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林
內容摘要:案例教學法的現(xiàn)存問題的根源在于理論基礎研究的不深入甚至缺位。結合法學學科特質來分析案例教學的自身優(yōu)勢,案例教學無疑是法學學科特質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案例教學學科特質自身優(yōu)勢理論基礎
一、問題的提出
案例教學最早出現(xiàn)在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為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夫·蘭德爾所創(chuàng)立。問世以來,案例教學業(yè)已成為在法學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我國而言,實踐中幾乎沒有不采用該方法的教師,理論上也呈現(xiàn)方興未艾的學術探究。但這并不能表明案例教學已至善而止,在教學實踐中常常面臨模式、素材以及手段等的困惑,在理論上關于目標、價值與前景等的莫衷一是。這些概括實踐與理論的問題的根源就在于理論基礎研究的不深入甚至缺位。故擬對法學案例教學的理論基礎展開探討以求教于大家。
二、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案例教學自身的優(yōu)勢特點是其成為法學教學方法的內在因素。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體設定角色與情節(jié)的情境式教學方式,它借助案例來重現(xiàn)或者模擬現(xiàn)實情景,啟發(fā)學習者圍繞有關專業(yè)問題進行思索,能夠獲取問題所涉及的基礎知識,并掌握基本操作程序以及技能。它具有以下特點:
1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法學教育效果的取得無法跳出此一規(guī)則導引。我國法律淵源是高度抽象的制定法,面對冷冰冰的法律條文,學生很難直接獲得學習的動力,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如果將冰冷、抽象的法律條文與實踐結合起來,解決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問題,無疑會極大激發(fā)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具體設定角色與情節(jié)的情境式教學”并且“重現(xiàn)或者模擬現(xiàn)實情景”,就是將理論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習興趣。就筆者經驗,行政法學中存在大量與實踐聯(lián)系密切的實例,筆者將其引入課堂,通過提問學生、安排討論以及深入講解,學生往往能對身邊不經意的事情有了新的認識,于是產生濃厚學習興趣。
2減輕鼓與學的難度。
法學理論由于源遠流長、眾說紛紜等原因顯得晦澀詰奧,學生囿于知識結構無法迅速感受到理論帶來的愉悅;法律條文就其制定過程而言顯然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本質,與現(xiàn)實相去較遠。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講授都存在問題信息傳輸與接收的難題。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往往形成這樣的后果: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費勁,效果卻不好。
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案例把晦澀的理論與冰冷的法條融入生動的情景模擬之中,學生饒有興趣地積極思考,可以達致教與學均收到良好效益。例如,在介紹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分類時,筆者將幾種情形設置成案例供學生思考,學生基本掌握了該分類方法。
3啟發(fā)式互動參與。
首先,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啟發(fā)性教學。傳統(tǒng)法學教學采取“灌輸”式講授,基本上是老師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含義、特征以及法律規(guī)范等內容,學生埋頭做筆記,理解和運用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和鍛煉。案例教學法中,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適時地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供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認真予以思考,自己尋找并獲得答案,這就能夠把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次,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互動性教學。案例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引導。在對案例討論過程中,同學與同學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均進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調動已有知識,進行探討、辯論,以此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以及優(yōu)勢互補。在充分互動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點評,突出教學重點,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參與性教學。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個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實行案例教學,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二者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可以就案例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以就案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案例教學中,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均可自由討論、辯論,雙方都可以充分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這樣,各種觀點、理由及其論據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對相應問題認識越來越清晰、理解越來越深刻,從而加強對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條文的理解。學生置身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參與意識強,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揮。這不僅向學生闡明了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而且極大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采取案例教學是法學學科特質的必然要求。
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學科。美國著名大法官霍爾姆斯振聾發(fā)聵地告訴我們:“法律不是邏輯的結果,而是經驗的積累?!眱H以行政法為例足以說明問題:
余凌云教授在認真梳理和分析作為兩大法系代表國家的英國、法國法院發(fā)展行政法實踐的基礎上,得出一個行政法學界簡直是耳熟能詳而基本認同的結論,即“行政法基本上是發(fā)軔于法院的判例”。
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自1990年以來采取“電話答復”、“復函”、“答復”、“批復”、“通知”、“解釋”、“規(guī)定”、“意見”等方式解決行政訴訟中的實務問題,該文件總計近180個。這些文件對于我國行政法的發(fā)展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采取公布典型案例方式推廣其理念,這也極大的豐富了行政法學的發(fā)展動力,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一案,就在行政主體資格、行政訴訟被告資格以及行政行為程序規(guī)則等方面有所突破。
因此,行政法的發(fā)展極大程度上依賴于實踐判例,其它部門法亦如此。故能得出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學科的結論。
只要我們承認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學科,法學教育者就不應當忽視案例在法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從具體案例的法律推理過程中,找出法官所發(fā)現(xiàn)或者公布的法律原則和規(guī)則,方才滿足學科本質要求。如果忽視這一規(guī)律,法學教育就與法學的學科特質背道而馳。
所以,法學的學科特質決定了通過案例教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三)采取案例教學是法學教育方法的核心選擇。
眾所周知,教學方法一般被理解為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途徑和手段。它是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法學教學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法學教育的質量,甚至直接決定建設法治國家的成敗。
我國法律淵源主要表現(xiàn)為制定法,高度概括、抽象和晦澀,尤其對于初學者來說更加難以理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講授法的重要性,教學設計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主要形式,其優(yōu)點是有利于教師指導作用的發(fā)揮,有利于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不足之處是在這種教學系統(tǒng)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難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案例教學法的確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案例教學是把案例作為認識、反思和剖析現(xiàn)行法律制度和理論中介,訓練學生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就會提高,可以較低的成本彌補學生實踐能力的相對不足。而且,案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懷疑精神,使得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
結合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法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基本任務是:在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實務技能的基礎上,分析、判斷和解決社會實踐中引起法律糾紛的種種問題與現(xiàn)象,學會用法律的思維去思考、分析并解決法律糾紛所涉及的諸多問題,并且能夠開展基本的實務操作。相應的,法學教育理應使他們“具有像律師那樣駕馭、運用法律資源的能力”。為此,在法學教育中采取案例教學方法就成為核心選擇。
三、結語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該成為法學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當然,案例教學法也有其不足,例如追求目標的狹窄不符合培養(yǎng)多層次人才的目標。所以不能完全采納案例教學法而摒棄講授法。而應處理案例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做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