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摘要]意象是詩歌藝術美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詩名作《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便富含意象美。然而由于英語與漢語的語言特點與本質(zhì)的不同,這些意象的美在翻譯過程中不能不被重意而輕形甚至是舍棄“喻”。本文試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英美名詩解讀》中的譯本為例,從符號學的角度,解析詩歌中意象美的由來和在譯文中的傳達,從而指出翻譯中存在詩歌美損失的原因與必然,并嘗試提出補救辦法。
[關鍵詞]《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意象,符意,符形,符喻
“死亡”與“永生”一直是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重要主題,她一生寫下的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有五六百首之多,約占其詩歌總量的三分之一。“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被公認為其中最為出色的詩歌之一。艾倫·塔特(Allan Tare)等許多評論家對這首詩都稱贊有加,極為推崇,認為“詩歌寫得完美無缺,而其中最受贊賞的則是詩人精心設計的一系列意象”。
好的詩歌,大多通過某種高度暗示和意味豐富的意象或意象群,來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使其腦海中呈現(xiàn)出某種訴諸視、聽、嗅、味等多種感官的詩的意境和畫面,令讀者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得到藝術審美享受。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一詩中,詩人以實實在在的人物和事物的意象,極其生動地呈現(xiàn)出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具體過程,把抽象的概念化為讀者熟悉并經(jīng)歷過的日常生活體驗,整首詩也因此洋溢著一種流動的美感,情感和思想自然融合,達到一種臻于完美的境界。
那么,詩歌的藝術語言是如何承載傳達這一復雜的藝術效果的?作為譯者,又是如何將意象這種三位一體的符號美盡力傳達給讀者的呢?本文擬從藝術符號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一詩中的意象構成,以江楓的譯文(后簡稱“江譯文”)為例,對其意象的漢譯試做分析評論,以期為探討詩歌翻譯在美學上“功能對等”的可能性與實現(xiàn)途徑、達到跨文化交際與交流的作用,增加一個新的視角。
一、意象的符號學解析
符號學是當代社會科學領域內(nèi)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理論?,F(xiàn)代符號學的奠基人索緒爾認為,整個宇宙都充滿了符號,語言符號是符號的一種,由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組成。能指即該語言符號的音像或書寫形式,所指則是該語言符號意義或概念上的對應物。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形態(tài),可以說是語言符號的本質(zhì)。索緒爾認為,任何語言符號的單位都是由音韻形象和概念組成的結合體。我們都知道,語言符號是對客觀概念的抽象,在傳達某種情感時一般也只能用概念加以標示,而蘇珊·朗格提出的“藝術符號”則可以用語言描繪某種客觀事物,創(chuàng)造意象,以意象形式象征某種情感。能指與所指的結合已不足以概括藝術符號的性質(zhì),藝術符號應該是三位一體的,即由符號的能指、所指和符號自身的意味(筆者嘗試從符號學的角度用“符韻”來表示)構成的三元關系:能指是指符號的形體,簡稱為符形;所指是指符號形體傳達的意義,簡稱為符意;符韻,則相當于“藝術符號的意味”,指的是藝術作品所蘊含的那種主觀的、隱含的、模糊的意境和風骨。對作為藝術符號的詩歌的能指和所指的研究已經(jīng)很多,而關于“符韻”的研究卻仍有探討的空間。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英語詩歌的意象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符號,因其自身不可替代的視象、音象、義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也就構成了它的符形(這里的“符形”指的是符號的形體)、符音、符義、符釋、符味。符號的形體和符音可以合稱為符號形式,簡稱“符形”(即“能指”);符義與符釋可以合稱為符號意義,簡稱“符意”(即“所指”);而符味應該說是屬于“符韻”的。只有掌握好了意象的這三個基本要素,尤其是“符韻”,翻譯時才能抓住本質(zhì),達意而傳神。
