”大歷為唐代宗年號。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王梵志詩寫卷,與斯坦因、伯希和所劫王梵志詩寫卷的內(nèi)容皆不同,文獻價值極為重要。此卷存詩四十四首,部分文字殘缺。2.蘇.1487原卷首末俱殘,下部邊緣亦殘破,唯存二十四殘行,詩十三首,部分已殘。3.蘇.1488原卷前后俱殘,唯存二十四行,詩二十一首,部分詩句已殘。4.蘇.2852原卷前后俱殘,唯存五殘行,詩一首,殘詩二首。5.蘇.2871原卷前后及上部皆殘,唯存十五行,詩八首,部分已殘。
(四)日本所藏王梵志詩歌寫卷一個
日本奈良寧樂美術(shù)館藏一王梵志詩敦煌寫卷,為王梵志詩集一卷抄本,存詩八首。
此外,《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敦煌遺書散錄》著錄李盛鐸藏“散.219”號,為“王梵志詩卷一,辛巳年十月寫本”,尚未公之于世;
三、傳世文獻中王梵志詩歌的搜集整理
王梵志詩歌在《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不見著錄。鄭樵《通志》卷六十七有《王梵志詩》一卷?!端问贰に囄闹尽蜂浻小锻蹊笾驹娂芬痪?。此外,王梵志詩歌的流存,主要是歷代詩話、筆記小說。根據(jù)學(xué)者鉤稽整理,有以下幾種:
1.王維詩集中有題目為《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xué)人》的兩首詩,注為“梵志體”。2.皎然《詩式》中引王梵志詩一首。3.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下)》中,錄有王梵志詩歌十八首。(后蜀何光遠《鑒戒錄》卷十《見世報》中引王梵志詩一首。此詩見于《云溪友議》,而文句稍有不同。)4.黃庭堅《山谷集》卷十三有《書梵志翻著襪詩》一首。5.慧洪《冷齋夜話》卷十《獨傳燈錄》引王梵志詩一首。6.南宋費袞《梁溪漫志》錄王梵志詩歌九首。八首見于《云溪友議》,一首未見前人著錄。7.南宋陳巖肖《伊溪詩話》卷下,記錄王梵志詩歌一首。8.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二《家戒》中引王梵志詩歌一首。此詩見《云溪友議》,文字有所不同。
四、王梵志詩歌的文獻價值
王梵志的詩歌屬于“草胚”式的文學(xué)作品,并不是成熟的雅詩。詩歌作為文學(xué)藝術(sh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從現(xiàn)實生活到成熟的文人作品,從理論層面分析,應(yīng)該有三個層次:即作為詩人,他所接觸到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在自己腦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并逐漸內(nèi)化為一種“體驗”;詩人把這種“體驗”,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形成一種草胚,即一種粗糙的、初步的作品的雛形;最后,詩人對這個“草胚”進行加工和潤飾,最終形成一篇文人詩歌。可以說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俗文學(xué),為雅文學(xué)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營養(yǎng)土壤。王梵志詩歌正是這種距離現(xiàn)實生活最近,最能反映社會現(xiàn)狀的作品,真正保留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因此,王梵志詩歌中反映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很大。再者,詩歌中大量保存了民間俗詞俚語,這對于中古語音,尤其是唐代初期語音的研究,提供了最為基礎(chǔ)、最為直接的語言資料。
(鄧后生 蘭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 730000)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