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源
一只豆沙月餅
多少年過去了——呵,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了——我還忘不了那只豆沙月餅。一種懊惱無奈的心情,一種后悔和歉疚,仍隱隱沉埋在心底,揮之不去。我曾經(jīng)發(fā)狠地自問,那個時候,怎么會那么懵懂,那么不近人情?那時,我大約十三歲。
那時我們住在上海的虹口區(qū),我的大姨媽住在南市區(qū)。剛讀小學的時候,星期天我還會一個人到大姨媽家去玩。但后來,人漸漸地大了,課外活動也多起來了,自己又迷上了讀小說,放學回家手上老是捧一本厚厚的書,眼鏡也戴起來了,親戚間的走動就變得很少很少。家里來了親戚,即使是小時候十分熱絡的親戚,我也只是點點頭,叫一聲,然后找個機會,趕緊躲到自己的角落里看書去。進了中學之后,外面的廣闊天地越來越占據(jù)心靈,越來越具有一種神圣感,家里再大的事似乎也是渺小的,甚至是委瑣的。同學之間可以談理想,談未來,可以談班級里的工作,談怎樣幫助別人(我們那時候真喜歡幫助別人啊),也可以津津有味地談小說里的情節(jié)和人物,可就是沒人談各自家里的事。我不知道現(xiàn)在的初中生(當然是指男生,女生大概不會如此)是不是還這樣。總之,那時對家庭的一切都有一種下意識的不屑,這可能是那個年代或那個年齡層的風氣吧。
這天,鄉(xiāng)下的四姨媽來了,好像是為了我的一個表哥的病,到上海來買藥的。我的父母事先已經(jīng)把藥買好,又留她在我們家吃了飯,然后送她上公交車,去了大姨媽家。我除了打過一聲招呼,又坐在一起埋頭吃過飯以外,對這一切是極不關心的。家人早已習慣了我這種態(tài)度,四姨媽說了幾句恭維的話,意思是功課真忙,真用功,將來一定有出息之類,我聽了自然不吱聲,心里一面暗笑她不懂,一面也不免有些自得。她從鄉(xiāng)下帶來了好大一袋蕃薯干和烤豆角,小時候我是那樣喜歡吃,現(xiàn)在卻是毫無興趣了。父母替她買了兩盒餅干,還有一包月餅(那時大概中秋將近了),讓她帶回去。
四姨媽走后,父母卻又很認真地商量起什么來,你一言我一語的,態(tài)度十分投入。過了一會兒,父親到我這兒來了,手里拿著兩張五元的鈔票。他說,四阿姨家里很困難,我們再幫她一下吧,你到大姨媽家里跑一趟,把錢送去,她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我答應了,臨出門時,媽媽還在門口叮囑:錢可千萬別掉了。
是的,那時的十元錢,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當我趕到南市,把它交到四姨媽手里時,她的驚訝和激動,是可想而知的。她不知怎么謝我才好,先讓我坐,又給我倒水,接著手忙腳亂地打開行李,從里邊摸出一個豆沙月餅讓我吃。我猶豫,推辭,但四姨媽一定要我吃下去,大姨媽也在一邊催我吃,那天我一點也不餓,一點也不饞,但實在是盛情難卻,于是就剝開油亮的包裝紙,大口地吃起來。四姨媽和大姨媽很歡喜地看著我,一邊不停地表揚我。這月餅又甜又結實,里邊是滿滿的豆沙餡,我真有點吃不下,但為了能快點回去看自己的書,我勉為其難地吃完了。
回到家,我沒提月餅的事。父母大約也是因為幫助了別人的緣故,顯得有些興奮。他們喜滋滋地想象著四姨媽回到鄉(xiāng)下,我的那幾個表哥表弟開心的神情。他們的話傳到我耳邊,恍惚聽得,從“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起,四姨媽家就沒再吃過上海月餅!——這么說,這幾個月餅,對他們家來說,就是一份極其難得的美味了。那一包月餅好像是四只,可我居然糊里糊涂地吃掉了其中的一只!一種惶恐的感覺從我心里升起,有一陣,我覺得很不安。但再看一會書,我就把這事給忘了。
