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海
《生死朗讀》以其內(nèi)容的豐富和主旨的深刻帶給我們的震撼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一部電影的范疇。原著小說已經(jīng)作為暢銷書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改編成電影后再度引發(fā)一場新熱潮。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改編的電影。引起人們討論最多的還是主題。這部電影主題的多義和模糊——我相信每個人看完電影后的沉思都將是不同的。電影中的許多“留白”,期待人們?nèi)ヌ钛a,許多“迷”給我們提供了多種闡釋的可能。不同的人會從其中領(lǐng)悟到不同的意味。影片難解而多義的題旨,需要讀者的耐心發(fā)掘或是驀然發(fā)現(xiàn)。
一、靈與肉
不管人們對《生死朗讀》怎樣眾說紛紜,但是在“愛情”這個層面上的感動,普天下都有著同一性。《生死朗讀》寫的愛情,毫不諱言是包裹著情欲的,是和身體有關(guān)的——尤其是漢娜的成熟女性的魅力,令米夏一生都想在別的女人身上“重逢”。漢娜和米夏的愛情是一種近乎畸形的愛,兩人年齡差距足以達到一個做母親,一個做兒子,可是他們相愛了,一起洗澡,一起朗讀,一起做愛,這樣的愛情已經(jīng)足以讓我們震撼。米夏的出現(xiàn)豐富了她匱乏的日常生活,也填補了她感情的空白。但第一次朗讀后,他們就有了相愛的根據(jù)。因為彼此從對方身上看到了希望,漢娜對米夏的愛已經(jīng)不完全是追求肉體上的歡愉,她喜歡聽他朗讀,這種愛又超出了一般的愛情,有種對文化對閱讀的迷戀在里面。而漢娜對米夏的影響更大,這不僅僅只是負面的,開始的米夏內(nèi)向不自信,朗讀激發(fā)了他的潛能,米夏變得自信了?;蛟S在米夏朗讀之前,兩個人有的只是情欲上的聯(lián)系,情欲在不知不覺中轉(zhuǎn)化成了愛情,漢娜與米夏是真心相愛的。她們之間的首次爭吵正是這種轉(zhuǎn)變開始時的結(jié)果。漢娜因為米夏沒有去第一節(jié)車廂找她而生氣,米夏因為漢娜沒去第二節(jié)車廂吻他而感到惱怒,情感非我期中的二者互相責怪的同時,愛情也在他們身上迅速地發(fā)芽生長。
兩個人的愛從影片開始時的肉體之歡逐漸進入到一個深奧的層次。
漢娜突然從這座城市消失了。離開了米夏,這中間發(fā)生的事情是一段空白,只有在法庭審判中我們依稀得知了一些漢娜的生活狀況。米夏走訪了集中營的遺骸,也努力地想去監(jiān)獄探望漢娜,他去了當年漢娜不告而別后所去的那個地方,他被歲月的沉重壓得喘不過氣來,他與自己的同學發(fā)生了關(guān)系,在這個愛他的女人身上發(fā)泄著他對于漢娜的愛。米夏發(fā)現(xiàn)了漢娜的秘密,保守著漢娜的秘密,甚至把漢娜的負罪感也攬人自身。為了保護這個自己最愛的女人,他可以忍受長時間不與她見面,可以忍受她把自己投入監(jiān)獄。他知道漢娜喜歡讀書,但是卻苦于不識字,他離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開始用錄音記錄自己朗讀的著作,將一盒盒磁帶郵寄給獄中的漢娜。當漢娜收到米夏給她的那些磁帶時,米夏渾厚的聲音就好比是希望的陽光。照進了她已生活了許久的深淵之中。她開始自學文字。開始給米夏寫信,那是她生命中最愉快的時刻,此刻的漢娜充滿著希望。如果說在相識初期,漢娜生命中的“希望”寄生于“情欲”,那么在此刻,靈與肉已經(jīng)徹底分離她驀然回首,發(fā)現(xiàn)米夏一直待在原地,沒有離開過。漢娜最終見到了米夏,見面之后她知足了,當他得知米夏的婚姻已經(jīng)結(jié)束時,她的心顫了一下,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日子,漢娜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漢娜死了,但是她對于米夏的影響卻是永久的,這一點已經(jīng)無法改變。
二、羞恥或是尊嚴
漢娜深埋于內(nèi)心多年的一個秘密被逐漸揭示——她原來不會閱讀,是個文盲!而她明顯為此感到羞愧。在她那看似果斷利落的成熟的外表下,藏著一顆不自信的羞恥的心,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認自己是個文盲。這個弱點被她用層層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讓她以自由為代價來維護。漢娜第一次在米夏面前痛哭,拒絕做司機,拒絕西門子的提升,在法庭努力爭辯后又突然認下了所有的罪,都為守住自己是文盲這個讓自己覺得無比羞恥的秘密。她喜愛讀書,于是請米夏,請集中營里的囚犯為她讀書,讀書使她的氣質(zhì)與眾不同,讓人們尊敬。文盲是她背負的十字架。讓她寧愿因此而認下所有的罪。漢娜認為自己的尊嚴大于自由,她可以忍受失去自由,但是不能忍受失去尊嚴,她在自己獨囚的世界里堅守著,直到20年后她在獄中學會了閱讀和寫作,悟出了人生更多的真諦,這時她放棄了原有對文盲的自我鄙視,開始重新發(fā)現(xiàn),并尋找到了尊嚴的新的價值,最后以死來做自我解脫。但她到死也沒明白,她真正的弱點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多么可悲的人!
