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梅鷟《尚書譜》的“武斷”與創(chuàng)獲

2009-09-25 07:48姜廣輝

姜廣輝

[摘要]明代梅鷟《尚書譜》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閻若璩稱此書“殊武斷也。然當(dāng)創(chuàng)辟弋獲時,亦足驚作偽者之魄?!逼洹拔鋽唷敝幈憩F(xiàn)在:斷定孔壁《古文尚書》十六篇為孔安國偽造;斷定東晉《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為皇甫謐偽造;否定《百篇之目》,斷定《尚書》全經(jīng)七十七篇;臆造“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創(chuàng)獲”主要表現(xiàn)在:考辨《尚書序》(大序)之偽;考證鄭沖來見《古文尚書》;考辨晉人《武成》篇之偽,等等。

[關(guān)鍵詞]梅鷟;《尚書譜》;《古文尚書》考辨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09)03—0030—08

一梅鷟《尚書譜》的結(jié)構(gòu)

梅鷟《尚書譜》五卷,每卷分“之一”、“之二”兩編,《尚書譜》各卷編下皆題“旌川梅鷟學(xué)”,顯然是有意仿效《春秋公羊解詁》(漢何休學(xué))的題名方式?!渡袝V》卷一肯定伏生二十九篇的可信性,并認為其中一篇是《小序》;卷二“所以排先漢偽《泰誓》暨十六篇”;卷三“所以排東晉古文二十五篇”;卷四“所以排南齊姚方興偶見、開皇購求方得之二十八字”,兼“排唐孔穎達與宋蔡沉”;卷五表彰元吳澄《尚書纂言》,并自述本書所擬立二十九譜之宗旨。我們今天所見《尚書譜》的兩個抄本皆無目錄,現(xiàn)以藤梧堂抄本《尚書譜》為例,通檢全書各篇篇題,我們排出其實際目次如下:

尚書譜序

尚書譜卷之一(一之一)

尚書全經(jīng)目錄譜第一

尚書序譜第二

尚書譜卷之一(一之二)

伏生藏書于壁譜第三

伏生出書于漢定譜第四

史載尚書序譜第五

尚書譜卷之二(二之一)

孔安國專治古文譜

孔安國私增序文

安國古文泰誓

婁敬

董仲舒對策

武王本紀(jì)

劉向說苑

李颙集注尚書

尚書譜卷之二(二之二)

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譜

劉歆

班孟堅

范蔚宗

尚書譜卷之三(三之一)

東晉偽為安國古文并序傳譜

鄭沖受誣

皇甫謐不與受古文

帝王世紀(jì)

尚書譜卷之三(三之二)

二十五篇古文考譜史漢考

趙歧注孟子考

鄭康成禮記注考

韋昭注國語引尚書考

鄭沖何晏同上論語集解考

杜元凱注左傳引尚書考

古文株根削掘譜

治僭

尚書譜卷之四(四之一)

舜典篇首二十八字譜

尚書譜卷之四(四之二)

孔穎迭專門孔傳譜

蔡沉異于曾子譜

尚書譜卷之五(五之一)

尚書纂言譜

尚書譜卷之五(五之二)

自序

自敘譜

以上所列,我們姑且稱之為“書中目次”。但《尚書譜》卷五(五之二)《自敘譜》中也有一個目次,我們姑且稱之為“自序目次”。正如朱休承為《尚書譜》所作的《跋語》所說:“其《自序》中之次第門目,與其書中之次第門目亦不盡合?!睆摹蹲詳⒆V》看,《尚書譜》共有二十九譜,《自敘譜》是其中之一譜。梅鷟認為伏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其中一篇是《序》。其《尚書譜》譜數(shù)即取意于此。其“自序目次”如下:

《尚書全經(jīng)目錄譜》第一i《尚書序譜》第二;《伏生壁經(jīng)譜》第三;《伏生得經(jīng)二十九篇譜》第四;《太史備載序篇譜》第五;《孔安國專治古文譜》第六;《古文泰誓譜》第七;《古文十六篇(譜)》第八;《安國私增序譜》第九;《霸向增紊譜》第十;《古文相傳譜》第十一;《季長掊擊譜》第十二;《東晉古文二十五篇譜》第十三;《鄭沖受誣譜》第十四:《謐不與授受古文譜》第十五;《帝王世紀(jì)譜》第十六;《史漢考譜》第十七;《臺卿注孟子考譜》第十八;《康成注禮記考譜》第十九;《弘嗣注國語考譜》第二十;《沖晏解論語考譜》第二十一;《元凱注左傳考譜》第二十二;《古文根株譜》第二十三;《根株削掘譜》第二十四;《后人偽得篇首字譜》第二十五;《穎達專門孔傳譜》第二十六;《蔡沉異于曾子譜》第二十七;《尚書纂言譜》第二十八;《自述(原文如此)譜》第二十九。

我們不知道其“自序目次”是梅鷟事先擬定,后來在寫作中未能實現(xiàn)呢,還是其先完成初稿,準(zhǔn)備進一步完善的一個修改計劃。筆者的看法比較傾向于后者,但這個修改計劃也許后來并朱付諸實施。將“書中目次”與“自序目次”兩相必較,前者稍嫌凌亂,而后者相當(dāng)嚴(yán)整。從總體上說,兩個目次篇題相同或稍異、而內(nèi)容實質(zhì)一致的占絕大多數(shù)。也有篇題相差甚遠,而內(nèi)容實質(zhì)相通的,如“自序目次”中有“《古文相傳譜》第十一”,“書中目次”中雖然無此篇目,但其書卷二(二之二)《范蔚宗》一篇中便有《古文相傳譜》的內(nèi)容。

