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開闊 梁 嬋
“古樹古亭古鐘廊,憂國憂民憂故鄉(xiāng)。品茶品景品人生,留情留心留趣山?!边@是駐足于廣西賀州市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留趣山鐘廊”的真實(shí)心境。
在賀州市中心靈峰廣場西南一隅,有一座小山,其名日留趣山。山雖不高,卻很有靈氣,山勢如潛龍?zhí)ь^,山形更似臥龍翹首。從靈峰山頂向西遠(yuǎn)望,只見蒼翠古樹婆娑掩映中的白墻碧瓦內(nèi),隱約可見一古亭,亭因山勢而宛若懸于半空。深秋時節(jié),夕陽西下,古樹、古亭、古鐘倒映在清澈的人工湖里,與依依垂柳、粼粼波光相映成趣,美不勝收,令人神往??芍^是:亭因山而彌高,鐘因亭而敦厚,山因鐘亭而更靈秀。
拾級入園,置身其中,濃綠樹蔭,陣陣清涼,好不愜意。在留趣山入口處,巨石屹立,鐫刻著陳寶書所寫的“留趣山”3個醒目大字。字體行草書法,魏碑筆意,蒼勁有力,莊重而飄逸。
來到山頂,只見一座雕梁畫棟,碧瓦飛檐,六角攢尖的古亭翼然聳立,亭內(nèi)懸一口大型青銅古鐘,鐘名日“乾亨寺大銅鐘”。此鐘鑄造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朝大寶四年(公元961年),鐘體古樸厚重,保存完好且精美,鐘的表面鏤刻有陽文千余字。這“乾亨寺大銅鐘”對研究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嶺南地區(qū)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冶鑄工藝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敲之則鐘聲柔和幽遠(yuǎn),聽之使人心曠神怡,仿佛夢回千年前的南漢王朝,賀江兩岸的金戈鐵馬又悠揚(yáng)回蕩于耳際。
南漢王朝雖僻處嶺南,然而在其統(tǒng)治的短短54年間(公元917-971年),在賀州這塊土地上卻發(fā)生了兩次具有歷史影響的戰(zhàn)爭。第一次是楚漢賀州之戰(zhàn),發(fā)生在南漢乾和六年(公元948年)八月,南漢主劉晟為結(jié)姻親,遣知制誥鐘允章赴楚求婚,未成。但探知楚恭孝王馬希萼起兵武陵,正與楚王馬希廣用兵爭國。遂趁湖南大亂,馬氏內(nèi)爭不暇,以求婚遭拒為由,興兵攻楚。十二月初七,遣巨象指揮使吳恂,隨刊府儀同三司、西北面招討使吳懷恩率軍攻賀州(州治在今賀州市賀街鎮(zhèn))。楚王馬希廣即遣決勝指揮使徐知新等率5000兵急趨賀州救援。吳恂相機(jī)應(yīng)對,神算無遺,料楚必遣軍來救,遂率兵急攻,在楚援軍未至前克城,并出奇用計(jì),令軍于城外鑿大阱,阱口遮蓋竹簾,簾上加土偽裝,阱下設(shè)置機(jī)軸操縱,并自塹中穿穴通阱內(nèi)。待楚援軍逼近,誘其攻城;南漢兵自穴中發(fā)機(jī),楚兵落陷阱,南漢出兵攻擊,頓時喊殺聲震天動地,直殺得楚軍丟盔卸甲,死傷數(shù)千,大敗而歸,主將徐知新被馬希廣以敗績誅殺。南漢軍乘勝攻陷昭州(今廣西平樂縣)。未幾北征,所至克捷,盡得宜(今廣西宜州市)、柳(今廣西柳州市)、嚴(yán)(今廣西來賓縣)、龔(今廣西平南縣)等十余州地。從此奠定了南漢朝在嶺南的主要疆域,南漢古鐘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鑄造的。
第二次是北宋征南漢的賀州之戰(zhàn)。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太祖趙匡胤命潘美(《楊家將》中的奸臣潘仁美)為賀州道兵馬行營都部署,率潭(今湖南長沙市)、朗(今湖南常德市)等十余州兵馬攻南漢。九月初克富州(今賀州鐘山縣)直逼賀州(今賀州市賀街鎮(zhèn)),宋軍至芳林鎮(zhèn)(今賀州沙田鎮(zhèn)芳林村)時,賀州的南漢守將龔澄樞便棄城而逃,于是潘美進(jìn)圍賀州。聞南漢主劉張急派大將伍彥柔率萬余舟師溯賀江北上馳援,潘美便決定采取“圍點(diǎn)打援”的辦法消滅南漢的援軍,佯退20里,以奇兵于南鄉(xiāng)(今賀州市南面的信都鎮(zhèn))沿賀江設(shè)伏。九月二十一日晨,宋軍趁南漢伍彥柔援軍離船登岸之際,突然殺到,南漢軍驚魂未定,已成甕中之鱉,死傷過萬,賀江兩岸尸橫遍野,大將伍彥柔也在這場戰(zhàn)爭中被俘斬,宋軍遂克賀州,從此南漢便日漸走向衰落,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滅南漢。可以說,宋漢的賀州之戰(zhàn)是北宋滅南漢的關(guān)鍵之戰(zhàn)。
別過南漢青銅古鐘,沿盤腸階梯而下,在曲徑通幽處有一弧形鐘廊,排列著大小不一的一排古代鐵鐘,每一口古鐘下有一座各式各樣的基座。19口明清時期的古鐘用一條極粗的鐵鏈拴接,這條鐵鏈歷史久遠(yuǎn),當(dāng)年橫渡賀江的渡船就靠它拉動,后移來與古鐘相伴,可見該鐘廊的文物保護(hù)者之匠心獨(dú)運(yùn)。