米夏再一次見到漢娜已經(jīng)是7年之后的審判法庭,低身聆聽證人指控漢娜曾經(jīng)的所作所為;踏進集中營,回想漢娜曾經(jīng)犯下的“滔天的罪行”:在漢娜推開面前的紙筆時。意識到漢娜是“文盲”的事實;曾經(jīng)讓自己魂牽夢繞的女人,原來竟然是這樣一個“死要面子,滿手鮮血”的人,到底應(yīng)該怎么面對?米夏的第一反應(yīng)是用法律——這個在法律專業(yè)老師和同學口中“狹隘”的工具來解決該問題,他告訴了自己的老師并試圖以此為漢|娜上訴;因此,他來到了監(jiān)獄前,他想見她,想勸服她,但是當米夏即將來到漢娜面前的那一刻他選擇了放棄。有些人說那是因為他不愿面對漢娜,但是從前面“保密原則”的那段話能夠看出。米夏選擇的是尊重,還有什么比尊重更能體現(xiàn)對漢娜的愛呢?米夏來到了女同學的宿舍并與她做愛。但是面對著妙齡少女,回想著漢娜的種種行為,令米夏最割舍不下的仍是漢娜曾經(jīng)的那份溫存,在漢娜被宣判的那一刻。眼淚奪眶而出,米夏對漢娜感情的展現(xiàn)在這時才真正進發(fā)。當愛人的面紗逐層被揭開,露出最原始的面目時,米夏的意識卻從理性一步步走向感性直至最難滴落的“男人淚”,這一刻人類最原始的感情戰(zhàn)勝了一切世俗倫理偏見,留下的只有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
米夏也為發(fā)生在自己與漢娜之間的一段情感到羞恥,特別在得知漢娜是法西斯陣營中的一員之后。作為二戰(zhàn)后對法西斯有著特別反思能力的一代。他無法釋懷自己與法西斯成員有染,而后者還深深影響了他的情愛生活。他原本可以出面作證,還歷史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使得漢娜脫離終生監(jiān)禁之災(zāi),但在說出真相面對羞恥與保持沉默求得體面之間,米夏做出了與漢娜一模一樣的選擇。
一面是個人的尊嚴,另一面是沉重的羞恥感。內(nèi)心有著深刻羞恥感的人,往往外表會表現(xiàn)出特別的自信和尊嚴。這樣的人也常會為了維護住自己的高大形象,不惜以謊言掩蓋內(nèi)心的羞恥。內(nèi)心藏有的秘密越多。他們需要的遮羞布也就越大,擁有權(quán)力的欲望也就越強烈?!渡览首x》在拷問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我們是否敢面對真實的自我?承載著深刻羞恥感的民族又能給人類歷史造成怎樣的惡果?一個什么樣的民族才能培養(yǎng)出體格與人格都健全的人民?
