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南地區(qū)新型橋梁設計研究

2009-07-31 07:50毛卓明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 2009年11期
關鍵詞:江南地區(qū)路基

毛卓明 鄭 超

摘要:文章結合我國江南多為山區(qū)、地形地質復雜的道路特點,介紹了江南地區(qū)新型橋梁設計中跨徑的選擇原則,橋墩、臺、基礎和結構體系宜采用的形式以及橋梁和路基之間的關系,并對江南地區(qū)橋梁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措施進行了探討,給我國江南地區(qū)橋梁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江南地區(qū);新型橋梁;橋梁設計研究;路基

中圖分類號:U4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11-0130-02

江南地區(qū)主要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六省部分地區(qū),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在江南地區(qū)修建的道路越來越多,江南地區(qū)道路地形地質復雜,包括了山地或丘陵、臺地、泛濫平原、泥炭地、砂州或砂嘴、大型水域、淺水域等多種自然形態(tài),構造物多,橋梁隧道總長占路線長度的比例大,路線布設時平曲線比例大,曲線半徑小,縱坡大,半邊橋和高擋墻多,道路設計困難。道路橋梁也相應具有下述特點:小半徑彎坡橋多、大跨多及墩高、墩臺形式多。因此,要成功設計一條江南地區(qū)道路,設計中協(xié)調解決好橋梁各細部構造與地形地質之間的關系就非常重要。

一、江南地區(qū)道路的主要特點

江南地區(qū)道路的主要特點是地形、地質復雜,地形復雜,表現(xiàn)為地面高差大,變化頻繁,橫坡陡;地質復雜表現(xiàn)為巖溶、滑坡、不穩(wěn)定斜坡、崩塌、陡崖、煤氣地層等不良地質。受此影響,路線布設時平、縱、橫三個方面都受到約束,平曲線多,平面半徑小,縱坡大,橋梁比例高,橫坡陡,半邊橋和高擋墻多。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也相應具有上述特點,彎坡橋多,高墩大跨多,墩臺形式多,設計中必須協(xié)調解決好橋梁各細部構造與地形、地質之間的關系。對于縱坡,平原微丘區(qū)路線直捷舒順,直線占比例大;山嶺重丘區(qū),路線多彎曲,曲線比例大。直線、曲線、回旋線的選用與合理組合取決地形、地物等具體條件,片面強調路線要以直線為主或以曲線為主或人為規(guī)定三者的比例都是不現(xiàn)實和不可取的。路線平面設計中長直線盡頭不能接以小半徑曲線,應盡量避免連續(xù)急彎的線型。平曲線應有足夠的長度,緩和曲線長度需符合規(guī)定要求,盡量避免采用小偏角,路線轉角小一些好,但不能過小,采用過小轉角容易使駕駛人員錯把曲線當成急彎。對于路線總斷面設計時,地面橫坡不大時,就找經濟點;地面橫坡較陡時宜多挖少填,地面橫坡很陡時,宜全挖路基或深挖路基。

二、橋梁與路基的關系

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很多不是受水文控制而是只受地形控制,因不宜采用路基方案而設置為高架橋、路橋設置界限問題,一直是難以把握的關鍵問題,也是影響公路造價的問題。路基規(guī)范強調“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過20m時,宜和橋梁做方案比選”,在項目實際運作中,往往由于工期緊,或認為橋梁跨越方案安全省事,就直接采用橋梁方案。實際上,對于地質情況較好,雖然填方中心高度為30m,但收斂較快的V型峽谷,且是橋隧相連地段,為消化隧道廢方,考慮路基方案可能比橋梁方案更安全更經濟。因為這樣的地形架橋,場地變局限,難度大,橫縱坡陡,極易引發(fā)邊坡不穩(wěn)。而對于寬而平緩地段,雖然填方高度只是20m左右,但如果需跨標段借方,且運距遠,填方基底還需花大量資金處理的路段,反而考慮橋梁方案可能更安全更經濟。所以筆者認為,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界限,不能一概而論,對于填土高度超過20m的路段,應根據(jù)地形、地質、前后構造物、前后路段的廢方量、工程造價等進行綜合比選后決定是否設置橋梁。

江南地區(qū)道路地形橫坡陡峭,雖然可以通過設計為左右幅路基不一樣高的錯臺路基來處理,但有時由于左右輔路基橫向交通要求,需要設置轉向車道,錯臺式路基方案不易實現(xiàn),這時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半邊橋。當最低一側填土高度為15m左右時,應綜合地形、地質將加筋擋墻、錨桿擋墻、棄土方案與半邊橋做綜合比較后決定是否設置橋梁。