“自序目次”的設(shè)計,也有與“書中目次”的實際不相符者,如《孔安國專治古文譜》第六與《古文十六篇(譜)》第八分為兩譜,而在“書中目次”中關(guān)于“古文十六篇”的內(nèi)容是合在《孔安國專治古文譜》中的,并未專列一譜。《季長掊擊譜》第十二在今傳本《尚書譜》全書中并無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古文泰誓譜》第七在“書中目次”中則由《安國古文泰誓》、《婁敬》、《董仲舒對策》、《武王本紀(jì)》、《劉向說苑》、《李颙集注尚書》幾個短篇考證共同構(gòu)成?!栋韵蛟鑫勺V》第十在“書中目次”中則題為《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譜》,并附《劉歆》和《班孟堅》兩篇?!稏|晉古文二十五篇譜》第十三應(yīng)與“書中目次”中的《東晉偽為安國古文并序傳譜》相對應(yīng),“書中目次”后面又列出《二十五篇古文考譜史漢考》的篇題,實際此篇中并無《二十五篇古文考譜》的內(nèi)容,故此篇題不應(yīng)出現(xiàn)“二十五篇古文考譜”八字?!豆盼母曜V》第二十三與《根株削掘譜》第二十四,在“書中目次”中似乎是合在一起而統(tǒng)稱《古文株根削掘譜》的(此篇篇幅相當(dāng)之長)。此外,在“書中目次”中卷三(三之二)末附有《治僭》一篇;卷五(五之二)附有《自序》一篇,則是“自序目次”未能涵蓋的。

從今傳本《尚書譜》看。書中有許多地方更像是舞文弄墨的游戲之作,頗不合學(xué)術(shù)研究的著述體制。如果說,其“自序目次”是一個對書稿進一步完善的計劃的話,那按照這個計劃進行修改,也許要不了太多的時間,但作者并沒有這樣做。大概作者是位博聞強記,思想敏銳,且才氣橫溢的學(xué)者,一時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洋洋灑灑,一揮而就。寫完后雖覺有些地方不甚滿意,其后卻再也沒有修改完善它的興趣了。

二梅鷟《尚書譜》的“武斷”特點及其表現(xiàn)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八謂:“余讀《焦氏筆秉》稱‘家有梅鬻《尚書譜》五卷,專攻古文書之偽,將版行之不果?!笃洹蹲V》凡十載,得于友人黃虞稷家,急繕寫以來,讀之,殊武斷也。然當(dāng)創(chuàng)辟弋獲時,亦足驚作偽者之魄?!?/p>

《四庫全書總目》卷十三亦謂:“《尚書譜》五卷,明梅鷟撰。……鷟因宋吳械、朱子及元吳澄之說,作《尚書考異》及此書?!犊籍悺芬龘?jù)頗精核,此則徒以空言詆斥,無所依據(jù)。如謂‘孔壁之十六篇,出于孔安國所為,實以臆斷之,別無確

證。又謂‘東晉之二十五篇,出于皇甫謐所為,則但據(jù)孔穎達引《晉書·謐傳》‘從其姑子外弟梁柳得古文一語。其說亦在影響之間,且詞氣叫囂,動輒丑詈,亦非著書之體。故錄其《考異》而是書僅存目焉。”

閻若璩稱梅鷟《尚書譜》“殊武斷也”,《四庫全書總目》亦稱此書“實以臆斷之”,并指出《尚書譜》“臆斷”的兩大具體例證;一是認為“孔壁之十六篇,出于孔安國所為”;二是認為“東晉之二十五篇,出于皇甫謐所為”。我們同意閻若璩和四庫館臣的看法,梅鷟《尚書譜》的確具有主觀武斷的特點,并且其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這里先就《四庫全書總目》提出的兩大例證談?wù)勎覀兊恼J識:

(一)斷定孔壁《古文尚書》十六篇為孔安國偽造

《漢書·楚元王傳》載劉歆《移讓太常博士書》:“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云云。

梅鷟斷言孔宅無藏書、發(fā)書之事,在他看來,孔宅藏書之事,“乃好事者之假托,而非實事”??渍粲胁貢?dāng)時加展省,“今人情貯物于櫝,猶不忘時加展省,況以土親圣經(jīng)。棄置如遺,茫然不知,猶謂其藏書為實而匪偽耶?”孔宅若有藏書,亦必視為寶典,代代付托,秘加護惜。況愛經(jīng)之主不世出,當(dāng)漢文帝詔求《尚書》時,必當(dāng)踴躍獻上:“好經(jīng)之主,求治經(jīng)之切,聞伏生能治,即使召之,憫老不能行,詔使晁錯往受之,其所以尊榮之者至矣。假令先圣之裔有能藏經(jīng)于壁,取經(jīng)以進,吾不知帝宜如何而尊崇之,宜如何而顯榮之。而孔氏之門卒無一人肯出所藏以應(yīng)文帝之求者,其故何哉?”如果孔宅有藏書而后人全然不知,若非魯共王壞宅偶然之事,“所云藏書,寧不與孔壁之泥同歸腐爛?”梅鷟也不相信有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之事,理由是:“孔父見殺,裔寓于魯,所居必不能逼近公室。壞至孔宅,則闔城內(nèi)外覆壓數(shù)十里,而共(王)侈埒天子矣。漢法甚嚴(yán),寧不削土褫侯也哉?且壞圣人宅,又寧得晏然已乎?學(xué)者知共王之假托,則知藏書之無有;知藏書之無有,則知古文之偽造?!逼鋵崳@些都是梅鷟的揣測之辭。孔氏先人藏書,慮及后世家族罹禍,由隱密而漸失其傳,此種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魯共王為漢武帝之弟,身份顯赫,若無壞孔子舊宅之事,其后人又怎容劉歆、班固等信口杜撰、宣于國史?

