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奧委會前主席 彼得·尤伯羅斯(Peter V. Ueberroth)
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我想起38年前,由于一位美國運動員錯過隊車而得到的一段友誼,給予了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永恒的禮物——體育外交。
故事廣為人知且鼓舞人心:1971年,美國乒乓球運動員格倫·柯萬在日本巡回賽期間誤了隊車,此時一輛載著中國運動員的巴士停在了他面前。中國最出色的乒乓球手——莊則棟,用手勢與柯萬交談,兩人還互換了禮物。 他們簡單得體的交流,卻引起全世界的關(guān)注,并為兩國開啟政治對話鋪墊了道路。這被稱為“乒乓外交”。正因如此,后來中美兩國乒乓球隊互訪,尼克松總統(tǒng)1972年歷史性訪華,中美關(guān)系破冰并在1979年正式恢復外交關(guān)系。
“友誼第一”的精神在隨后幾十年里成為中美兩國體育不斷交流的指南。最好的例子便是中國決定參加遭到蘇聯(lián)抵制的1984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中國所展現(xiàn)出的領(lǐng)導力保證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地延續(xù)下去。由231名中國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進入主會場的那一瞬間,是歷史性的一刻。迎接他們到來的那持久不衰的歡呼聲是我最珍愛的奧運時刻之一。我為自己能夠記得中國怎樣得到第一塊金牌而感到自豪。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以15塊金牌和32塊獎牌的成績震驚世界。
正因為有了中國在1984年的參與和洛杉磯奧委會為迎接他們所作的努力,今日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才能成為慶祝體育發(fā)展、個人進步的盛會和聯(lián)結(jié)世界各地人們友誼的永恒紐帶。政治不再存在于奧林匹克的中心舞臺,中美兩國在1984年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改變。
去年夏天,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她作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國對體育外交的深刻理解。盡管有外部力量把奧運會當作一個政治斗爭的平臺,但中國仍然把賽事的焦點引向了公平競爭和文化交流。美國很榮幸能參與本次盛會,因為中國友好地向世界開放,并且那也是史上最成功的奧運會之一。
我們在體育界的合作遠不僅是奧運會。今年也是連接中美兩國的“籃球外交”30周年?;@球吸引人們的關(guān)注是在1979年,當時美國NBA冠軍華盛頓子彈隊來華訪問,與中國國家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如今籃球風靡中美兩國,并帶來了一個個令人興奮的時刻。說中國培養(yǎng)了一些NBA熱門球星一點也不夸張,如王治郅、姚明、易建聯(lián)、巴特爾。
在過去的30年間,美國政府大大提高了體育外交的程度,而體育在中美關(guān)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特別。正是兩國運動員的互相尊重和體育精神的發(fā)揚,使幾十年前的冷凍關(guān)系得以升溫。我深切地希望并相信在下一個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中美兩國之間的體育外交能夠使我們繼續(xù)堅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ū疚挠申惉摲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