三、結構體系特性

為了保證行車舒適,結構耐久適用,江南地區(qū)道路標準跨徑大中橋一般均采用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或墩梁固結的連續(xù)—剛構混合體系。全剛構體系由于一座橋梁墩高相差較大,需通過調整橋墩的線剛度來改善橋墩受力,這樣一來,橋墩尺寸種類就比較多,美觀性降低,施工也相對麻煩。全連續(xù)結構聯(lián)長不能太長,舒適性差,墩臺水平位移較大,墩柱尺寸需設計得相對大一些,材料較費。根據(jù)地形,將中間墩高較高,剛度相差不大的相鄰幾個橋墩固結起來,利用其柔性適應橋墩所受的水平力,較矮的邊墩設置滑板支座或橡膠支座,形成連續(xù)梁。這樣的剛構—連續(xù)體系,高墩、矮墩的受力性能都得到了改善,且適應地形特點。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多為彎、坡橋,曲線梁橋在彎扭耦合作用下,具有沿某一不動點變形的趨勢,單向行駛的大縱坡長橋在長期反復的汽車制動力作用下,梁體具有沿汽車行駛方向滑移的趨勢,如果采用全連續(xù)結構,即上下構之間為橡膠支座連接時,這種滑移趨勢往往造成梁體受力不平衡,支座脫空甚至破壞,從而導致梁體開裂。因此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宜采用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或墩梁固結的連續(xù)—剛構混合體系。這樣既適應平面線形,又適應橋梁受力特點。

四、橋梁設計原則

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所占比重大,但大跨徑橋梁較少,絕大部分是采用施工方便、造價經濟的標準化、預制裝配化結構。大跨徑橋梁一般視控制因素不同,方案也各不相同,具有較強的個性特征。而標準跨徑橋則更多的是具有共性特征,所以本文重點探討標準化、裝配化橋梁的設計。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常用標準化、裝配化跨徑有16m、20m、25m、30m、40m、50m;橫斷面形式有空心板、T梁、小箱梁等。對于跨徑小于30m的橋梁,有空心板、小箱梁、T梁等三種結構形式可以選擇,對于40m、50m跨徑的橋梁,根據(jù)梁的受力特點,宜采用T梁。當然,這是江南地區(qū)的情況,平原地區(qū)則另當別論。平原地區(qū)受凈空和橋臺填土高度的限制,橋梁上構要求盡可能降低建筑高度,這樣可以減小縱坡,降低路基填土高度,減少占地及降低路基處理難度,對土源缺乏,軟基較多的平原地區(qū)有顯著的經濟性。20m空心板建筑高度最低,與路基綜合起來比較具有優(yōu)勢,平原地區(qū)路網發(fā)達,分離式立交較多,空心板在美觀方面優(yōu)于另外兩種斷面,所以平原地區(qū)較多采用空心板。而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一般凈空無嚴格限制,另外,江南地區(qū)道路平面半徑較小,超高緩和路段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在橋上,如果選用空心板或小箱梁,架梁時一片梁4個支點不易調平,易造成支座脫空,受力不均勻的情況,所以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標準橫斷面優(yōu)先采用T梁。對于50m跨徑T梁,在小半徑平曲線上,由于內外梁梁長差較大,跨中矢高較大,對路線的適應性要差一些。另外江南地區(qū)道路,交通運輸、場地預制條件均較差,大型機具進入困難,50mT梁單片重150多t,架設設備要求較高,運輸及安裝過程中變形不易控制,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選用50m跨徑T梁,所以江南地區(qū)道路橋梁,宜采用的常用標準跨徑為20m、25m、30m、40m。T梁之間的橫向連接有鉸接和剛接兩種形式,采用鉸聯(lián)結時,鉸只傳遞剪力,車輛荷載作用在鉸縫處時,彎矩主要由現(xiàn)澆橋面來承受,這樣一來,現(xiàn)澆橋面的厚度就必須加厚,否則,鉸縫處橋面板易出現(xiàn)通長的縱向裂縫?,F(xiàn)澆橋面板厚度增加,意味著恒載增加,T梁配筋和鋼索必須增加,經濟性下降,所以T梁橫向連接采用剛接較好。規(guī)范規(guī)定“預制T形截面梁的橫隔梁連接,宜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整體連接”,當然在斜交橋及異形橋中需要橫向弱聯(lián)結時,鉸結也是很好的選擇形式。

五、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在江南地區(qū)修建的道路越來越多,江南地區(qū)道路地形地質復雜,包括了山地或丘陵、臺地、泛濫平原、泥炭地、砂州或砂嘴、大型水域、淺水域等多種自然形態(tài),構造物多,橋梁隧道總長占路線長度的比例大,路線布設時平曲線比例大,曲線半徑小,縱坡大,半邊橋和高擋墻多,道路設計困難。道路橋梁也相應具有下述特點:小半徑彎坡橋多、大跨多及墩高、墩臺形式多。因此,要成功設計一條江南地區(qū)道路,設計中協(xié)調解決好橋梁各細部構造與地形地質之間的關系就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04)[S].

[2]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04)[S].

[3]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D62-2004)[S].

作者簡介:毛卓明(1979-),浙江衢州交通設計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橋梁工程;鄭超(1980-),浙江衢州交通設計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橋梁工程。

猜你喜歡
江南地區(qū)路基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公路路基沉陷的處理技術
高速公路路基沉陷的處理技術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qū)女性服飾時尚消費狀況
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木構建筑半榫節(jié)點受力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