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彤
從女兒懂事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教她了解、認(rèn)識這個世界,不光是真善美的,還有假惡丑的。因為,她總要長大,面對世間的一切??墒?,不論在我的“諄諄教誨”還是“苦口婆心”下,女兒的善良之心一直沒有改變。
周末帶女兒去市場買菜,走到街角,只見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跪在那里,面前是一張白紙,上面大致寫著:因錢包丟失,需要8元錢吃飯……
很顯然,一看就知道是騙子。我拉了一下女兒,示意她看看。她低頭看了—下紙上寫的字,然后跟我走出一段距離才說:“我昨天給了她5毛錢。”
“啊?昨天就在這里了?你不知道她是騙子嗎?”這更讓我堅信自己的判斷?!罢l錢包丟了。還跟幫助她的人說:你給我8塊錢吧,我去吃飯?”
“我知道她是騙子,下邊還寫著:需要87元的路費回家呢?!彼吹玫棺屑?xì)。
“那你還給她錢?”我不是舍不得那5毛錢,“你這是助長騙子不勞而獲!”
“我是看到她跪在那里就很可憐,大熱天,她跪在那兒也不容易啊!”她倒有理了。
看來,孩子的眼光和我們家長還是很有差別的。家長很多時候把握不好告訴孩子的“度”,有的家長告訴孩子的都是美好的東西,恨不能孩子永遠(yuǎn)生活在美麗的童話世界;而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多見識社會的黑暗面,讓小小的孩子變得和成人一樣理性。其實。兩種做法都是有失偏頗的。
想到這些,我摟住女兒的肩膀。說:“你做的很對,這說明你很善良,很有同情心!以后遇到這種情況,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p>
女兒自豪地?fù)P起了頭……
記得女兒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帶她上街。路過一個過街天橋,上面坐著一個不老不病的乞丐,路過的時候,她的眼睛就一直盯著那個乞丐看,走出去有十幾米了,她說:“媽媽。把我的餅干和薯片給那個人吃吧?”我說:“給他吃,那你就沒有了啊?”“我不吃了?!闭f著,她從我手里拿過裝零食的口袋跑回去。送給了乞丐。
其實她的善良不僅表現(xiàn)在對人上,對小動物,她尤其有愛心。因為經(jīng)常給小區(qū)里的流浪貓喂食,我們都已經(jīng)認(rèn)識她了;她舍不得吃的火腿腸。全都成了貓的點心。即使看到路邊農(nóng)民們賣瓜、賣菜的馬車,她也會停下來,跑到遠(yuǎn)處的荒草地拔些青草、或者是去附近找找有沒有別人丟掉的萊葉。喂給拉車的馬吃……
盡管社會上還有一些不如人意的現(xiàn)象發(fā)生,甚至有一些是丑惡的,但是懷著感恩和善良的態(tài)度去對待一切,世界就會煥發(fā)別樣的光彩,這是我從女兒身上明白的道理。
編后語: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長大以后會變成什么樣的人,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dǎo)。※
(責(zé)編吳雨香圖/史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