梅鷟還認為,所謂孔壁《古文尚書》,實為孔安國所偽造?!爸列⑽涫溃悠甙耸觊g,圣孫名安國者專治古文,造為偽《書》,自謂‘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泰誓》、十六篇顯行于世?!泵氟|甚至想象出孔安國偽造《古文尚書》的詳細過程,他說:“吾意安國為人,必也機警了悟,便習(xí)科斗文字,積累有日,取二十九篇之經(jīng)既以古文書之,又日夜造作《尚書》十余篇雜之經(jīng)內(nèi),又裂出數(shù)篇以為伏生老髦之誤合。始出欺人,曰:家有《古文尚書》,吾以今文讀之。是始以古文駕今文而取勝,終以今文定古文而征實,其計可謂密矣。梅鷟此一判斷沒有任何根據(jù),且其對孔安國偽造《古文尚書》過程的描述宛若身臨其境。昔蔡沉著《書集傳》為《舜典》作注:“今按:古文孔傳《尚書》有‘曰若稽古以下二十八字?!泵氟|嘲諷他“有若目擊方興得于安國,親手交與;耳聞安國傳于方興,席前面命。先漢、東晉之歲月,在沉之頃刻;金陵、曲阜之封疆,在沉之跬步?!边@種嘲諷豈不也適合梅鷟自己嗎?

(二)斷定東晉《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為皇甫謐偽造

孔穎達《尚書正義》“《虞書》”題下引《晉書》云:“晉太保公鄭沖以古文授扶風(fēng)蘇愉,愉字休預(yù),預(yù)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皇甫)謐之外弟也,季授城陽臧曹,字彥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賾(頤),字仲真,又為豫章內(nèi)史,遂于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卑矗捍藯l引文不見于今二十四史中的《晉書》,唐劉知幾《史通》稱唐修《晉書》以前,有前后晉史十八家。今眾書皆亡??追f達所引《晉書》語究竟出自哪一家,今已無從考見。梅鷟指出,在此則材料中出現(xiàn)的幾個人物,鄭沖-蘇愉-梁柳-臧曹-梅賾(頤)構(gòu)成一個授受系,其中雖然提到皇甫謐,皇甫謐卻不在這個授受譜系中,這反而構(gòu)成他造偽的重大嫌疑。梅鷟說:

今詳古文之授受,而謐獨不與焉,是其間必有大委曲者矣。任授受,則人疑己作,而書以人輕矣。不任授受,別人不知為己作,而上冒安國之古文,斯書之行遠矣。此其曲折之深意也?!吨k傳》云:姑子外弟梁柳邊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jì)》,則《世紀(jì)》乃古文之羽翼也。沖、愉、柳,無能為羽翼者,詳著其授受。謐深知古文者,獨不任授受。因其不任授受,是以知其乃作古文者也。

梅鬻還對這個譜系提出一個重要的懷疑理由,他認為,鄭沖位居三公,如果他真的得到了一部《古文尚書》,會直接獻上朝廷,不會私下授受數(shù)代后才由梅頤獻上施行。他說:“沖,權(quán)力十倍于頤,果有古文,當(dāng)自陳朝,何待柳授之曹、頤,于以獻上而施行乎?”更何況梅鷟認為,他已經(jīng)考證出鄭沖未見《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的有力證據(jù)(詳后)。但即使如此,僅憑這條材料,便斷定皇甫謐就是《古文尚書》二十五篇的造偽者,證據(jù)還嫌太單薄。

以上我們就《四庫全書總目》提到的梅鬻主觀“臆斷”的兩大例證做了具體論述。下面我們對梅鷟《尚書譜》的“武斷”特點再提出幾個重要例證:

(三)否定《百篇之目》,斷定《尚書》全經(jīng)七十七篇

在先秦文獻中,并無述及《尚書》具體篇數(shù)的資料,亦無引述《書序》內(nèi)容的資料。到了漢代,有了“《尚書》百篇”的說法及其具體篇名,也有了簡要介紹其內(nèi)容的《書序》(小序),這些資料究竟作于何時何人,史無明文。

司馬遷《史記》說孔子“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又說“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并未確定說《尚書》本有多少篇。但司馬遷當(dāng)時顯然見到了一種《書序》,并相信《書序》所述內(nèi)容的真實性,因此其《史記》中的《五帝本紀(jì)》、《夏本紀(jì)》、《殷本紀(jì)》、《周本紀(jì)》、《秦本紀(jì)》,乃至《燕世家》、《魯世家》、《晉世家》等多引《書序》(小序),其中包括許多逸篇之名并序文內(nèi)容。雖然我們不能肯定說司馬遷所引用的就是《百篇之序》,但他似乎見到了一種總合為一篇的《書序》(小序)。問題在于,這篇《書序》(小序)來自哪里?

