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憲標
新修的鄉(xiāng)村公路兩旁,被陰雨天氣憋悶了很久的農民,終于可以戴上桂林地區(qū)特有的那種印著“桂林”兩個字的斗笠,在陽光和藍天白云下露出燦爛的笑容。明媚陽光讓每個人的心情都很好,在田野里一邊往綠油油的田里撒著肥料、一邊互相愉快說笑著,幾個小孩在稻田邊的水道里抓小龍蝦,被雨水沖刷的很干凈的水稻秧苗綿延到遠處群山的腳下,藍色純凈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白云。這里是桂林臨桂縣的會仙鎮(zhèn),是民國時赫赫有名的國軍高級將領白崇禧的老家,還是古時候桂林通向柳州的黃金水道——古桂柳運河的所在地。
睦洞湖
在接近會仙鎮(zhèn)的時候右拐,是條顛簸不堪的田間泥路,我們的車子以30千米的速度還是搖搖晃晃,顛簸的路上自行車、三輪車、牛車來回穿梭,很是流暢,似乎路并不是這么顛簸一樣,人們有說有笑各自奔著自己的目的地。路的兩旁風光很是好看,平整、碧綠的水田伴著藍天白云,心情不由地跟著好。
猛然在前面的岔路口上站著一排約5個中年女人,都戴著檸檬黃色的斗笠,斗笠下是掛著淳樸笑容的黑黝黝的臉,看起來比較友好,但又有不會讓我們的車子過去的意思。車子停下后她們馬上就圍了上來,問我們是不是去古運河旅游的。原來她們是岔路里面的王家村村民,為了引導來桂柳古運河的旅行者從她們村的碼頭上船游覽,特地在路邊守候。在一個接近50歲的女人的引導下,我們把車子開到了王家村的碼頭。這個臉呈黑紅色的女人姓王,是個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農民。問及她們?yōu)槭裁丛诖逋獾穆房诘群?,才明白其中的原由:原來來桂柳運河游覽的一般都直奔岔路的另外一個叫七星村的村子,很少有游客會來她們的村子,她們還認為真正的睦洞湖和桂柳運河是在她們的村子邊上,為了引導游客她們才在岔路邊守候。王家村和七星村都屬于一個睦洞村委會,王家村在睦洞湖的邊上,而七星村在睦洞湖尾,由一個一千米左右的河道和睦洞湖相連,就是說從王家村游覽比較直接,而從七星村游覽就要遠一些。
古桂柳運河,又名相思埭、陡河、桂柳運河、南陡河、臨桂運河,與興安靈渠相對,也稱西渠。是桂林區(qū)域的另一條人工開鑿的古運河, 運河全長不足20千米,位于雁山區(qū)良豐鄉(xiāng)、臨桂縣會仙鄉(xiāng)、永??h蘇橋鄉(xiāng)境內。運河發(fā)源于會仙獅子巖,貫穿于被當地人稱為“睦洞湖”的濕地,匯入分水塘后,一條東流至桂林南郊相思江,入漓江;另一條西折于永福江、洛清江,匯柳江,全長15千米。桂柳運河開鑿于唐長壽元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歷史上朝廷通過西南重鎮(zhèn)桂林聯系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紐帶和軍需通道。當年柳宗元被貶柳州時,就是乘船從這里到柳州的。唐書地理志曾有“臨桂有相思埭,長壽元年筑,分相思水使東西流”的文字記載。清雍正年間關于該運河最權威的文獻是《國朝鄂爾泰重修桂林東西二陡河記》等三篇碑文,記載重修該運河是為了操近路,向征討貴州古州苗民起義的軍隊運輸糧草和軍餉。重修后的古運河,既用于軍事,又成為商賈通道,此外還兼有灌溉沿岸大量農田作用,是當時貫通桂林柳州的交通大動脈。古運河工程,使桂北進桂中桂西進而入黔(貴州)的水路里程縮短七八百里。
