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輝
《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的編纂是一項構(gòu)筑中華民族文化長城的偉大工程,是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之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這項工程歷時近30年,有多少人為這項偉大工程傾注了多半生心血,如《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青海卷》、《中國曲藝志·青海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青海卷》三卷副主編石永同志,年過古稀,仍然為《中國曲藝志·青海卷》最后完稿在拼搏。又有多少人在未見到成果前就帶著遺憾與世長辭,如《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青海卷》副主編劉毓芩同志,躺在醫(yī)院的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工作進度,直到辭世后三年,這一卷本才得以出版。還有《中國曲藝志·青海卷》副主編李發(fā)旺同志,與世長辭七年后。這一卷本才得以出版。還有多少民間藝人、文藝工作者、研究工作者等,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為此,他們的工作業(yè)績我們應該肯定,并應在青海厚重的文化積淀中記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海十部文藝集成(志)》的編纂工作啟動于1981年。我從《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開始,參與了《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青海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青海卷》、《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青海卷》卷本的搜集工作,也參與了《曲音·青海卷》、《曲志·青海卷》、《民器·青海卷》(簡稱)的搜集、整理和編輯工作,擔任過上述三卷的責任編輯、副主編等工作,到2009年,已歷時29年?;仡欉@29年來走訪調(diào)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案頭編輯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苦也有甜,既有委屈艱辛的一面,也有收獲成果的喜悅。對于民族民間藝術(shù),從一無所知到略知一二,對我來說,是一個時間和實踐的考驗,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民間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
一、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博大
青海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等,而青海的民族民間藝術(shù)資源,同樣猶如豐富的物質(zhì)資源一樣博大精深。從大的方面來說,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分類資料,這個分類資料一共有16個大類,包括民間文學、美術(shù)、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手工技藝、生產(chǎn)商貿(mào)習俗、消費習俗、人生札俗、歲時節(jié)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和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傳統(tǒng)醫(yī)藥等。青海省文化廳根據(jù)第一批國家級名錄申報分類,一共分了10個大類,還有7個小項,但是,這些分類還遠遠包含不了所有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各個方面。比如對青海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語言、方音方面的研究,對青海宗教藝術(shù)的研究等,還沒有被包括進去。僅從《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中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這幾個方面來說,就需要我們從多角度去研究。比如,從形式來說,民間文學里面就包括書體、口傳兩大類,要知道民間藝人們是如何將這些進行記錄和傳承的;民間音樂里面包括聲樂、器樂兩大類,要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民間舞蹈里面包括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舞蹈,要清楚它們的源流;戲劇里面就包括當?shù)貞蚯?、傳人戲曲,要懂得它們的故事淵源、表演程式、文武場伴奏音樂;曲藝里面包括說類、唱類、說唱類等等。再細分下去,那就更是五花八門,僅青海曲藝一類就有近28個品種,要一一弄清它們的沿革、音樂、規(guī)律等。從題材來說,大至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現(xiàn)實生活、風情習俗、說苦道甜等等內(nèi)容;小至名勝景點、特色食品的內(nèi)容,幾乎是包羅萬象,數(shù)不勝數(shù)。從篇幅來說,大至鴻篇巨著,如《格薩爾王傳》,有“說不完、寫不完、唱不完”的故事之說;小至三言兩語,如青海花兒,用兩句唱詞做比興,兩句唱詞表事象,就能完整、完美地表達一個思想。從藝術(shù)特色來說,既有和全國一樣的大眾化藝術(shù),也有各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藝術(shù),還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特色的藝術(shù)。
二、民族民間藝術(shù)之精深
青海民族民間藝術(shù)不但博大,而且精深。如音樂方面的凝練,青?!盎▋骸钡囊魳?,僅用256125這個音列就能演化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曲令;語言方面的精練與深邃,比如青?;▋撼~的短小精練、明說暗喻:
尕月亮掛在個窗簾上,光氣兒照在個炕上:
尕鴛鴦落在個枕頭上,金鳳凰落在個被上。
懷兒里抱的三弦子,口兒里吹的是喇叭;
連上著夢見了三晚夕,四晚夕就哭成了啞巴。
又如曲藝唱詞中的雅俗共賞:
龍老了難出大海,虎老了難爬高山,人老了難轉(zhuǎn)少年,臣老了難列朝班。(選自《白訪黑》)
青絲如染,耳墜金環(huán),桃花粉面,朱唇點點,莫非是仙女來凡間?
