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國寶級人物,北京大學鎮(zhèn)校之寶,學富五車,識貫中西,但其人生經(jīng)歷卻萬分坎坷。
2006年感動中國頒獎儀式上,評委們的頒獎詞這樣說: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7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jīng)典名著,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xiàn)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jié)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季羨林自傳
季羨林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
季羨林,生于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人)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shù)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被胡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季先生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羨林是北京大學資歷最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學者,可其一生經(jīng)歷坎坷,被勞改、批斗,見證了許多荒謬之極的歷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羨林以自省之筆,紀錄了自己所經(jīng)歷的這一切……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nèi)外的學術(shù)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斗經(jīng)歷和情感世界。
牛棚雜憶
季羨林 著華藝出版社
我原來為自己定下了,一條守則:寫的時候不要帶刺兒,也不要帶氣兒,只是實事求是地完全客觀地加以敘述。但是,我是一個有感情的活人,寫著寫著,不禁怒從心上起,淚自眼中流,刺兒也來了,氣兒也來了。我沒有辦法,就這樣吧。否則,我只能說謊了。
——《牛棚雜憶》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diào)侃的筆調(diào)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得讓人不寒而栗。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jié)教訓和“經(jīng)驗”,讓更多經(jīng)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清塘荷韻
季羨林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季羨林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他學術(shù)研究之余的一種“余興”。他從高中開始創(chuàng)作散文,幾十年筆耕不輟,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萬字以上。季羨林散文屬“學者散文”一派,集史、識、才、情于一體,是當代“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讀他的散文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典雅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炙熱的人文情懷,充滿著趣味和韻味,都值得玩味。喻之為啜香茗,齒頰留香,或比之沐惠風浴春雨貼切不過。真正的“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也。誠如此,坊間流傳的季先生散文能容甚多,有編年式、專題式、精選式……它們各有千摟??滔路罱o讀者的這部《清塘荷韻》,濯去舊觀,以來新意。
閱世心語
季羨林 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季羨林先生關(guān)于人生、治學、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tài)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方面。是學術(shù)大家季羨林先生結(jié)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對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