伏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其中一篇素有爭議,或認為是《書序》(小序),或認為是《泰誓》,或認為是《康王之誥》。若伏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中確有《書序》(小序),那司馬遷所引用的《書序》(小序)當(dāng)然就來自伏生了。若伏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不包括《書序》(小序),那司馬遷所引用的《書序》(小序)又來自哪里呢?相信今傳《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為漢孔安國所作的學(xué)者認為,司馬遷所引用的《書序(小序)》來自今傳《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因為各篇皆有小序冠于篇首,逸篇之序則插于篇與篇之間。

今傳孔安國《尚書序》(大序)稱孔子刪定《尚書》凡百

篇。與之相呼應(yīng)的是《孔叢子》卷下所載孔臧《與侍中從弟安國書》。其中說:“曩雖為今學(xué),亦多所不信。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謂為至然也,何圖古文乃有百篇邪?”若這些資料無誤,則《百篇之序》已見于漢武帝之時。而宋儒朱熹則說:“嘗疑今孔傳并序皆不類西京文字氣象,未必真安國所作,只與《孔叢子》同是一手偽書,蓋其言多相表里。”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二謂:“《漢·藝文志》及隋、唐俱無《孔叢子》,至宋《中興書目》始著錄,故前輩往往疑之?!睆闹熳拥热说牧隹?,今傳孔安國《尚書序》(大序)以及孔臧《與侍中從弟安國書》,乃是“相為表里”的偽作。的確,孔臧的話表現(xiàn)出他的水平相當(dāng)?shù)土?,他自稱于“今學(xué)”多所不信,卻把“《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這種荒唐比附,視為“至然”!這樣的話根本不像出自一位“世以經(jīng)學(xué)為家”的大儒之口。

然而西漢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法言》卷四已經(jīng)提到:“昔之說《書》者序以百?!睋P雄《法言》的真實性已無可置疑,這說明至少在西漢末年已確有《百篇之序》。到了東漢?!啊渡袝繁景倨睅缀醭闪藢W(xué)者的共識,如王充說:“尚書本百篇,孔子以授也?!卑喙獭稘h書》更提出《百篇之序》即是孔子所作:“《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自篹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庇纱丝磥?,所謂《百篇之序》,其來久矣。依筆者的看法,司馬遷所引用的《書序》既不是來自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書》,更不是來自今孔傳《古文尚書》五十八篇中的《書序》(小序),而是來自西漢真孔安國,應(yīng)該是司馬遷“向孔安國問故”所得到的。我們這樣說有什么根據(jù)呢?唐初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三透露了一條重要的信息:“今馬、鄭之徒,百篇之序,總為一卷,孔以各冠其篇首,而亡篇之序,即隨其次篇居見存者之間?!笨追f達甚至比較了鄭玄注本與晉人所偽托的孔安國傳本關(guān)于《百篇之目》的不同排序:

其百篇次第于序,孔、鄭不同,孔以《湯誓》在《夏社》前,于百篇為第二十六,鄭以為在《臣扈》后,第二十九;孔以《咸有一德》次《太甲》后,第四十,鄭以為在《湯誥》后,第三十二;孔以《蔡仲之命》次《君爽》后,第八十三;鄭以為在《費誓》前,第九十六;孔以《周官》在《立政》后,第八十八,鄭以為在《立政》前第八十六;孔以《費誓》在《文侯之命》后第九十九,鄭以為在《呂刑》前第九十七。

這說明:馬融、鄭玄為西漢真《古文尚書》作注,其注本中都有“總為一卷”的《百篇之序》,因為《百篇之序》本身不算是經(jīng),因而它沒有被后儒計算在增多的十六篇之內(nèi)。馬融、鄭玄的《百篇之序》中的序文與東晉人的《書序》(小序)序文是否完全一致,我們不得而知。我們推測,東晉造偽者或?qū)ⅠR、鄭《百篇之序》序文直接竊取過來,或略作改變,將其分散于各篇,冠其篇首,傳之于世,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孔傳本《書序》(小序),而馬融、鄭玄注本中的《百篇之序》后來連同所注《古文尚書》一起遺佚了。而《史記》所引《書序》(小序)當(dāng)略存孔壁《百篇之序》的梗概。

那么,梅鷟關(guān)于《百篇之序》是怎么看的呢?

梅鷟在其《尚書考異》一書中是承認有《百篇之序》的,并認為《百篇之序》就是伏生二十九篇之一篇,如他說:“《百篇之序》,《史記》班班可考。”又說:“試以《史記》考之,則《百篇之序》散見于夏、殷、周本紀(jì)中,雖不盡完備,然顛末可考,正可以見伏生二十九篇之經(jīng)乃并《序》言之,而非以偽《泰誓》矣?!比欢凇渡袝V》中,梅鷟根本否認有所謂“《百篇之序》”,認為《書序》(小序)只有七十七篇,為此,《尚書譜》的開篇便是“《尚書》全經(jīng)目錄”。

梅鷟認為《書序》(小序)只有七十七篇,這七十七篇是怎么來的呢?

