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匈牙利是個小國,但具有反抗外族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傳統(tǒng)。作為國家重要節(jié)日,匈牙利有兩個革命和自由斗爭紀念日、兩個國慶節(jié),這個歐洲和全世界都是不多見的。
一
10世紀的時候,馬拉爾游牧部落從烏拉爾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移居多瑙河盆地,經過百余年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匈牙利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16世紀中葉,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國家解體,17世紀匈牙利人民驅逐了土耳其統(tǒng)治者。1848年3月15日,爆發(fā)了反對奧地利哈布期堡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次斗爭打擊了封建農奴制度,建立了匈牙利共和國,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長足發(fā)展。
3月15日也就成了匈牙利第一個革命和自由斗爭紀念日。而這次斗爭的領導人就是著名愛國詩人裴多菲。
裴多菲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边@首詩是裴多菲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政治宣言。裴多菲出身寒門,是激進青年組織“青年匈牙利”的領導者,致力于傳播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1848年,他發(fā)動和領導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犧牲在俄奧聯軍的槍彈下,年僅26歲。
裴多菲為自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但他的詩歌回蕩在匈牙利人的心中,他的精神融入匈牙利人的血液,成為匈牙利青年崇拜的偶像。
如今,在詩人發(fā)動起義的多瑙河畔,聳立著一尊高大的青銅雕像,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他當年手執(zhí)詩卷,激情朗誦召喚人民革命的力作《民族之歌》的情景。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政治沙龍”裴多菲俱樂部是以詩人的名字命名的。1956年10月23日,震驚全球的匈牙利事件,最先走上街頭的大學生們是在裴多菲雕像下集合,涌向國會廣場的。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的精神領袖,他的雕像成了追求自由的象征。
10月23日,匈牙利事件的爆發(fā)日,被定為匈牙利第二個革命的自由紀念日。
二
19世紀后半期,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國統(tǒng)治集團達成妥協(xié)性協(xié)議,成立二元君主的奧匈帝國,匈牙利國內矛盾暫時緩和,進入一個相對平衡的發(fā)展期。與此同時,人民追求自由的腳步沒有停止。1918年,匈牙利共產黨成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第二年3月21日,在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匈牙利共產黨領導廣大工農群眾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奪權,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為匈牙利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寫下了光輝篇章。
在民主革命政權被顛覆后,君主立憲政體復辟,法西斯勢力日益加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軸心國,追隨德國軍隊作戰(zhàn)。1944年5月,匈牙利共產黨發(fā)起組織“匈牙利民族獨立戰(zhàn)線”,領導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斗爭。在蘇聯紅軍的支持下,成立臨時民主政府,宣布對德作戰(zhàn),解放全國。1949年8月20日,匈牙利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并頒布憲法,這一天成為匈牙利第一個國慶節(jié)。
匈牙利的第二個國慶節(jié)是10月23日,即1956年革命和自由斗爭紀念日暨1989年共和國成立日。
這兩件事相距33年,卻被當作一個節(jié)日,其貫穿的主線是自由。匈牙利人視自由高于生命,自由關系國家興衰存亡。
發(fā)生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是在冷戰(zhàn)時期美蘇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條件下,社會主義陣營不滿蘇聯大國強權政治的血的抗爭,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之濫觴。盡管有國際國內種種復雜因素,但其根本原因,一是蘇聯赫魯曉夫集團以“老子黨”自居,推行“大國沙文之義”、“有限主權論”,對兄弟黨和國家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另一方面,匈牙利拉科西等領導人不顧本國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一味照搬蘇聯模式,跟著蘇聯指揮棒轉,損害了國家利益,傷害了人民的民族感情。兩相疊加,矛盾激化,最終釀成流血事件。匈牙利事件,從本質上說,是堅持斯大林發(fā)展模式還是走具有匈牙利特色發(fā)展道路的斗爭。
三
