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奎
我們身邊有很多年輕教師都希望走終南捷徑,迅速成為名師。殊不知,名師豈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練成的,像余映潮、胡明道、魏書生、于漪等名師無一不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幾十年如一日歷練出來的。
我認為,名牌教師的打造要通過“漸修”而非“頓悟”?!獋€語文教師,要想成為名牌教師,首先要具有能夠吸引他人(包括學生)的“外包裝”:書面和口頭表達要具有文人氣質(zhì),書寫表現(xiàn)出個性特點,朗讀要極富感染力,還要具有人格魅力……總之,這些東西的獲得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獲得的。
“漸修”還包含內(nèi)在修養(yǎng),這更是一個品牌教師的重要砝碼:人格魅力、專業(yè)水平、學識廣度和深度、人生閱歷、心理素質(zhì)……書法上有一句話“書與人俱老”,教學也是如此,所謂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背后是“五指山”下五百年如一日的修煉。
過去,我喜歡探討教學方法的問題。以為方法解決了,教書育人的事就簡單了。其實,大家都知道,方法獲取有兩個渠道:那就是借鑒和自我探究。借鑒和引進的東西還需要消化。而消化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別人的東西只能通過自己反復總結(jié)經(jīng)驗并進而將其系統(tǒng)化、條理化、經(jīng)驗化,才能得到最好方法,這樣的方法的獲得也不是短期內(nèi)才就能完成的。很明顯,教學方法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一個必須經(jīng)過長期實踐才能夠掌握和靈活運用的東西。
現(xiàn)在,大家都喜歡談教育創(chuàng)新。的確,教育創(chuàng)新就是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自我長足進步的源頭活水??墒?,什么是“舊”,什么是“新”,這些問題你真正搞清楚了嗎?如果盲目地在“方法”上耍耍“花槍”,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其實是在誤人子弟,學生—生受其禍害。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學語文的字詞教學,有的教師以為學生借用工具書盡可以完成,那是片面的。其實我們的教師如果能從造字源頭、所負載的文化信息上生發(fā)開去,課堂將會將別開生面!對于這些簡單的東西,那些缺少文字學方面的知識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的教師當然是視而不見護著“不屑一講”。
現(xiàn)在,大家都喜歡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傄詾橹灰褜W生組織起來了,自己輕松的“點撥”幾句,場面上好看就“得”了。殊不知,這功夫全在“點撥”上:學生的思維將要到哪里去?你是不知道的,倘若你沒有“在大海里游過”,你的點撥質(zhì)量就有問題,點撥水平的高低同樣源于日積月累的功夫。否則,為什么古人說“功夫在詩外”?什么東西都交給學生去“自主”,自己只是擺擺樣子,不置可否,難道這不是誤盡蒼生?難道這能體現(xiàn)教師的“點撥”作用?我們的年輕教師最忌這種貌似前衛(wèi)的欺詐“伎倆”,要多加歷練才能真正練就一雙“金睛火眼”!
教師的特點在于其知識傳播的深度、廣度、準確性和靈活性,而“準確性”和“深度、廣度”是前提,“靈活性”則是一種舉—反三的變通,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升華。人們常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教書也是這樣,要有“講臺要站十年冷”的思想準備。否則,難免要失望,難免要浮躁,最終不僅不能成為名師,還將一事無成!
站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講臺的老教師,不一定就是好教師,更不一定是名師。沒有站十年講臺的老師,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好老師或名師,那是因為在講臺這個“八卦爐”中的歷練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