《百篇之序》原有《虞書》十六篇,梅鷟認為,《舜典》是從《堯典》中強分出的,《益稷》是從《皋陶謨》中強分出的,《九共》被強分為九篇,這些皆屬不當(dāng)分而分。而《大禹謨》是后人偽造的。十六篇中去掉十一篇,那《虞書》就只有五篇?!栋倨颉吩小断臅匪钠?,梅鷟無異議?!栋倨颉吩小渡虝匪氖?,梅鷟認為,《太甲》、《盤庚》、《說命》皆被強分為三篇,《咸義》被強分為四篇,皆應(yīng)還其舊觀,四十篇去九篇,那《商書》就只有三十一篇?!栋倨颉吩小吨軙匪氖?,梅鷟認為,《康王之誥》是從《顧命》中強分出的,《泰誓》被強分為三篇,這些也屬不當(dāng)分而分,四十篇去三篇,那《周書》就只有三十七篇。梅鷟最后得出結(jié)論說:“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三十一篇,周書三十七篇,定為七十七篇,考諸序而知之也。后之作偽者迭起,務(wù)欲合乎百篇之目,分散贅裂,非圣之本真矣。”梅鷟認為,無論西漢的真孔安國,還是東晉偽托的孔安國,都是造偽者。所謂“百篇之目”的“百篇”之?dāng)?shù)是他們虛構(gòu)的,實際《書序》(小序)篇目只有七十七篇。他相信書序(小序)的內(nèi)容是大致可信的,并認為書序(小序)乃是伏生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之一篇,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相信它的真實可靠性。

(四)臆造“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篇目

梅鷟《尚書譜》卷之二(二之二)有《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譜》一篇,開篇即開列“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篇目如下:

堯典舜典汩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湯誓湯誥咸有一德典寶伊訓(xùn)肆命原命盤庚三篇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泰誓三篇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爽多方立政顧命康王之誥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然后梅鷟說:“劉向《別錄》五十八篇如此?!?/p>

讀者初讀此文,會以為劉向真有“《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篇目如此。但只要我們詳加查考,便會發(fā)現(xiàn)劉向《別錄》只寫“古文尚書五十八篇”,并未開列這五十八篇的具體篇目。上述所謂“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篇目純粹是梅鷟臆造出來的,或者說得好聽一點,是梅鷟“推論”出來的。

實際這五十八篇也就是“孔安國家”所獻的《古文尚書》篇目:其中一部分篇目與伏生二十九篇(按照孔穎達的說法,其中并入了后來民間所獻的《泰誓》)相合,只是由此二十九篇又分出五篇,共為三十四篇,分出的篇目是《盤庚》分為三篇,多兩篇;《顧命》分出《康王之誥》,多一篇;《泰誓》分為三篇,多兩篇。剩下的便是孔壁《古文尚書》增多的十六篇,由于這十六篇中,《九共》分為九篇,十六篇就變成二十四篇了。這個五十八篇篇目是從哪里來的呢?經(jīng)查考是從孔穎達《尚書正義》來的??追f達《尚書正義》說:

鄭玄則于伏生二十九篇之內(nèi)。分出《盤庚》二篇、《康王之誥》,又《泰誓》三篇,為三十四篇。更增益?zhèn)巍稌范钠?,為五十八。所增益二十四篇者,則鄭注《書序》:《舜典》一;《汩作》二;《九共》九篇十一;《大禹謨》十二;《益稷》十

三;《五子之歌》十四;《胤征》十五;《湯誥》十六;《成有一德》十七;《典寶》十八;《伊訓(xùn)》十九;《肆命》二十;《原命》二十一;《武成》二十二;《旅獒》二十三;《同命》二十四。以此二十四為十六卷,以《九共》九篇共卷,除八篇,故為十六。故《藝文志》劉向《別錄》云“五十八篇”。《藝文志》又云:“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古文又多十六篇?!逼淳硪?,即是偽《書》二十四篇也。劉向作《別錄》、班固作《藝文志》并云此言,不見孔傳。

這五十八篇本是鄭玄《書序》的篇目,因為孔穎達說“劉向作《別錄》,……并云此言”,所以梅鷟便把東漢鄭玄《書序》的五十八篇篇目上溯于西漢劉向的《別錄》,并認為劉向是受了張霸的影響。梅鷟說:“鄭氏后漢末人,去向時遠,不過注向之《別錄》云耳。書豈鄭氏所分哉!乃向同時人張霸所分耳?!驈埌猿哑渌揭庑≈牵》?jīng)裂為三十四篇,叉取安國古文增為二十四篇如此。劉向一世通儒,宜折衷于道,核實其正,曰何者為真,何者為偽,何者為私意小智所增益,以示后人可也。今皆不然。特依張霸所為而別錄之,何其蔽于邪說而無特起之操也哉!”雖然從邏輯上說,鄭玄《書序》的五十八篇篇目與劉向《別錄》“古文尚書五十八篇”的具體內(nèi)涵可能有一致性,但我們不能把它當(dāng)作劉向《別錄》的真實資料來引用,這是治學(xué)的一個基本的常識。更何況,劉向這樣的“一世通儒”,長期領(lǐng)?;始颐貢芸赡芫褪怯伤衣稄埌浴渡袝賰善分畟蔚?,又怎么會“特依張霸所為而別錄之”,“蔽于邪說而無特起之操”呢!

孔穎達于《尚書注疏·原目》“《堯典》第一”條下說:“前漢諸儒知孔本有五十八篇,不見孔《傳》,遂有張霸之徒于鄭《注》之外偽造《尚書》凡二十四篇?!笨追f達提出,劉向、班固、鄭玄諸儒所稱《古文尚書》“十六篇”(或二十四篇),乃“張霸之徒”偽造之書。梅鷟一方面批判孔穎達,一方面又深受孔穎達影響而不自知。

(五)斷定西漢《泰誓》與孔安國有關(guān)

伏生所獻今文《尚書》中沒有《泰誓》,孔安國《古文尚書》十六篇中也沒有《泰誓》,但在西漢中期卻流傳有《泰誓》,這篇《泰誓》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由誰得到的?