人類的文明具有多樣性,正是由于各國的特殊性,才使世界得以五彩繽紛。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fā)展模式、指導思想、政黨意見強加于人。這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構建和諧世界必須普遍遵循的準則。當初,匈牙利社會主義實踐,則幾乎完全復制斯大林模式,政治上打擊黨內不同意見,限制人民民主、自由權利,經濟上強行發(fā)展重工業(yè),強制推行農業(yè)集體化,最終導致蘇逼匈反,官逼民反,教訓極其深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匈牙利事件真相逐漸清楚。事件的定性已經從“反革命事件”改為“人民起義”。這是匈牙利人民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自己的事情。
匈牙利事件造成的物質損失、人員傷亡和精神傷害是巨大的。據1991年當局公布的一份解密資料:事件中傷亡2700人,其中體力勞動者1330人,大學生40人,中學生196人。另有20萬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經濟損失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3/4。布達佩斯30萬人走上街頭,占全市人口的1/4。這就是匈牙利人民為自由付出的代價。
物質的損失可以彌補,精神的傷痕一百年都不會消失。當年,開啟匈牙利“非斯大林模式化”的部長會議主席納吉平反了,25萬人參加的納吉重新安葬典禮變成了政治巨變的動員大會。布達佩斯街頭有座青銅雕塑“奈何橋”,納吉站在橋上,眉峰緊鎖,目光前視,神情一如當年那樣憂郁、疲憊和無奈。國會大樓前,黑色大理石紀念碑上跳動著不熄的火苗。廣場對面農業(yè)部大樓墻壁上,當年的彈痕被嵌入一顆顆黑色鐵球,顯然意在放大、凸顯并鞭撻踐踏自由者的暴行。
蘇聯兩次出兵鎮(zhèn)壓的流血事件和希特勒法西斯統(tǒng)治的歷史被同時放進了“恐怖博物館”,一輛蘇式坦克和2700名死難者的照片赫然在目。英雄廣場中心的巨大雕像已經把斯大林換成匈牙利開國英雄圣·伊什特萬,如同當年斯大林取代希特勒一樣。古碉堡帝國的蘇軍英雄紀念碑已改為高擎橄欖枝的自由女神雕塑,碉堡上的累累彈痕猶在,但紀念碑上為解放匈牙利而犧牲的2000名蘇軍將士的英名卻消失了。隨著匈牙利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告終,全國所有公共建筑物上象征共產主義的紅星都被拆除了。
對逝者的緬懷和悼念,目的是對逝者精神和事業(yè)的呼喚。1956年事件之后,匈牙利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沒有停止,同時又開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1989年10月,修改憲法,實行“多黨制”,國名改為匈牙利共和國。從此,將10月23日定為1956年革命和自由斗爭紀念日暨1989年共和國成立日,其內涵依然是珍視自由,踐行改革。
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改革,從流血到不流血,匈牙利人義無反顧,上下求索,走的是一條具有匈牙利特色的發(fā)展之路。對這條道路的評判和檢驗,仍然要靠實踐,靠人民。
四
其實,當年社會主義陣營對蘇聯的不滿和抗爭,并不只是匈牙利,也不是從匈牙利事件開始或從匈牙利事件結束的。南斯拉夫是一個典型。鐵托曾經是二戰(zhàn)時期反對德國法西斯侵略的英雄,他堅持獨立自主,不愿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南共聯盟因而被蘇聯共產黨開除出歐洲“九國情報局”。但鐵托不屈服,繼續(xù)探求“工人自治”道路,并發(fā)起“不結盟運動”。此外,在匈牙利事件之前,1956年的哥穆爾卡和波蘭事件;在匈牙利事件之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的“布拉格之春”等等,都是如此。
中蘇關系也不例外。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中,蘇聯曾經給予很大支持和幫助,如出兵東北,為中國爭取抗日戰(zhàn)爭勝利作出過重要貢獻。對此,中國人民是記憶猶新的。但是蘇聯也做過諸如單方面撕毀合同、撤回專家、侵犯珍寶島等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事。
中國人民幸運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無比的勇氣和智慧,敢于頂住蘇聯的種種壓力,沒有跟著赫魯曉夫的指揮棒轉,保持了民族尊嚴和國家獨立的地位,維護了國家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繼毛澤東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繼續(xù)探索,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0世紀60年代,中蘇曾經發(fā)生過大論戰(zhàn)。20多年后,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蘇聯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時說:“從60年代中期起,我們的關系惡化了,基本上隔斷了。這不是指意識形態(tài)爭論的那些問題,這方面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p>
鄧小平是中蘇論戰(zhàn)的重要參與者,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扮演了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他的這番話,不僅為中蘇論戰(zhàn)做了一個權威的歷史總結,揭示了中蘇論戰(zhàn)的實質,同時也為我們今天研究認識匈牙利事件提供了一把鋒利的解剖刀。
在社會主義陣營內,由于蘇聯和匈牙利、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處在事實上的不平等狀態(tài),這些兄弟國家普遍有“受屈辱”之感。知恥后勇,不平則鳴。毛澤東當年說得好:“我們共產黨人之間的分歧,只能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態(tài)度,而斷斷不能采取奴隸主對待奴隸的態(tài)度。”處理黨際關系、國際關系是如此,處理人際也是如此;過去是如此,今天和將來仍然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