凝視著這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古鐘,歷史的盛衰便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盤點(diǎn)19口古鐵鐘,有從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的“靈川廟鐘”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的“九忿廟鐘”等6口古鐘,其鑄造工藝之日漸粗糙,銘文和紋飾之日漸拘謹(jǐn),明末之日益衰敗由此可見一斑;清康乾時期共10口古鐘,其造型厚實(shí)而穩(wěn)重,鑄造工藝精良,紋飾飄逸灑脫,尤其是康熙十一年壬子年(公元1672年)“觀音佛前鐘”,鐘表飾以雄壯的云龍,似乎在目空一切地翱翔于天空,不難想像康熙王朝的空前盛況。清中后期嘉慶、道光年間古鐘3口,其造型和紋飾延續(xù)“康乾盛世”的風(fēng)格,惟有鐘表紋飾細(xì)膩,更注重民生,風(fēng)格略顯拘謹(jǐn)。
歷史的車輪不停的前進(jìn),老百姓祈求平安,祈望豐收的心愿卻是如此的統(tǒng)一,在每一口古鐘的表面最明顯的位置,都不約而同的鑄上“國泰民安,風(fēng)調(diào)雨順”。原因何在?追根溯源,我不由自主地試圖追尋和探索其中的奧秘。
我國的“鐘”究竟起源于何時,現(xiàn)存史籍記載不一?!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炎帝之孫伯岐生鼓,是始為鐘?!薄秴问洗呵铩ぶ傧募o(jì)》說:“昔黃帝令伶?zhèn)愖鳛槁伞S帝又命伶?zhèn)惻c榮將鑄十二鐘?!薄豆茏印の逍推罚骸拔粽唿S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日青鐘大音;二日赤鐘重心;三日黃鐘灑光;四日景鐘昧其明;五日黑鐘隱其常?!边€有傳說是堯舜時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創(chuàng),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鐘是起源于銅鈴等等。
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字學(xué)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鐘”作如是解釋:“鐘,酒器也,從金重聲?!笨梢?,鐘在先秦時期是一種金屬制成的盛酒器皿,后來逐漸演化為一種酒禮器。最初的鐘其實(shí)是陶制的。在河南陜縣廟底溝出土一件新時代時期陶鐘(約公元前3900年),高約9厘米、徑5厘米,共鳴體為圓筒形,頂端為圓柱形短柄。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紀(jì)至前11世紀(jì)),我國就有了不同形制的鐘,從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中,已能見到用青銅鑄成的造型古樸的鐘禮器。到了周代(公元前11世紀(jì)至公元前256年),鐘已由純粹的酒禮器發(fā)展成為具有禮器和樂器的功能,并成為古代樂器中的八音之首。故《辭海》有云:“鐘,古代的打擊樂器,后專指寺廟中懸掛的鐘,用以報(bào)時、報(bào)警,集合眾人之用?!蹦汗某跨?、黃鐘大呂、聲如洪鐘等成語里的“鐘”,指的便是敲擊后發(fā)出特有聲音的打擊樂器。我們所熟知的戰(zhàn)國時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便是代表。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印度佛教的傳人并盛行,園口懸掛的金屬鐘也日漸盛行,此時的鐘以青銅為主。不管是在佛寺、鐘樓、廟宇,還是在朝堂、宗祠、村落,或使用或供奉,鐘成為體現(xiàn)神靈和君王崇高偉大的圣器,成為村寨召集族人團(tuán)結(jié)對外的重要工具,成為得道高僧傳經(jīng)布道的利器。明清時期,園口鐵鐘更是在社會各個階層廣泛使用,用以集合同族,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祈望國泰民安;祈求送子送福,福壽安康等等,“留趣山鐘廊”的這19口明清時期的鐵鐘便是這一時期園口鐵鐘的重要代表。
徜徉在留趣山的濃綠古樹和鐘亭之間,思緒回到20世紀(jì)30—40年代的崢嶸歲月,以何香凝、梁漱溟、紅線女等大量的進(jìn)步人士曾匯集于此,為抗戰(zhàn)救亡而奔走呼號,先輩們以他們的鮮血汗水和智慧在這里鑄就了不朽的豐碑。留趣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仿佛都留有愛國志士的氣息,每每睹物思情,緬懷歷史,無不讓人心情難以平靜。留趣山,它所遺留下來的不光是歷史記憶,更留下了先輩們永垂不朽的貢獻(xiàn)與見證。
亭因山而彌高,鐘因亭而敦厚,山因鐘亭而靈秀,古樹古亭古鐘廊,這就是留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