奇怪的是,多少年過去了,有關月餅的記憶卻在我心里愈益地清晰起來,強烈起來,幾乎成了我的一塊心病。也許,是因為年紀漸漸地大了,是因為自己也成家了,或者,更要緊的,是因為社會的風氣變了,談論瑣屑的家事不再是丟臉的,反而變得堂皇起來了??傊?我?guī)缀跻恢痹谧载?不該在當初吃掉那只豆沙月餅……
現(xiàn)在,四姨媽還健在,雖然已經(jīng)很老了。前幾年,我的一位表哥來上海,我忽然心血來潮,想買幾盒最好的月餅讓他帶回去,但他連連搖手說,他們不吃月餅,那么甜的東西對身體不好。他們家里開了個軸承廠,早已富得冒油了,據(jù)稱現(xiàn)在凡是甜的油的,他們一概不碰了。聽得這話,我怔了半晌。
吃湯團
小時候很喜歡吃湯團——我指的是寧波湯團。那時候是到處都有的,小吃攤上有,點心店里也有,不像現(xiàn)在似的一定要到城隍廟的名店里才能吃到。還有,那時家里也常有吃湯團的機會,媽媽自己就很會搓湯團。家中備著豬油和水磨粉,哪天她叫我放學時到三洋南貸店買半斤“黑洋酥”回來,我就知道,這天——至遲明天早晨——又會有湯團吃了。
但湯團好吃,卻只能“悶吃”,也就是不能在同學中間說。因為考試得零分,也叫“吃湯團”。我們初中有個無錫口音很重的語文老師,矮矮胖胖,年歲很大了,一次一個女生考試不及格,他指著她的腦門說:“好啊,吃湯團!”這三個字,用無錫話念出來,猶如“切趟奪”,十分奇特,仿佛口里真含著一個湯團似的。一時班級里此起彼伏一片“切趟奪”聲,氣得那個女生頓時趴在桌上大哭起來。這以后,只要有人不及格,報過分數(shù)以后,總會有這樣的聲音從后排或從哪個角落響起,伴隨著“吃吃”的偷笑,漸漸布滿全教室。別的任課老師常感到莫名其妙。
但我們很快就沒有書讀了,因為“文革”開始了??荚嚥粫辛?不及格也不會有了,可以理直氣壯地吃湯團了。
那時從家里跑到學校,一路上到處有吃湯團的地方,四川路、溧陽路、山陰路……到哪兒都可坐下來吃。一般總是店門口有一口大鍋,里邊有湯團在上下翻滾,白糊糊的沫,水汽蒸騰,十分誘人。尤其是肚子餓的時候,遠遠看到這水汽,就感到有一股甜糯的清香撲面而來,便怎么也走不動了。付了錢(那是相當便宜的),買了籌子,在長條板凳上坐等,不一會兒就會有一大碗溜圓白胖的大湯團端上來。這時千萬不可急著吃,因為那熱氣是很驚人的。我們總是很內行地先喝一小口湯,緩緩氣,再用勺子舀上一個,咬開一個小口,讓白色的熱氣竄出,輕輕吹上幾下,待那濃黑閃亮的豬油芝麻餡在湯團里漾得清晰可見了,這才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吃。這樣,既不會被燙著,又能細細品嚼湯團的美味。
寫到這里我想起來,我到后來竟真的沒有再經(jīng)歷過一個班級坐在一起等待成績那樣的事。雖然也參加過一些全國或全市的統(tǒng)考(為了評職稱之類),但那種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似乎真的與我告別了。參加工作以后,我發(fā)瘋一樣地自學,趕路一樣地讀書,最后造成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我再也不能正常地聽課了。只要有老師在上面講,我就會著急地想:應該說下一句了,下一句應該是什么了,如再不這樣說就不對了,這個老師語速太慢,他的思路有偏差了……這樣內心的自言自語會逼得我再也坐不下去。這使我想起茨威格的小說《象棋的故事》中那個發(fā)瘋的高手,他因為長期在獄中自己和自己下盲棋,就再也不能容忍別的對手的棋速了。這是長期監(jiān)禁毀了他。而我,則因少年失學,此后就只有自學一途了。所以,因為這篇談吃的小文,我竟十分地懷念起那位無錫口音的老教師,也想起了那位被氣哭的女同學,還有那一片此起彼伏的“切趟奪”聲……
過去的一切,竟都變得異常地親切,一如那些店門口的大鍋里蒸騰的水汽。
責任編輯︱張明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