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靜 蘇承英 陳 軍
摘 要:作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的閬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對這些優(yōu)勢資源加以有效地開發(fā)和挖掘,將會充分發(fā)揮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城市景觀價值、旅游休閑價值和經濟轉換價值,進而對推動城市經濟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但同時,又必須加以合理地保護,保證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進而保證閬中原生態(tài)文化的永續(xù)長存。
關鍵詞:閬中;旅游文化;開發(fā);保護
中圖分類號:F59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64-03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勢頭迅猛,各地都在盡其所能地開發(fā)旅游資源,其中旅游文化資源已越來越受重視。因為,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收益已經越來越不依靠人數(shù)的增加,而是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便越發(fā)達。閬中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對其進行有效地開發(fā)和挖掘,并加以合理地保護,無疑將對閬中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閬中旅游文化梳理
閬中,一座自然風景秀美、文化韻味濃厚的城市,坐落在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東枕巴山、西倚劍門、雄峙川北,因閬山四合,閬水紆曲,城在閬山、閬水之中而得名。從公元前314年秦惠王置縣至今,閬中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悠遠的歷史給予了這個城市豐厚的饋贈,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文化,至今仍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一)本源文化
閬中是中華民族本源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城郊蘭家壩和朱家山遺址曾出土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和陶器,證明最遲在新石器晚期,閬中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據(jù)《路史》記載:“所都國有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得名,乃閬中渝水(即閬中嘉陵江段)之地?!比A胥是伏羲的母親,伏羲的母親在閬中,由此閬中與甘肅成紀、河南陳州構成了伏羲文化的鏈條。
(二)天文文化
西漢至唐,閬中一直是中國古天文學的主要研究之地,天文學家相繼輩出。西漢著名歷算天文學家落下閎就是閬中人,他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是我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完整歷法。他還是我國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學說——渾天說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西漢末,又有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專攻天文,能測風雨水患,言必有中。蜀漢時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天文學家也是閬中人,他們在閬中城內自己的府院中建樓觀測天象,成績卓著。東漢時,道教始祖張道陵在閬中“云臺山”、“文成山”的“元臺”觀測天象,后來“飛升”于此。唐代著名天文學家袁天罡、數(shù)學家李淳風在閬中觀測天象,后來同葬于閬中的天宮院,在當?shù)亓粝铝嗽S多耐人尋味的傳說。
(三)風水文化
閬中風水文化獨具特色。閬中地處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的中游,由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景交匯聚結形成嚴密纏繞合護的形勝之地。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三面環(huán)水、四面環(huán)山,山、水、城相依,自然、人文景觀相融,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龍”、“砂”、“水”、“穴”的意象,盡展中國傳統(tǒng)風水理論之要旨,有“中國風水第一城”之稱。
(四)民居文化
閬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筑的特點,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門式”等風格迥異的建筑群體,這些建筑相得益彰,為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圍。不論是張家大院、馬家大院、 蒲家大院,還是孔子第76代孫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靜的亭臺樓榭、假山浮雕、回廊畫宇都給人以無盡的遐思和審美愉悅。閬中的古街巷命名也極富文化底蘊:有以名木佳卉命名的白果樹街、古蓮池街、槐樹街;有以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命名的迎恩街、狀元街、三陳街、良牧街;還有以地理風水命名的管星街、筆向街等等,各有風貌特點和歷史韻味。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雕飾鏤刻,也是閬中古建筑的一大景觀。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頭、門窗、門楣,大多有雕飾。特別是那些千奇百怪的鏤空窗花,更是這些古民居的精華和靈魂所在,它使深宅大院顯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筑空間、擴大視野的功能,美學原理和實用價值在這里展示得酣暢淋漓。
(五)三國文化
閬中扼守古金牛道和古米倉道,是三國時期的軍事重鎮(zhèn),是研究古蜀文化的重要遺址。三國時,蜀國曾派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鎮(zhèn)守閬中達7年之久(公元214~221年),在這里他轉戰(zhàn)馳騁,曾率精卒萬人,打敗魏將張郃帶領的三萬人的進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勝利。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所害,葬于閬中。閬中人仰慕其忠勇,建桓侯祠,以禮祀之。市內的張飛廟、張飛墓是三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蜀漢名臣周群、譙周、程畿,鎮(zhèn)北將軍黃權,鎮(zhèn)南將軍馬忠等都是閬中人,都在三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六)巴渝民俗文化
閬中曾為巴子國國都,巴人與漢民族長期聚居,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擊鼓舞戈的巴渝舞至今一直盛行閬中。閬中還是川北燈戲(又稱鼓樂神)的故鄉(xiāng)。每當收獲季節(jié),閬中便有演燈戲慶豐收的習俗,其音樂源于川北民間小調、神歌、嫁歌、圣喻謠等,曲調樸實明快,優(yōu)美動聽。此外,動人心魄的打錢棍,風情萬種的剪紙、川北皮影,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深情優(yōu)美的山歌調、打夯歌,耐人尋味的川劇座唱,抑揚頓挫的茶館評書,等等,一起構成了閬中民俗文化的瑰麗長廊。
(七)宗教文化
閬中是全國少有的“五教匯流之地”,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曾在此活動,繁衍出斑斕的宗教文化。自漢唐以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先后傳入閬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相繼而來,教徒們在這里建寺廟、修教堂,構成了閬中多元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伊斯蘭教的圣地清真寺、巴巴寺,天主教遺跡天主堂,基督教堂——閬中福音堂,以及道教的云臺觀、呂祖祠、八仙洞,佛教的大佛寺、觀音寺、永安寺、五龍廟等,都無不折射出閬中宗教文化的光斑。以一縣之地,匯聚如此多的宗教文化遺跡,在全國都實屬罕見。
(八)科舉文化
閬中的科舉文化同樣底蘊深厚。在唐代,閬中就出了尹樞、尹極二狀元,宋代出了陳堯叟、陳堯咨二狀元,是四川出狀元最多的地方。據(jù)《保寧府志》、《閬中縣志》列名,閬中出進士116人,舉人404人,被譽為四川的狀元、舉人之鄉(xiāng)。建于清代的貢院,現(xiàn)仍完好地坐落于閬中古城的學道街,是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科舉制度的珍貴歷史見證。順治年間,四川臨時省會設于閬中,在此舉行了四川省鄉(xiāng)試四科。
(九)飲食文化
閬中的飲食文化遠近聞名,久負盛名的保寧醋、張飛牛肉、白糖蒸饃、保寧壓酒、錠子鍋盔、糖燒饃、熱涼面(牛肉涼面)、牛羊雜碎面、吊湯扯面、川北涼粉等充滿古城民俗民風的飲食小吃,足以使人們一飽口福。
(十)紅色文化
閬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川陜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揮下,轉戰(zhàn)閬中三年之久,曾相繼建立閬南縣、蒼溪縣、閬中縣、忠發(fā)市4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至今仍留有中共閬南縣委舊址、閬南縣蘇維埃舊址、保寧鎮(zhèn)紅軍石刻標語群、閬中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遺跡。
這些豐富且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無疑給閬中提供了巨大的開發(fā)潛力。因為在旅游業(yè)突飛猛進的今天,愈是文化內涵豐富的旅游資源愈具有開發(fā)價值和生命力。對這些得天獨厚的旅游文化資源加以開發(fā),發(fā)掘其文化、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自然應是閬中旅游增強吸引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