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芹
徐老師:同學們,為了探索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表達的社會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湖南省桃源縣的桃花源感受一番吧!
導游:同學們,今天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桃花源。桃花源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聞名于世。陶淵明是東晉時代同時也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他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對交相輝映、永放異彩的明珠,其中飽含了陶淵明畢生的情感和辛酸。它們的形成,與陶淵明的品德、氣質(zhì)和經(jīng)歷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我們前方石碑上的文字介紹的就是陶淵明的生平事跡,大家請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在沿襲魏晉詩歌古樸風格的基礎上進入更加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般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到一種美的境界,將玄言詩注等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詩歌題材。
導游:同學們,《桃花源記》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當時陶淵明57歲,隱居鄉(xiāng)下已十余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就是我們馬上就要到達的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那就是桃花源了。因為《桃花源記》所敘述的故事有些虛構的成分在里面,頗具傳奇色彩,也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
同學們,桃花源到了,前面第一處鐫刻的就是《桃花源記》了,大家可以好好品讀一下,看看它的傳奇色彩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同學們,再向前走,就是對《桃花源記》傳奇色彩的分析介紹了,同學們可以對比一下,看看你剛才的思考正確嗎?
《桃花源記》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jīng)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遠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靳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乃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后,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于后來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徐老師:剛才同學們讀了《桃花源記》,誰來說說,虛構的故事是怎樣連成一體的?
單思同學:陶淵明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訪問、離開后再尋找桃花源的情形貫穿起來,用了設置懸念的方法,把故事寫得曲折回環(huán),若有其事,引人入勝。
徐老師:你能具體說一說設置懸念的方法嗎?
單思同學:作者將故事寫得虛虛實實,五次設置懸念。以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他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一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告之,“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會告訴別人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為之遺憾(四折)?!疤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作者正是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結下一個個“扣子”,即設置一個個懸念,情節(jié)回旋推進,使讀者讀來回味無窮,避免了平鋪直敘帶來的乏味感。
導游:這位同學講得好!同學們,現(xiàn)在請看這百米桃花林,和《桃花源記》里描寫的像不像呢?
同學們:有點像,可又不完全像。
導游:剛才我們就介紹過,《桃花源記》所敘述的故事有虛構成分。那么作者虛構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邊看這幅文字介紹邊聽我來講解,就會明白了。
導游:“世外桃源”,一向被人稱為是遠離塵俗、沒有戰(zhàn)亂、自給自足的理想化社會。這個“烏托邦”社會模式的設計者就是東晉的陶淵明。他在《桃花源記》中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幅誘人的圖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薄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奔矣杏嗉Z,路不拾遺,只管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愜意日子。與外界全然隔絕,以至“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边B生活的年代都不知道了,真是逍遙得可以!可這樣的景象是怎樣在作者心中產(chǎn)生的呢?我們先來看看陶淵明的仕途及生活。
陶淵明而立之年經(jīng)人推薦,謀了一個小小的官職——江州祭酒,但很快他就辭官不做了。這與當時險惡的官場環(huán)境有關。東晉王朝是一個講究門第仕族統(tǒng)治、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朝廷無人莫做官”是對當時社會風氣最好的詮釋。而當時,陶淵明的家世已經(jīng)敗落,全無政治背景的他想入朝為官并有所作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偏偏陶淵明又是一個“穎脫不群”、個性孤傲、不甘心混日子的文人,與同僚更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爸巧獭备?,而“情商”低,他的人際關系實在算不得好。很多官場污穢、黑暗的勾當更是他這樣的一介書生所想像不到的,所以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少日自解歸”,也就是辭官。
陶淵明第二次出仕,是到桓玄麾下謀了一個佐吏的小官。可他很快發(fā)現(xiàn)桓玄野心勃勃。非等閑之輩,就不愿再與之同流合污了?!敖截M不險,歸子念前途。凱風負我心,戢曳守窮湖”,意思是說,這官雖然清閑,但有違自己的意愿,而且前景并不太好。于是,他決定激流勇退,遠離官場,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了。
當劉裕從京口出發(fā)討伐桓玄時,人到中年的陶淵明立刻整裝起程,跑到京口去做了劉裕的參軍?!八氖疅o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陶淵明自道信心百倍,只求伯樂賞識,便是千里之遙,也無往而不至,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墒?,他到劉裕軍中一看,原來這個新崛起的權貴也并非可信之人。劉裕性情殘暴專橫,任人唯親,下屬多有不滿,軍中怨言四起。陶淵明懊惱至極,就在駐軍到他家鄉(xiāng)潯陽時,留書一封,跑回家去了。
出山,歸田;復出山,復歸田。經(jīng)過四次折騰,陶淵明已是心灰意冷。后來去做彭澤縣令時,卑已對當年的抱負和理想不抱任何希望,因此在縣吏告訴他“應束
帶見之”,以恭敬的態(tài)度來接待上級官員視查工作時。陶淵明解下官印,慨然返鄉(xiāng)。這就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隱居后,兩場無情的大火又把陶淵明的宅邸燒得干干凈凈,在簡陋的草廬里,陶淵明度過了多少凄風苦雨啊!我們看看他在《五柳先生傳》中描寫的自況:“閑情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睹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p>
田園生活的樂趣和自己苦痛的經(jīng)歷,特別是晚年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遭遇,讓陶淵明對當時的社會徹底失望,只得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幻想之中。于是,一個美好社會的胚胎,就這樣在陶淵明心中孕育而成。這就是詩人幻想的“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而自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的烏托邦——“世外桃源”。于是一篇以漁人捕魚經(jīng)歷為線索,有著新奇曲折故事情節(jié)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問世了。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在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用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
絳老師:同學們,“文以景出。景以文傳”,桃花源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是那么的完美與和諧,沒有剝削壓迫、沒有紛爭困擾、沒有憂傷煩惱,處處恬靜和樂,人人淳樸厚道。這是多么理想、多么和諧,讓人夢寐以求的社會啊!在苦難深重的東晉動亂年代,人們又是多么渴望能有這樣一種理想的生活境界啊!陶淵明作為偉大的詩人,描繪了人們心中的憧憬,以生花妙筆,把它描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怎么會不引起人們的共鳴呢?因而《桃花源記(并詩)》這篇曠世杰作,成了人們心靈的寄托,而“世外桃源”也成了人們無不熟知的成語,給處于苦難中的人以心靈的溫馨和慰藉!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在《桃花源詩》中,詩人講述了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它內(nèi)容豐富,對于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現(xiàn)將《桃花源詩》轉(zhuǎn)錄如下: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所從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穆放煌āku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茶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責編:張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