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濃濃的原鄉(xiāng)情結還有兩本關于蒙古草原的新書,66歲的席慕蓉回到了大陸讀者的視野。此時的她,已經(jīng)不再是寫《七里香》時的席慕蓉了,而是一個張口閉口都要談蒙古草原的席慕蓉。
在島上感觸鄉(xiāng)愁
父親啊 母親
在故鄉(xiāng)這座課堂里
我既沒有課本也沒有學籍
我只是一個旁聽生
——《旁聽生》
年少的時候在家里,父母都是用蒙語交談,只能聽懂幾個單字的我,有時候會故意搗亂,字正腔圓向他們宣示:“請說國語?!蹦赣H常常會說:“好可惜!你5歲前蒙古話說得多好!”外婆曾對我說,土生土長的蒙族孩子生來騎得好馬,唱得好歌,講得流利的蒙語。只可惜一入小學之后,就什么都忘得干干凈凈了,外婆的口氣帶著幾分責備和惋惜。
我接觸到的第一部啟蒙讀物是《古詩十九首》,自己的鄉(xiāng)愁是從讀到“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開始的。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聽父親講故鄉(xiāng)的風光。冬天的晚上,幾個孩子圍坐著,纏著父親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那些發(fā)生在長城以外的祖先們的故事,靠著在一些雜志上發(fā)現(xiàn)的大漠風光照片,和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故鄉(xiāng)的印象在我的心里一點一滴地拼湊,并逐漸成形。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溥心畬老師給我們上過一學期的課。他并不教我們繪畫的技巧,卻先講五代官制,還讓我們對對子,作詩填詞。我交上去的作業(yè),有一首詩試著揣摩征戰(zhàn)中蒙古男兒的心思,這是笨拙的嘗試,老師卻注意到了。過了幾天,他讓自己的入室弟子抄了兩首蒙古將軍寫的關于戰(zhàn)爭的詩給我,那張紙我留到今天。
我其實是在溥老師的課上才學著平仄去作詩填詞的,每次老師看了都會微笑。有一次溥老師跟同學講:“像這位女同學就是一塊璞,要琢磨之后才可能成玉?!蹦菑垖懥恕拌薄弊值男埍焕蠋熒砼缘囊粋€香港僑生搶跑了,我傻傻地坐在桌前動也不動。
我們那屆學生是老師最后一班學生,一學期后,老師身體不好沒有再來,后來就傳來去世的消息。我想,我可能很早很年少時就開始了這種對原鄉(xiāng)的追尋,只是自己當時沒有察覺,老師也不想說出來吧。
初回草原 走在自己夢里
我的折疊著的愛
像草原上的長河
那樣宛轉曲折
遂將我層層地折疊起來
——《我折疊著我的愛》
1989年8月底,母親已經(jīng)去世兩年,在父親的祝福下,我開始了自己的溯源之旅,從北京向蒙古高原前行。
父親幫我找了一位他的忘年交,比我大幾歲的一位住在北京的詩人尼瑪先生,他說讓尼瑪帶你回家。
所以1989年的時候,我跟著尼瑪大哥和另外一位朋友,還有我從臺灣來的一個朋友,我們一行四人,他們?nèi)齻€人一起陪我回家。
四十多年來,我是家里第一個見到了父母故鄉(xiāng)的孩子。我覺得不可置信,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可是我覺得來過。
過了張家口到了張北就開始上壩,一層層的壩上去以后,看到起伏不定的草原,我心里說不出來,就是覺得來過,像是走在自己的夢里。
回到內(nèi)蒙古草原的我,嗅見草香氣味的那一刻懂了父親,那真是長城外才有的清香。
又想起以前歐洲旅行時,父親總嫌遠山妨礙視線,當我站在天蒼蒼、野茫茫的原野上,終于有了同父親一樣的感嘆,草原就是那么遼闊,一眼可以看到地平線。
回到臺北,第一件事就是給父親打電話,然后把在內(nèi)蒙古拍的相片貼成厚厚一本,每張照片配上自己的說明與感受,寫得滿滿地給父親郵寄過去。
父輩 心里的渴望與土地的呼喚
而我們總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像那風沙呼嘯過大漠
像那黃河岸 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
騎馬榮歸故鄉(xiāng)
——《出塞曲》
父親80歲后還到處旅行,但他卻不肯應邀回內(nèi)蒙古講學,他說:“老家的樣子全變了,回去會有多難過?!?/p>
到了蒙古高原后,我曾經(jīng)訪問過幾位老人,在一萬多字里,寫出他們顛沛流離的一生??墒?我從來沒有想過應該也對父親做一番更深入地了解。
1998年父親去世,我才意識到這一點,可是已經(jīng)晚了。我一直以為,父親就是父親,我會和他撒嬌,他不滿足我的要求,我還會生氣。直到父親追悼會,我才明白自己一直用女兒的眼光來看生活里的父親,那范圍是何等狹窄。父親在德國教了那么長時間的蒙文,讓許多人走上蒙古文化研究之路,我卻一直忘了問問他思鄉(xiāng)的情感。
這些年,我常常來到蒙古高原,每次來就是走路,走到晚上回到旅館。以前是寫筆記,每次去都寫滿一本一本,到后來就累得沒有辦法寫,用小錄音機講我今天干嗎干嗎,怕忘記?;厝ヒ院缶吐?有的就拿來寫。有時候一年一次,最多時一年四次,春天去看大興安嶺的杜鵑花,或者在六七月的時候去看森林,七八月的時候去看草原。
大家比較知道從前那個寫《七里香》的席慕蓉??墒沁@個從前的人,沒有停在20年之前。有一首歌叫《大雁之歌》,一只大雁在天上飛,老人跟它對唱,老人說你飛走了又飛回來了。大雁跟老人說,你不是一個年輕人嗎,怎么變老了?老人說,不是我自己要變老,是時光的逼迫,讓我不得不老去。我從《七里香》的那個年代不是故意要走到這里來的,我只是跟隨著一種心里的渴望,或者是這片土地的呼喚。
摘自《新京報》200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