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紫妮
常與篆刻家盤桓交往,得益良多。十分驚訝,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唯有漢字的生命力這般持久。從結(jié)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漢字幾經(jīng)嬗變,由金文甲骨直到大小篆,最終定型于今天的漢字。
篆刻藝術(shù)保留了漢字的任何一種形態(tài)。走進篆刻藝術(shù),等于走進了“漢字進化史”,很像物種的化石,清清楚楚地展示著動物世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變進化”然而,篆刻藝術(shù)是漢字的“活化石”,至今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篆刻不僅是漢字的活化石。在名章之外,篆刻的閑章又是人生哲理的濃縮、真知灼見的提純。故而以“前世今生”為題,為篆刻作一些“注腳”。
書法、篆刻從藝?yán)?、技藝上是相通、相容、相融的,但卻絕不能相互替代。書法曾經(jīng)是篆刻,但書法等同不了篆刻。
大凡篆刻大家都是書法家,但書法家不都是篆刻家。為什么?倘你無答案。請看“穿堂入室”這個成語。書法是篆刻之“堂”,只有穿過書法這個“堂”。才能進入篆刻藝術(shù)這個“室”。
篆刻與郵票都是“方寸”的藝術(shù)。郵票這個“方寸”包容了大千世界:篆刻雖小,卻囊括了中國漢字發(fā)展的全部轉(zhuǎn)折點。
刀是筆的祖先,石是紙的祖先:筆是刀的進步,紙是石的進步。事物越是進步的,操作就越簡單。篆刻是溯源的藝術(shù),是返祖的藝術(shù)。“逆歷史的”肯定是笨拙的,卻是高科技時代最受追捧的。
篆刻藝術(shù)超越了具象,是象形漢字“象形中的抽象”:是表意性書畫藝術(shù)中“抽象中的抽象”:其刻寫的文字內(nèi)容是哲思妙言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在中國書畫藝術(shù)的朗照下,篆刻永遠(yuǎn)是一輪月亮。書、畫、印三藝并存時,篆刻的光隱去了:印章單獨存在時。其柔美的光輝能讓人凝視、凝神、凝思。
其實,從明代文彭而后,篆刻便由實用性向藝術(shù)性轉(zhuǎn)身,由依附于書畫的“藤”,而逐步成為秀于林的“木”。西泠印社的建立。猶如植物的分蘗和蚯蚓的一體兩截,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shù),客體。
篆刻僅占書畫作品面積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但它如美人痣,痣于美人眉間,增妍,增俏,增媚。然而,人們一見美人只覺勾魂攝魄,其美在人也美在痣。篆刻正是一種襯托美、依附美。
篆刻謀篇布局的完整性,揖讓參差的思辨性,渾然合一的成熟性,是藝術(shù)的“精耕”,而非藝術(shù)的“墾荒”。從絕對面積的精密度上,書畫望其項背。難矣哉。
壽命是生命力的長度。古老的石鼓、金文、甲骨、篆字等,在篆刻藝術(shù)中老而不亡,這也正是篆刻這部車載著它們行走在高科技的2l世紀(jì),并與現(xiàn)代科技并行不悖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