西漢末的劉向(公元前77~前6年)《別錄》謂:“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末,民有得《太誓》書于壁內(nèi)者,獻之。與博士,使讀說以教人?!睎|漢初的王充(公元27~97年)《論衡·正說》謂:“孝宣皇帝(公元前73~前49年)之時,河內(nèi)女子發(fā)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之?!睎|漢末馬融云:“《泰誓》后得?!编嵭稌摗芬嘣疲骸懊耖g得《泰誓》。”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謂:“漢宣帝本始(公元前73~前70年)中,河內(nèi)女子得《泰誓》一篇獻之?!边@些資料大體指向這樣一個歷史事實,大約在漢武帝末或漢宣帝初(時間相差一二十年),在民間由河內(nèi)女子發(fā)老屋得到一篇古文《泰誓》獻上。

但是,孔穎達作《尚書正義》注意到一些與上述說法相沖突的資料,他說:“馬融惟言‘后得,不知何時得之?!稘h書》婁敬:‘武王伐紂不期而會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偽《泰誓》有此文,不知其本出何書也?武帝時董仲舒對策云:‘《書》曰:白魚人于王舟,有火復(fù)于王屋,流為烏。周公曰:復(fù)哉!復(fù)哉!今引其文,是武帝之時已得之矣。李順集注《尚書》,于偽《泰誓》篇每引‘孔安國曰,計安國必不為彼偽書作傳,不知頤何由為此言?”

這里說到三條資料。第一條資料是婁敬之語,婁敬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漢書》載當(dāng)年婁敬游說漢高祖時說到:“武王伐紂,不期而會盟津之上者八百諸侯?!边@句話是見于西漢《泰誓》中的。然而漢高祖時之時,不僅《泰誓》未出,即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書》也未上。第二條材料是董仲舒之語,董仲舒對漢武帝策問時說:“《書》曰:白魚入于王舟。有火復(fù)于王屋,流為烏。周公曰:復(fù)哉!復(fù)哉!”這句話也見于西漢《泰誓》之中,而董仲舒對策之年,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記載在元光元年(公元前一三四年)(是時司馬遷十二歲)。

第三是李頤之語,李颙,字長林,江夏人,東晉時為本郡太守,著有《尚書集注》十卷。其書中于《泰誓》篇每引“孔安國曰”,這意味孔安國曾為《泰誓》篇作傳。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曾說孔安國“早卒”,而司馬遷大約卒于漢武帝前,估計孔安國卒于漢武帝中期。這也說明《泰誓》篇至少在漢武帝中期即已出現(xiàn)了。孔穎達引述了這三條材料,表示了他的困惑。但他認定:“《泰誓》非伏生所傳,而言二十九篇者,以司馬遷在武帝之世見《泰誓》出而得行,人于伏生所傳內(nèi),故為史總之,并云伏生所出。不復(fù)曲別分析?!?/p>

關(guān)于上述資料,由于婁敬時代較早,或許他見過秦焚書前的《尚書》,董仲舒引《泰誓》之語?;蛟S是漢武帝初年民間已得《泰誓》篇。至于李颙集注《尚書》,于《泰誓》篇每引“孔安國曰”,則是孔安國曾為《泰誓》篇作傳的一個較有力的證據(jù)。也正是根據(jù)這一資料,梅鷟斷言“安國曾傳《泰誓》、十六篇于西漢時”,“但《泰誓》、十六篇實出于安國,安國故為作傳”。梅鷟說孔安國曾為《泰誓》篇作傳,尚有李頤的材料作為根據(jù)。但他在許多地方則把《泰誓》也當(dāng)作孔安國偽造的古文,這就完全屬于武斷了。如他說:“當(dāng)時《泰誓》雖偽,而實為孔安國之古文無疑。”“西漢《泰誓》言雖遠理,而實安國之古文?!?/p>

(六)否認《康王之誥》為獨立之一篇

在傳統(tǒng)的尚書學(xué)中,有一派觀點認為,司馬遷所稱之伏生《尚書》二十九篇,本無《康王之誥》篇,《康王之誥》篇是后人從《顧命》篇中分出來的。在筆者看來,《顧命》與《康王之誥》可以看作當(dāng)年史官的實錄,本是一體相連的。從兩文的前后呼應(yīng)關(guān)系而言,當(dāng)然可以看作是一篇。但兩篇又各有不同的主體。前者以周成王為主體,后者以周康王為主體。然而作為史官實錄是一回事,作為經(jīng)師傳授又是一回事。史官可以當(dāng)作一事之兩面來記述,經(jīng)師不妨分作兩篇來傳授。這里關(guān)鍵是司馬遷所稱之伏生《尚書》二十九篇中?!犊低踔a》是否獨立于《顧命》之外的一篇。我們來看《史記·周本紀(jì)》是怎么寫的: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于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乏所以為王業(yè)之不易,務(wù)在節(jié)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

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yè)以中之,作《康誥》。

這里所說的《康誥》實即指《康王之誥》,它不同于成王命康叔的那篇《康誥》。由此可見,在司馬遷那里《康王之誥》是獨立于《顧命》之外的,因而司馬遷所稱之伏生《尚書》二十九篇是包括《康王之誥》的。

