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作為即時新聞的一種補充,如雨后春筍般一片蔥蘢,許多媒體紛紛開設了時評版面或?qū)?各地報業(yè)集團及官方管轄和運作的網(wǎng)站也都先后設置了時評之類的子頁。
在新聞寫作中,記者必須客觀表達和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無法深入闡述作者的觀點和傾向。時評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根據(jù)新聞,時評可以展開思考、評判、論述或提出有益的建設性意見,起到新聞報道本身輿論監(jiān)督力量不濟的補充作用,從而促進新聞事件的良性發(fā)展。
然而,當前一些作者把時評寫作當成了“發(fā)家致富”的手段。毫不夸張地說,這些作者每天寫4到10多篇的時評,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zhì)量,新聞事實加百度谷歌、名人名言再加某種并不切合的“主義”,用華麗或生僻的字句串聯(lián)起來,就構(gòu)成了所謂的時評,言之無物、內(nèi)容空洞、主旨不明。
更令人憂慮的是,為了緊貼新聞,趕時間、出“成果”,時評寫作的跟風情況十分嚴重,新聞一出,許多時評作者不加分析和推理,無論新聞報道是否真實,便如綠頭蒼蠅聞見大糞,一擁而上,造成不負責任的言論屢屢見諸報端和網(wǎng)站,讓真相受辱,讓當事人蒙塵。
在2008年11月發(fā)生在黑龍江哈爾濱的警察打死大學生案件中,隨著事件的發(fā)展,時評家“見風使舵”,先是對打死人的警察大加鞭笞,痛斥當前公安隊伍的弊病和腐敗;接著又輕信傳言和警方的一面之詞,集體對死者林松嶺進行輿論審判。在前不久的深圳市長許宗衡涉嫌經(jīng)濟犯罪案件中,僅憑網(wǎng)上一則《誰是許宗衡的情婦》的帖子,時評家便開始了猜測性的批判,把章子怡、黃奕、劉璇等影視和體育明星都作為靶子。
時評本是新聞的補充,只有在新聞報道的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時評,可現(xiàn)在的許多時評作者根本不看“新聞”的出處,把博客、論壇、帖子都作為“新聞”的來源,原本這些就是以訛傳訛的“不實新聞”、八卦消息,時評作者又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揮、延伸和評判,造成了是非感被意淫和強奸,道德倫理觀念被扭曲。寫出的評論文章多是不懂裝懂、劍走偏鋒,他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觀點販子,嚴重誤導了讀者和民眾。
筆者認為,寫時評首先必須尊重新聞事實,判斷新聞真?zhèn)?為假新聞進行評論實際上是一種助紂為虐的愚蠢行為。其次,時評作者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是非分明,不能為了掙稿費就顛倒黑白、搬弄是非,最起碼到要做到對國家和社會負責,對被評論對象負責,對自己的言論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