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4月21日,中國銀河證券公司北京營業(yè)部前總經理楊彥明,被北京市高級法院二審判處死刑。楊彥明任職期間瘋狂貪污六千九百一十二萬元,關于贓款的下落,楊彥明死活不說。有關人士表示,寧死不說出贓款下落,成為制約新時期反腐敗斗爭的一道瓶頸,而破解這個謎局,是辦案人員同時也是全社會的希望。
一筆天文數字的巨款,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全社會都想搞清楚,這是正義的要求。現在輿論普遍猜測,有官場黑手收了楊彥明的錢。如果楊彥明深明大義,說出那些收錢者的姓名,檢察機關就可以扯出一條完整的貪腐食物鏈。鏈條上的腐敗分子自然是玩完了,通過這條貪腐食物鏈,我們還可以看清楚權錢交易的諸多秘密,長知識。
拔出蘿卜帶出泥,這種情況多有之,但如果我們信心過頭,我們的感覺就會失真。拔出蘿卜帶出泥的情況多,是個案積累多年,顯得多起來了,但不是帶出泥的比例大。假設種蘿卜一百個,拔出十個,其中五個帶出了泥,拔出十個與帶出泥的五個都不算少,但相對而言,概率還是很低。更多的蘿卜還呆在它們的坑里,而泥巴也照樣逍遙自在。
六千九百一十二萬元肯定是一筆巨款,楊彥明可以和別人分享,也有可能獨吞。有道是,舍得一身剮,幸福我全家。況且現在沒有凌遲之刑,充其量不過一死,而在中國,命就是不太值錢。案子辦了五年之久,楊彥明寧可兩次選擇自殺,寧可以沉默的方式面對死刑,也堅決不肯說出贓款的下落??桓八?,為子孫富貴而死,于他大概就是死得其所了。
把部分或者大部分贓款用于上下打點了,這種可能性也很大。楊彥明自言部分贓款“作為費用給了相關部門和個人”,但并不具體說出是什么部門什么人。經商的賄賂當官的,當官的拿了錢,要找后臺給自己撐腰。受賄之后自得其樂,這樣的人不是沒有。但身在官場職場,還得考慮“政治前途”,于是大出血,替自己搭建晉升之階,這也是身不由己的。
所謂“朝中有人好做官”,從經驗意義上標明了貪腐食物鏈的存在。這個俗語還揭示了另一個真相:貪污受賄的所得,往往是由權力低端向高端轉移的。若要“好做官”,就得“朝中有人”,而要“朝中有人”,要么家里叔伯姑姨側身朝中,要么用錢開路,實際情形又以后一種居多。清朝乾隆年間巨貪多,貪官多共用一個朝中人,這個人名叫和珅。和珅居于食物鏈的頂端,其他人不過是他豢養(yǎng)的鸕鶿而已,其受賄所得竟相當于朝廷十五年的歲入。
楊彥明貪的多,可以把朝中人供養(yǎng)得白白胖胖的,要是成功地把他們揪出來,繩之以法,大家自然可以額手相慶。但現在已經鐵板釘釘,楊彥明“寧死不屈”,他要帶著真相進棺材了。有人覺得這是“反腐敗斗爭的一道瓶頸”,檢察機關揪不出朝中人,拔不掉貪腐的食物鏈。如果我們只認死理,非要在此尋求突破,人家又寧死不招,那就只好撞死南墻了。
反腐敗,現在需要我們“腦筋急轉彎”。把楊彥明及其朝中人揪出來,這是反腐敗的一個方法;從權力本身入手,是反腐敗的另一個方法。既然“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我們可以限制、改造乃至消除“絕對的權力”,從而達到反腐敗的目的。限制“絕對的權力”,一是減少權力,二是縮小權力,三是讓權力相互制衡,四是讓人民、民意代表及大眾傳媒監(jiān)督權力。權力小了,掌權者搞腐敗的膽子就小了,腐敗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
楊彥明寧死不招,充分說明了權力的強大與絕對化,已經到了感召人們?yōu)樗八赖牡夭?。如果說反腐敗斗爭存在瓶頸,那正是權力的過分強大與絕對化。正是在制約權力方面無所作為,才形成了今日反腐敗斗爭的瓶頸。對權力形成有效制約,反腐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插圖/方法很重要/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