我們來看梅鷟是如何看待《顧命》篇與《康王之誥》篇的,他說:

《顧命》初裂“王若曰”以下為《康王之誥》,后復(fù)以報誥之辭不宜分裂,復(fù)改自“王出在應(yīng)門之外”以下,殊不知恤宅

宗之內(nèi),王為父,為天子,皆斬衰裳、苴經(jīng)杖絞帶、冠繩纓、菅屨?!岸∶?,命作冊度”以后致生成王以發(fā)顧命,致死服不可接致生父,是以設(shè)生時之震之坐之寶之器之輅之宿衛(wèi)。子亦變斬衰之冠而服祭服之麻冕,變斬衰之服而服祭服之黻裳。及其遂事也,諸侯以吉服見王,王亦以吉服報告,皆所以終成王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無以釗冒貢于非幾之命也,而非安意以為慶矣。雖受乘黃玉帛之幣,亦曰成王致生之命云爾。釋冕,釋麻冕也。反冠,繩纓也。反喪服者,反其恤宅宗時所服斬衰裳、苴绖?wù)冉g帶、菅屨,而釋去黻裳也。冕言釋,不言反;繩纓、喪服言反,不言釋;黻裳互文也。明是一篇文字,《康王之誥》裂出尤非也。

梅鷟指出,《顧命》與《康王之誥》兩篇是前后呼應(yīng)、一體相連的,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史官可以當(dāng)作一體之文來記述,經(jīng)師不妨分作兩篇經(jīng)文來傳授。梅鷟把分裂《顧命》與《康王之誥》歸罪于西漢的孔安國,他說:

安國裂出《康王之誥》,故私增序文,正經(jīng)本無《康王之誥》,安得更有序文哉?子長削《舜典》序,而存《康王之誥》序,是則必有微意?!端吹洹?、《益稷》,安國已入十六篇,而《康王之誥》未八十六篇,豈安國晚年方裂出《康王之誥》歟?

但梅鷟也有一個困惑,孔安國增多之《古文尚書》十六篇中有《舜典》和《益稷》,在他看來,《舜典》當(dāng)由《堯典》分裂出,《益稷》當(dāng)由《皋陶謨》中分裂出,那由《顧命》分裂出的《康王之誥》又為什么不列入其增多之篇目中呢?這很難解釋。梅鷟推測說,大概“安國晚年方裂出《康王之誥》”,那豈不是說孔安國增多之《古文尚書》有十七篇,而非十六篇嗎?其實,《康王之誥》并非由孔安國分裂出,而是與《顧命》并存于司馬遷所稱之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書》之中的。只是梅鷟不承認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書》中有《康王之誥》,而認為有《書序》(小序)。而在我們看來,《書序》(小序)乃來自孔壁真《古文尚書》,亦即后來馬融、鄭玄注本“總為一篇”者。

三梅鷟《尚書譜》的創(chuàng)獲

梅鷟《尚書譜》除了“武斷”特點外,也還有它的另一面,如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八所說:“然當(dāng)創(chuàng)辟弋獲時,亦足驚作偽者之魄?!?/p>

(一)考辨《尚書序》(大序)之偽

今傳《尚書》篇首有所謂孔安國的《尚書序》,學(xué)者通常稱之為“大序”。今日學(xué)者一般認為所謂孔安國的《尚書序》是東晉人的偽作,同時也認為今傳《尚書》五十八篇的傳注。以及五十八篇經(jīng)文中的二十五篇也都是東晉人的偽作。這可以說是清代閻若璩以來學(xué)術(shù)界的“定讞”。然而在明中期梅鷟之時,這一切都還在探討論證之中。首先,所謂《尚書序》(大序)有無可能真的出自西漢孔安國之手呢?梅鷟否認了這種可能性,他提出兩個判別的標(biāo)準(zhǔn):一是看此《大序》是為西漢《古文尚書》作,還是為東晉《古文尚書》作。西漢《古文尚書》的標(biāo)志是“增多十六篇”,東晉《古文尚書》的標(biāo)志是“增多二十五篇”??疾斓慕Y(jié)果是:所謂《尚書序》(大序)是為東晉《古文尚書》而作。因而梅鷟在《古文株根削掘譜》最后一段中說:“《大序》若言《泰誓》、十六篇,則與《史記》、董仲舒、漢有司、向、歆、固、燁、融、玄所言合,吾信其出于安國矣。今觀《大序》之言,比伏生書增多二十五篇,則非為先漢古文十六篇作,乃為東晉古文作。”另一個標(biāo)準(zhǔn)是:是否為劉向、劉歆校理秘書時所親見。因而梅鷟接著又說:“《大序》又言:‘古文五十八篇,悉上送官。而向、歆父子校理秘書,唯見先漢古文,無有東晉古文,歷歷可考者如前,則古文、《大敘(序)》、《傳》,冒稱安國,不辨而自明矣?!泵氟|的這一看法是合乎邏輯的。也是正確的。

(二)考證鄭沖未見《古文尚書》

前文言鄭沖是東晉《古文尚書》授受譜系中的第一人。梅鷟認為鄭沖并未見過《古文尚書》,他第一個考證發(fā)現(xiàn)鄭沖曾參與何晏《論語集解》的撰作,并與何晏同進《論語集解》于朝。在《論語集解》中解釋“子鷟:《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章,引包成之語說:“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也?!泵氟|指出:“沖、晏若見古文《君陳》篇,則必曰:‘《君陳》篇無此二字,包說非是。今不然,是沖未見《君陳》也?!?/p>