三、背叛或是逃避
米夏的導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保密是西方文學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說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說中都被人們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許是因為固執(zhí),也許是因為高尚,他們決定不去揭露。”這段話的內(nèi)容也成
為解構(gòu)影片后半段的關(guān)鍵。
戰(zhàn)后的德國,新一代的青年一出生就背負了從他們父輩那里繼承來的罪名,他們在感情上深愛自己的父輩,但在道義上又必須與父輩劃清界線;是愛還是背叛。他們面臨著痛苦的抉擇。當米夏在法庭上與漢娜重逢時,他希望她能被判入獄,這樣他就能和她徹底斷絕關(guān)系,讓她從他的生活中消失,讓他與過去的罪惡毫無關(guān)系;即便他最后發(fā)現(xiàn)漢娜是個文盲,這一點可以幫助她脫罪,但他以尊重漢娜的選擇這樣的借口放棄了,因為在他的心里已經(jīng)早在開庭之前就宣判她有罪了。對于像米夏這樣的年輕一代來說,對于父輩的愛,更像是一種深沉的壓迫。父輩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傾向在逃避,不敢于直面和承擔,歷史在迅速地被遺忘,這不只是父輩的傷疤,更是人性的傷疤,是父輩的,也是米夏他們的。一個人怎么會愛上自己的傷疤?這樣的愛,直逼自我心靈的拷問。有求索精神的青年,往往要選擇背叛,背叛那種自己很可能走進的生活,背叛自我靈魂里埋藏的麻木的消沉。戰(zhàn)爭的陰影,被父輩倉促地遮蔽,法庭對戰(zhàn)犯的審判,越來越像一個制度的形式。麻木的民眾,輕易地淡漠了施虐和屠殺,歷史好像只存留在圖書里、電影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記憶被歸納和被固化。
這部電影,即是一個暗示著兩代人的愛與背叛的寓言。米夏和漢娜共同恪守的一個秘密就是:漢娜不識字。因此才有了生死朗讀。生死朗讀是一個明智者,他的出現(xiàn)打開了無知的漢娜心中的一扇智慧之窗;這個生死朗讀具有多種意向,納粹時期的德國人就像眼前被人蒙上了黑布,獨自生活在孤獨的黑暗中,才造成了殘忍和麻木,戰(zhàn)后傷痕累累的德國是多么需要這樣一個“生死朗讀”啊,揭開人們眼前的黑布。重新開始這個民族的理智。
四、戰(zhàn)爭與人性
影片的視角竟然如此獨特,也許很多人會提及二戰(zhàn)中納粹滅絕人性的表現(xiàn),去關(guān)注的都是一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但影片用了另一種觸角,它關(guān)注的是在戰(zhàn)爭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這個戰(zhàn)爭所帶來的影響。也許并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更多的人會像漢娜這樣,不自覺的參與到一個罪惡當中。并且自己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某種程度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guān)注過他們。影片提供了這樣的思路,我們終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實真相。在《生死朗讀》的謎中,無疑漢娜的認罪之謎最令人費解。一個女人在戰(zhàn)爭期間放棄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營女看守;繼而又在審判期間放棄自己辯護的權(quán)益、寧愿認罪被判無期徒刑,這一切僅僅是因為要掩蓋自己是文盲而已!影片用這個多少有些奇曲的故事。告訴我們雖然罪行是無可爭辯的,但是對于犯罪者是無法簡單判定的。對于個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生死朗讀》做出了這樣一種值得警醒的反思。在審理漢娜一案中:審判者是麻木的,旁聽者是麻木的,甚至證人——集中營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漢娜這個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現(xiàn)出豐富的性格:時而倔強、時而驕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問法官“換了您會怎么做呢?”這無疑是對自認是無罪的人、自認是正義者的拷問。德國戰(zhàn)后對第三帝國歷史反思,到底該怎樣為第三帝國的罪行負責,你可以說漢娜殘暴,可以說漢娜無辜,一切都取決你的判斷,漢娜完全只是為了找一份工作進入黨衛(wèi)軍,她是服從紀律,這種人性的復雜面恐怕不是對與錯可以評說的。
《生死朗讀》本身應(yīng)該屬于一個愛情故事,然而這個愛情故事卻涉及了比愛情主題更高的內(nèi)容,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對于人性的反思。盡管我們在影片中沒有看到一套黨衛(wèi)軍制服,沒有看到一個黨衛(wèi)軍的標志,但是審判席上指責卻比利劍更加具有穿透力,這把利劍所選擇的刺入點是戰(zhàn)爭年代中那些最普通的婦女,像漢娜這樣的婦女。她們軟弱、沒有依靠、甚至沒有文化,然而卻在無知的情況下完成了一次次慘絕人寰的罪行。與受害者相比,到底誰的經(jīng)歷更具有悲劇性?受害者死了,漢娜還活著,這種蒼白的生存其實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墜入了無間地獄,漢娜得用自己的一生來反省自己犯下的罪,而偏偏這樣的要求對于一個文盲來說又顯得如此矛盾。
《生死朗讀》的主題還有很多層面可以挖掘,就好比“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可以覺得它關(guān)注的焦點是二戰(zhàn)中滅絕人性的屠殺,而并非愛情本身;當然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這種獨特性是影片自身所特有的,它包含了人類社會中最敏感的主題。也包含了社會中那些最人本的東西。所有的一切都有著自身的不確定性,情欲可以變成愛情,無知可以變成屠刀,希望可以變成動力,隨著時間不斷前進,每一個人在鏡子中的線條都發(fā)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