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5-6629(2009)08-0005-01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
年輪記錄的是樹木歷經(jīng)的歲月滄桑;褶皺留住的是人生遭遇的紛紜往事。有繼承才有根基,有繼承才能創(chuàng)新,歷史不只是一面鏡子,而且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期刊也是這樣,它以文字保存了作者和編者的遠見卓識,從而能夠為后人了解和研究相關領域的歷史提供翔實的資料和重要的信息。《化學教學》的三十年,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同步,和我國中學化學教育和教學改革同步,不僅起了推動教學改革的作用,同時為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歷程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史料。
《化學教學》不是教育學史類刊物,可是由作者對化學教學的理念、理論、方法的實踐以及對學科和課程內(nèi)容發(fā)展的研探,展現(xiàn)出來的在各個時期內(nèi)化學教育界的動態(tài),具體細微并且生動翔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份史料。
史料貴在真實,盡管欄目設置、選題熱點、作者群、讀者群和編輯部人員可能因人因時因地有所變化,但是由于《化學教學》歷屆編委會能夠做到身處鬧市而不驚,始終恪守辦刊宗旨和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刊物所反映的教學改革進程保持著難能可貴的真實性。
刊物編輯工作意義重大,可是對于從事編輯工作的個人而言,這是一種甘為他人作嫁衣的職業(yè),除去要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外,如果沒有很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是很難做到心無旁騖的。但是《化學教學》編輯部的老師們做到了,因此一直得到化學教育界和廣大讀者的認同和敬佩。
就歷史長河而言,三十年只是短促的一個瞬間。但是對于人生和教育事業(yè)的各個階段而言,三十年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責任所在、期望所在,要求我們珍惜每一分鐘。《化學教學》編輯部的老師們也做到了。
在《化學教學》迎來三十周年喜慶的時候,請接受我的敬意和衷心的祝賀,祝《化學教學》越辦越好!
老友宋心琦
(原中國化學化工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