從王家村望過去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這樣開闊的田野在桂林這個多山的地區(qū)是很少見的,遠山已經成為淡灰藍色的裝飾延綿不斷地出現在遠方地平線的邊沿。碼頭邊停著幾輛三輪車,平靜的河面上泊著幾條漆成紅色的小船,不時有小船靜靜地進進出出,碼頭的前方就是睦洞湖。這是個方圓只有十多千米的小湖泊,河道縱橫、植物茂密,猶如印象派繪畫般好看,茂密的植物叢中不時有叫不出名字的水鳥飛出,讓你在這寂靜的世界感覺到一種驚喜。由于是初春,河道邊開著很多好看的小花,在當地人的指導下我認識了金銀花這種可以做中藥的花卉。
船
那位姓王的女人從家里拿來了幾個小板凳,放在停放在碼頭的紅色小船上。招呼我們上船坐好,小船就靜靜地劃出了碼頭,向湖里漂去。在睦洞湖,傳統的小木船都是很簡易的,簡易到有些像喂馬的木槽,只有一個艙,船一般有近兩米長、平底,船幫的高度大概在40厘米左右,顯得很小巧。這里的桂柳運河比較窄小,睦洞湖的湖水也非常平靜,湖中的河道也都比較窄小,非常適合這樣的小船穿行?,F在這樣的老式木船已經比較少了,代替它的是鐵皮做的鐵船,船體的大小和原來的木船比較接近,和木船相比有更好的耐久性。
由于這里的幾個村子都是圍繞著睦洞湖形成的,種地、討生活都是圍繞著這個不大的湖,所以劃船是這里的農民必修的功課,很小的小孩都能劃船。王阿姨告訴我:她的爺爺在過去是個船工,那時候桂柳運河還在通航的時候,主要幫一些老板把會仙的貨物用小船轉運到永福的蘇橋,貨物再從蘇橋經洛清江到柳州?,F在運河早就不通航了,但他們這里的每家每戶都還有船,船在這里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每個家都是劃著船下田,甚至連牛都是乘小船去犁田的。
“拂水”
小船靜靜地在睦洞湖的小河道行進,四周一片寂靜,如果不是竹竿劃破水面的聲音,真以為小船停下和這樣美麗的河道融為一體了。靜靜坐在船頭看清澈的河水慢慢移過,恍如進入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切工業(yè)文明在這里都不存在了,世界變得自然、純凈而美麗。
在河道的一處寬闊處遠遠看到岸邊有個在勞作的女人,當船慢慢劃近,這個勞作的女人正在用一個很古老的裝置一下一下地把水舀起,潑到岸上的水溝里。劃船的王阿姨說:她在澆田。問起那個澆地的裝置叫什么?她說:叫“拂水”。直覺上感覺這個裝置是個古老的灌溉工具,很是好奇就停下船上岸看個究竟。三根竹竿組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腳架,再用繩子和竹竿連接一個鐵制的瓢狀物,人握住連接瓢狀物的竹竿,利用杠桿原理很輕松地就把水舀起并潑向通向田地的水渠。這是個設計非常好的古代灌溉工具,在現在已幾乎看不到了,能在這里看到很讓我感到驚奇。在拂水的女人說:過去她們這里都是用這樣的工具來灌溉,現在很多人家都買了抽水機,改用抽水機來澆地了,不過她嫌抽水機運輸太麻煩,燒油要花很多錢,不像她這個“拂水”幾個竹竿就基本完成了,還不用花錢買油,田地也不是很多,閑著沒事慢慢澆。
捕魚
在小河道穿梭,不時從清澈的水中看到下面安放著直徑約有60厘米的籠子,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個不起眼的浮子,偶爾會看到停在岸邊的小船上的老人在水中把那個籠子撈起觀看。王阿姨說:這些都是捕魚蝦的工具,她們這里一般都是采用這樣的方式捕魚蝦。
這樣的工具叫“地籠”,也是非常傳統的捕魚方式,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有。一般用竹篾做個圓形或是方形的支架,再蒙上小口的網,在四周開四個外大里小的孔,里面再放上骨頭或米飯等誘餌,引誘魚進去,由于是口大里面小,一般進去的魚蝦是出不來的。
