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價海明威說:“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強悍的第二自我之間的長時間的沖突,使他的作品一再出現雅格布森所說的‘對稱”。所謂“對稱”,無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說,海明威的作品體現出外弱而內強的特點。作品的語言層面上,單調平淡,有些意思要經過仔細推敲才能體會到,而且不說場面怎樣壯烈、悲慘、緊張或痛苦,他總是把情感壓抑到不容易察覺的地步。
作者在對場面的描述上,并沒讓讀者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因受環(huán)境的影響而澎湃起伏的心潮;而是用沖和的語言,敘述事情的過程。例如,當老頭兒看見鯊魚來到時,他明明知道“這是一條毫無畏懼而且為所欲為的鯊魚”。他心里應該有所畏懼,但是作者并沒有著意去刻畫人物的心理,或描述鯊魚來時兇猛之狀以產生驚心動魄的、壯烈的、震撼人心的場面。而只是用沖和的語言描寫道:“他把魚叉準備好,用繩子系住,眼也不眨地望著鯊魚向前游來。繩子短了,可去割斷用來綁魚的那一段?!?/p>
在老人與鯊魚的斗爭中,也看不出老人的喜怒哀樂。當鯊魚被魚叉扎中時,文本中沒有顯露出老人的異常激動,興奮之情。文本只是輕描淡寫這種“成功”:“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主要是一場夢多好,但愿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边@里,海明威沒有寫老人的豪言壯語,而是著意寫他此時最起碼的要求與愿望——“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
海明威的這種平實、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迥異于浪漫主義作品的鋪敘、夸張,現代主義的隱沉、深邃,象征主義的故弄玄虛……
魯迅說:“竣切的語言大都能做到,唯其沖淡平和的最難成章?!睕_淡平和的語言,在中國古代,當推陶淵明;近現代,當推冰心。如《再寄小讀者》,融明白曉暢的白話與優(yōu)美凝練的古詩名句為一體,如:“枕上聽得見歐鳴與潮響,用飯的時候,也仿佛在?咽著蔚藍的水光?!倍@種沖淡平和,曉暢如話的語言在《老人與?!分斜缺冉允?“‘可是人不是生來給人家打敗的,他說:不過這條魚給我弄死了,我倒過意不去。現在倒霉的時刻就要來到,我連魚叉也給丟啦……可我比它更聰明。也許不吧,他想。也許只是比它多了個武器吧。”
海明威就是這樣,完全拋棄了語言陌生化的文學效果。所謂“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提出的文學主張。他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常見的事物已經失去了敏銳的感覺,以至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產生了所謂“自動化”的遲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什克洛夫斯基就這樣說:“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與之相反,海明威的作品,文筆簡潔、清新、明確。他只用美國口語中最常用的詞,句子結構也非常簡單……
另外,在作品的精神層面上,卻有著強悍的特性。小說的主人公,一個老漁夫,連續(xù)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后來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條大魚,返航途中一路和鯊魚搏斗,結果這魚還是被鯊魚吃掉,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失敗了,但是這個老漁夫在同鯊魚的搏斗中表現了非凡的毅力,他身上勞動人民的“硬漢”性格經過這次搏斗,就像琢磨過的鉆石一樣,更加光芒四射。作品用象征的手法,說明現實世界的殘酷無情,但人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老人八十四天一無所獲,但毫不氣餒,仍然滿懷希望地出海了。好不容易捕到了大馬林魚,卻遇上了鯊魚,但老人并沒有屈服于兇猛的鯊魚,與之展開了生死搏斗,而毫無畏懼之色。
這種強悍的精神,也是海明威自己人格的寫照。一九五四年,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事業(yè)如日中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顛峰。他本應該有幸福滿足的生活。但是,病魔的苦痛糾纏著他,使他的肉體痛苦不已;另一方面,由于晚年創(chuàng)作源泉的枯竭,使得他的精神更加虛空與落寞。不堪忍受這雙重苦痛,海明威選擇了自殺。他的這種選擇方式——雖然在文學史上有無數的先例,但顯然是一種強悍性格的必然選擇。但同時,他畢竟沒有踐行自己的作品所象征的寓意:現實世界是殘酷無情的,但人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
高運榮,四川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