雉毛后飄,軟甲上罩。寶帶細腰,金蓮小巧,賽昭君懷中缺少琵琶抱。(選自《雙鎖山招親》)
再如口頭文學中的語言更是言簡意賅:
積錢不如教子。閑坐不如看書。
交良友千言萬語。絕一人三言兩語。
我們在參與編纂的過程中,就遇到過許多看似簡單,但經(jīng)過仔細研究分析,逐漸發(fā)現(xiàn)民族民間藝術(shù)中有許多很深的哲理在內(nèi)?!吨袊课乃嚰?志)》的編纂原則要求我們,要研究、說清民族民間藝術(shù)“是什么”而不分析“為什么”,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什么”,也就很難說清“是什么”。有許多問題,直到編纂結(jié)束時我們還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成書中也留下了一些遺憾。這里僅以青海曲藝方面為例,比如青海平弦藝人很早就有“緊彈三弦慢打琴”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而我們只知道這是對青海平弦伴奏的一個技術(shù)要求,卻不很清楚他們?yōu)槭裁匆筮@么做的道理;還有,過去的老藝人在帶徒授藝時嚴禁徒弟去學本門藝術(shù)之外的藝術(shù);老藝人要求板胡和二胡在伴奏中嚴禁換把演奏;伴奏樂器的定弦方法和規(guī)律。僅就三弦來說就有外4度內(nèi)5度、外4度內(nèi)4度、外5度內(nèi)2度、外5度內(nèi)5度、外5度內(nèi)4度五種不同的定弦法,這些定弦法除了方便演奏外,還有哪些奧妙;民間音樂的轉(zhuǎn)調(diào)以及音樂中使用微降7、微升4的樂律等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一些比較困惑的問題,還需要我們?nèi)氐捉鉀Q。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的編纂,我認為幾十年甚至一生磨一劍也不為過。民族民間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以一人之力,就是窮其一生也難登其堂奧。
三、必須深扎根才能究其竟
總結(jié)過去,以利將來。20多年向民族民間藝術(shù)學習的體會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一是態(tài)度,二是方法,三是奉獻精神。
學習民族民間藝術(shù),首先你得必須懂得愛,即喜歡民族民間藝術(shù),愛民間藝人。從培養(yǎng)興趣到真正喜歡再到懂這門藝術(sh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長期到民間去接觸他們,了解他們的生活,熟悉他們的情感,掌握他們在做什么、想什么、還需要什么,并且自身還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首先要求我們要和民間藝人交心,要和他們做朋友,得到他們的完全信任和全力支持,這樣才能更深地了解他們的藝術(shù);二是要有敏銳和細心的觀察能力,處處做有心人,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和掌握他們的藝術(shù)特點和藝術(shù)精華;三是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也就是說要解決民族民間藝術(shù)“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重點是“為什么”的問題;四是避免主觀臆測,妄自推斷,要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科學的眼光評判和總結(jié)這門藝術(shù)。
第三,要有奉獻精神。我們平時常說“舍得”一詞,有舍才能有得。學習和研究民族民間藝術(shù),不能計較個人得失。在編纂十部文藝集成(志)書20多年的過程中,雖說完全靠的是國家的財力物力,但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為了聯(lián)絡情感,投入一點個人的財力,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在搜集、采訪中必要的一些請客送禮等等,是要個人付出的,幾十年積累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這就是我們戲說的“合情”與“合理”的關(guān)系問題。奉獻精神還包括付出艱辛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編纂工程完成,我們?yōu)楹笕肆粝铝艘还P精神財富,這就是“小舍”換來了“大得”,作為這項工程的一個編輯來說,我也就感到十分欣慰。
當前,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實這也是《中國十部文藝集成(志)》編篡工作的延續(xù)和延伸。我覺得青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應當吸取十部文藝集成(志)編纂過程中的經(jīng)驗和不足,通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來拾遺補缺,使其得到更加圓滿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