還有,《論語·堯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泵氟|指出,何晏、鄭沖《論語集解》認為這段話出自《湯誓》,《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履,殷湯名也。此伐桀告天文也。殷家尚白,未變夏禮,敢用玄牡也。……《墨子》引《湯誓》,其辭若此也?!泵氟|說:“《集解》所引‘孔曰者,即安國所作《論語傳》也。乃安國之手筆也。舉安國之手筆為證,則晉人將何辭以對?”梅鷟又找出佐證,指出《國語·周語上》、《墨子》都認為這段話出自《湯誓》:“內(nèi)史過曰:‘其在《湯誓》: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赌印芬嘣唬捍恕稖摹肺摹!钡@段話在今傳《古文尚書》中卻在《湯誥》篇中,而《湯誥》篇屬于晉人《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之一篇,鄭沖若果真?zhèn)魇凇豆盼纳袝范迤?,他一定會指出此文“今在《湯誥》篇”,然而“沖不言,可見沖未見《湯誥》也。”還有,《論語·述而》孔子引“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但何晏、鄭沖《論語集解》并未注解說:此謂《尚書·泰誓》文?!墩撜Z·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钡牵渡袝ご笥碇儭吩凇霸适胴手小敝嫌钟小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三句,何晏、鄭沖《論語集解》并未注出,這些都說明鄭沖當(dāng)時并未見到晉人之《泰誓》與《大禹謨》,亦即未見到晉人之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

然而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二認為:鄭沖“似授書在其暮年,與上《論語》時不同。上《論語》為魏光祿大夫,在正始中,魏尚盛。此書出于魏、晉之間,安得預(yù)見之而載之《集解》?未可以是為沖誣,然則此書實始授自沖云?!边@也只是閻若璩個人的看法。按照常理,鄭沖入晉后位居三公,如他此時得到一部《古文尚書》,亦是莫太之事,理應(yīng)及時上獻朝廷。但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私相授受,數(shù)傳至梅頤始“獻上施行”。這也是使人難以理解,而不敢遽信的。

(三)考辨晉人《武成》篇之偽

《孟子·盡心下》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所看到的《尚書·武成》篇,是先秦真《古文尚書》,里面真實反映了武王伐紂戰(zhàn)爭的殘酷性。孟子認為它不符合儒家經(jīng)典的價值準(zhǔn)則,按照孟子的理解:仁者無敵,武王伐紂,“以至仁伐至不仁”,殷人應(yīng)該“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而不至于與周人拼殺至“血流漂杵”,所以孟子于《武成》篇只選擇兩三支簡策可用者。可是,晉人之《尚書·武成》則寫成這樣:“甲子昧爽,受(紂)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血流漂杵”并不是紂眾與周人殘酷拼殺造成的,而是紂眾“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自相殘殺造成的。梅鷟指出:

東晉《武成》言:“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笔羌q眾自殺之血,非武王殺之之血,其言可謂巧矣。然上之與湯以下七王德澤相礙。中之與七十萬人同矢牧野相礙,下之與洛邑頑民始終不忍叛殷相礙。果曰怒紂而開周,則齊解甲以降周,使紂為獨夫速殪乎太白之下,深足以償其恨犯矣,何至自相屠戮,使無辜黨與,什什伍伍,肝腦涂野土,獨何心哉?……私意杜撰之書,既非孟子所見之文,而其言且躐居周初,致孟子為不通文理之讀書,誤認紂眾自殺,以為武王虐殺,何其悖哉!趙岐所不見,安國所無有,孟子所悖馳,而儒者猶曰“真古文”,噫!弗思甚矣。

在梅鷟看來,晉人之《尚書-武成》篇將“血流漂杵”解釋為紂眾“前徒倒戈”,自相殘殺造成的,而不是周人攻殺造成的。如果說此篇便是孟子所見之《尚書·武成》篇,那就顯得孟子太低能了,因為他讀書如此“不通文理”,竟然“誤認紂眾自殺,以為武王虐殺”!而從《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等篇看,即使周人取得了政權(quán)若干年,仍有許多殷頑民伺機反撲奪回政權(quán),牧野之戰(zhàn)紂眾怎么輕易會“前徒倒戈”呢?即使殷民“怒紂”殘暴,熱盼武王軍隊來解放自己,也只須降順武王軍隊而已,又何至于“自相屠戮,使無辜黨與,什什伍伍,肝腦涂野土”?由此可見,晉人之《尚書·武成》篇并非孟子所見之《尚書·武成》篇,而從事理上說、從歷史經(jīng)驗看,也都不可信。

武陟县| 龙南县| 邵阳市| 平果县| 尤溪县| 神木县| 盐城市| 呈贡县| 阜阳市| 汝南县| 高台县| 津市市| 岑巩县| 民勤县| 肥东县| 灵山县| 兴文县| 玛多县| 凤翔县| 隆子县| 贵港市| 安阳市| 上杭县| 兰考县| 舒城县| 通化县| 呼伦贝尔市| 望都县| 弥勒县| 富锦市| 沙洋县| 黄龙县| 舒兰市| 砚山县| 廊坊市| 金堂县| 井陉县| 大同市| 虎林市| 湘潭市|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