我們的小船靠近一個在捕魚的老人,觀看他的收獲。魚很少,大多數都是小龍蝦。老人說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來這里電魚,魚已經很少了,他幾乎都是在抓小龍蝦了,說著這些老人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無奈。
青龍橋
小船順著古運河道往前約20多分鐘,就到了一座叫青龍橋的拱橋邊。青龍橋是桂柳古運河的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古代石拱橋,遠遠望去拱橋如滿月般漂在運河水道上。橋體上長滿了薔薇科的植物,把整個橋體全部包住,幾乎看不出橋是用石頭砌起的。過去在運河上為便于行人往來,修建有良豐橋、廟門橋、青龍橋等10余座石拱橋?,F存的青龍橋保存非常完整,橋是由石塊干砌而成,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依然堅固。
夕陽下牽牛走過古石拱橋的農民和著橋下的晚歸小船,那景象令人難忘。
龍頭山
在這片濕地的當中是個高度不足百米的小山,本地人叫它龍頭山,是因為山頂的石頭像個龍頭的原因。我或許想象力不夠的原因,一直沒有看出來是個龍頭,劃船的王阿姨指指畫畫說了半天我還是沒有看出來。在旅行中有時很對這樣的比喻有些抵觸心理,特別不喜歡把某個山體或什么比喻成狗啊、貓啊、龍啊什么的,總覺得這樣就限定了所欣賞物體的概念。
龍頭山在濕地的中央,是乘船游覽的另一個終點,有些《水滸傳》里所描述的水泊梁山的感覺,四周是星羅棋布的水網和被分割成各種各樣形狀的水田,爬到山上可以欣賞濕地的360度全貌。山上長滿了植物,有一條很不明顯的路可以爬到山頂,不過要費些力氣和周折,薔薇科植物的刺經常把人的胳膊劃出鮮血。但一旦到達山頂就會有另一種面貌出現,原來迷宮般的水網在你的腳下變得非常的清晰和開闊,四周阡陌縱橫的水田在陽光的照射下,如鏡子般發(fā)出很亮很亮的光。村莊如棋子般散落在田野和水網中。
傍晚的湖面被落日映成暖黃色,遠處的群山掩映著落日和彩霞。水道中晚歸的小船一個接著一個,靜靜地劃向村邊的碼頭。船中里裝滿了一天的收獲,劃船的村民伴隨著水鳥的鳴叫聲在愉快地交談著。這一刻感覺到了古運河的歡快,真羨慕這里的居民的幸運,能居住在這么詩意的地方。
旅游 資訊
游覽:目前古桂柳運河可供游覽的地方是睦洞湖一段,風景優(yōu)美,農業(yè)觀光特點突出,場地集中,湖面廣闊,湖內、岸邊物產豐富。河水環(huán)抱的龍頭山---具有相當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水鄉(xiāng)濃郁氣息。乘船的位置一般在睦洞村的七星村和王家村,每條小船可乘坐4到5人,價格在40元左右,可以講價。
交通:桂林連逹廣場有很多開往臨桂縣會仙鎮(zhèn)的中巴班車,大約半個小時可到會仙鎮(zhèn),再從會仙鎮(zhèn)乘坐三輪車或摩的約10分鐘就可以到達睦洞湖。自駕車可從桂林出發(fā),沿桂陽公路到雁山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qū)路口右轉前行,在接近會仙鎮(zhèn)的地方有條右轉的鄉(xiāng)村道路,走到頭就是睦洞湖古桂柳運河。
食宿:目前睦洞湖還沒有住宿的旅館,可返回桂林住宿。王家村有個農民家可以吃飯,游覽時會有劃船的人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