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傳說:神在造人后,發(fā)現(xiàn)泥做的人總是軟軟的,一經(jīng)風雨就會倒下,于是神在人的背上插了根脊梁,這根脊梁在人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多深的坎坷時,都可以讓人類屹立不倒——這根脊梁,其實就是信仰。
既然每個“泥做的”人都注定要經(jīng)歷風雨、坎坷,那么信仰就如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而對于必須帶領員工經(jīng)歷、沖破風雨的管理者,有沒有這種脊梁,則更是一個大大的考驗了。
有敬畏才有信仰
可是,提起信仰,馬上就有一個很大的誤解擺在面前:很多人認為信仰就是信宗教、信神。這樣的看法所帶來的,別的不提,單就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其實就被擺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曾經(jīng)見到一個統(tǒng)計:世界上有80%的人信仰宗教,而剩下20%不信宗教的人口,多數(shù)集中在中國。這還并非建國以來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中國人在傳統(tǒng)上的主流意識更多的是孔子所信奉的:“敬鬼神而遠之”。儒家對鬼神的排斥,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意識。如果信仰宗教才算是有信仰,那中國人豈不是世世代代、多數(shù)情況下的主流人群都沒有信仰了?
筆者有個想法,信仰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超乎人力,即不是人力本身所能決定的;另一個是敬畏。而敬畏是關鍵,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否信仰的驗金石。
兩個關鍵詞合起來,其實就是:對超乎人力的力量的敬畏之心。以前看到何祚庥的報道,他提出人們要“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深以為然。
而超乎人力的力量存在嗎?那是肯定的,不然大家早就“自由”了,絕不是現(xiàn)在這樣的活法。這個力量就是規(guī)律。對大自然的敬畏,相當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對規(guī)律的敬畏、信服、遵從。如同一個人的睡眠一團糟,則要受到生理規(guī)律的懲罰,健康必然受到影響。據(jù)說有中醫(yī)大夫怎么規(guī)勸患者規(guī)律作息都沒有效果,而一旦對方身體出現(xiàn)嚴重的問題,再提到睡眠對疾病的影響,進行規(guī)勸加警告,很快患者就能奇跡般地“謹遵醫(yī)囑”。這就是對規(guī)律產(chǎn)生了敬畏。無敬畏不成信仰。
宗教信仰,一定程度可以理解為把規(guī)律人格化的結果。甚至,如果把宗教里的不少重要名詞“翻譯”成一些反映規(guī)律的哲學概念,也并無損于對它們的理解。
所以,古人“敬鬼神而遠之”,無損于信仰的作用;“無神論”與否,也無損于信仰的作用。不同領域里,對相應規(guī)律的認識和敬畏,就可以理解為信仰。
信仰的面孔不是一個,對不同事情有不同的面孔,這算是信仰的特色所在。
在信仰中解脫
提到信仰問題,越談似乎越有一種沉重感,因為首先想到繁復的戒律,好像草原上奔跑的、原本自由自在的馬匹,現(xiàn)在卻需要引頸、俯身,裝上鞍轡一樣。但是,如果所信仰的內(nèi)容讓人有這樣的大不自在,那還不如拋棄它的好。因為信仰歸根結底應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對人的潛力的釋放,而非束縛。
去年一部《功夫熊貓》風靡全國,片中胖胖的、甚至笨拙的熊貓阿寶被烏龜大師選中,成為神龍大俠,要承擔拯救村莊的重任。除了烏龜大師外的所有人——包括阿寶自己,都不相信這個選拔結果。經(jīng)歷一系列的懷疑、反復之后,阿寶最終選擇了相信——“你認為自己特別,自己就特別了”,并且不辱使命地救了大家。在這里,“信心”這種奇妙的感受,釋放著阿寶的潛力。對“信心”的信仰、對“自己就是最好的”的信仰,成就了阿寶。
有管理學者曾提出一個驚人見解:美國作為長期的世界頭號強國,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信心?!胺g”成《功夫熊貓》的話說:“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特別,他們就一直特別著?!?/p>
信心,是對信仰的一種響應狀態(tài)。相信自己所認識到的規(guī)律,遵從它、踐行它,信心就會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并且成就著自己。
目前有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經(jīng)濟的繁榮并沒有讓人們活得更自在,GDP和幸福指數(shù)好像完全不是一回事兒,甚至GDP越高,幸福指數(shù)越有走低的趨勢。
馬克思說:市場經(jīng)濟下的人們,處于一種“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狀態(tài),要相當程度擺脫“物的依賴性”,恐怕只有信仰、信心能夠支起一片天空了。
中國商人的歷史感
就對管理者有益的具體信仰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外,筆者還想談兩個值得敬畏的、超越人力的信仰。
其一,是對歷史的信仰。
很多人認為中國人缺少宗教,但是歷史作為一種超越人力的存在,卻是被古人以宗教般的虔誠信奉著,洋洋大觀的、在文明古國中所僅見的“二十四史”可以為證。
說歷史是超越人力的,因為即使皇帝,也要敬畏歷史三分,要經(jīng)??紤]到自己做的事情會不會“為后人所恥笑”,或者“載入青史”。世上最無情、“不畏權勢”的恐怕就是時間、以及時間串聯(lián)起來的歷史了。君臨天下的皇帝,權力再大,也沒有可能真正改變歷史。即使有極力篡改歷史、混淆視聽的情況,也完全可以理解為對歷史敬畏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否則篡改它們作甚?
筆者做“行家藏書”欄目,請商界精英推薦自己欣賞的藏書,發(fā)現(xiàn)一大特點:歷史類的書籍總是“冒頭”,高居推薦榜首,攔都攔不住。多數(shù)推薦者都會有幾本歷史類的得意藏書。可以說這應該算作中國商人的典型特色了。
對歷史的敬畏和信仰,不僅在“以史為鑒”,而且會以歷史為坐標(哪怕只是在自己后代眼中的長輩的“歷史”)衡量、定位,甚至審判自己的所做所為。這種感覺是不是與宗教中的末日審判有某種相似之處呢?
在歷史面前,人們能更收斂;在歷史面前,人們也會更豁然。因為歷史的公正,即使郁郁不得志的時代“流浪者”,也終會被歷史所收留乃至寵愛。
哲學的超越精神
其二值得一談的信仰,是對哲學的信仰。
對哲學有什么好信仰的呢?恐怕很多人會這樣說。對于哲學與人的關系,蒙田有一句很好的話:“哲學就是教會人們怎樣死”。換句話講,若一個人還正常,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超越生死的,那就需要哲學來超越它們。
人和動物的差別就是既有生命,又能“跳出來”像個局外人似的看自己這個生命;既會像動物一樣死去,又要像神一樣超越生命。人超越生命的一面,就在自己的哲學上了。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生活哲學,給自己的生命找到不同的價值,從而有不同的超越。要是給哲學打個比方的話,毋寧說:哲學是生命價值的指南針。
以上,是筆者認為非常值得一提的信仰的兩個具體方面,自然信仰還有許多的“面孔”,但無論在哪些方面,信仰都是一股超越個人的力量,讓人不可能胡來但又更自由的力量。管理
責任編輯:化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