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的意象及其漢譯
1,符形(能指)
英語和漢語,因其象征符號的特點與約定俗成的用法的不同,常在英詩漢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比如就符號形式而言,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中,詩人一如慣例地頻繁使用她特有的破折號。原來完整的句子被切成片段、毫不相關的句子的并列,往往暗示或流露了詩人心中洶涌起伏的情感激流和一些難以名狀的思緒?!耙虼死斫獾医鹕脑姼枰簿统闪藶檫@些片段解碼的過程”。而在漢語中,破折號的用法多為解釋說明,因此對狄金森詩中破折號的處理,即使按照原樣保留破折號,卻仍不可避免地部分喪失了原詩中特有的支離破碎的美感與意猶未盡的意味。
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的漢譯中,除了符形上翻譯的困難,更有因中、英文之間符音的差異而造成的音韻上的損失:
原詩:We passed the School。where Children strove
譯文:我們經(jīng)過學校,恰逢課間休息
原詩中“school”與“strove”都以“s”開頭,屬于行內(nèi)邊韻的一種,漢譯為“學校”與“休息”,兩個詞語漢語拼音的第一個輔音相同,注意到了盡量保持音韻的樂感美,與此同時,從一個英文單詞轉(zhuǎn)換成漢語的雙音節(jié)的詞,很難做到韻律的完全對等。由此,我們也許可以說,在符音的翻譯上,漢譯文常常無法做到完全傳達英文原文的樂感或音韻之美。
2,符意(所指)。
我們可以從意象的生成方式這個角度進行分析:主要有原型意象、現(xiàn)成意象、即興意象三類。所謂原型意象,即指弗萊所說的“那種在文學中反復使用,并因此而具有約定性的意象”。“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一詩中就有一些原型意象,比如:
We passed the School,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譯文:我們經(jīng)過學校,恰逢課間休息——
孩子們正喧鬧,在操場上——
我們經(jīng)過注目凝視的稻谷的田地——
我們經(jīng)過沉落的太陽——
詩人在該詩節(jié)中構思了一連串不同的意象:學校里的孩子、“注目凝視的稻谷的田地”和漸漸西下的夕陽,并把這些互不關聯(lián)的事物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以展現(xiàn)從清晨到傍晚、從孩童到老年的人生旅途。早上他們經(jīng)過學校,看到晨曦中嬉鬧的孩子們,中午路過稻田,看到沉甸甸的莊稼,傍晚伴著緩緩下落的夕陽向暮色深處駛?cè)?。這一連串意象象征著少年、中年和暮年等三個富有代表性的人生階段,以嬉鬧的孩童比喻少年,以成熟的莊稼比喻中年,以西下的夕陽比喻老年,這些也是漢語約定俗成的意象構成方式。因此,這三個原型意象的翻譯,忠實地傳達了符意。
除了原型意象,該詩也含有不少現(xiàn)成意象和即興意
象,其約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原型意象穩(wěn)定,但也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
3,符韻(符號的韻味)
除了上述所列舉的因為符意與符形的不可譯或不可完全翻譯而導致符韻的喪失或削減外,符韻本身的不可譯或不可完全翻譯的例子在該詩中也有不少,比如:
原詩:For only Gossamer,My Gown——
My Tippet——only Tulle——
譯文:因為我的衣裳,只是薄紗——
我的披肩,只是絹網(wǎng)——
“tulle”在英文中的字面意思為細軟網(wǎng)狀的尤其指做面紗和絲裙用的綢或絹紗,恩格爾認為,“紗裙意象巧妙地把現(xiàn)世和永恒,有限和無限連接在一起。因為紗裙既是死神的行頭,也是新娘的盛裝”。也許,詩人借助該意象表達的是對死亡的矛盾曖昧態(tài)度以及想要了解死亡的愿望。而“絹網(wǎng)”一詞雖然說明了“我”衣服的輕與單薄,傳達了詩人意識到無法抵御死亡來臨時候的恐懼與無助,卻無法很好地傳達詩人對死亡的曖昧糾結、既拒還迎的矛盾態(tài)度。
由此可見,在符意、符形與符韻中,符韻是最難翻譯的,有時候也確實是不可能完全傳達的;同時對符韻的處理也是最考驗譯者水平的。
三、結語
意象,是詩歌美的重要構成元素,英文詩歌語言借助其本身既表意又表音的符號功能,利用原型意象、現(xiàn)成意象、即興意象和符形組合、符音生象等成像手段,展示其符意、符形和符韻全方位的意象美,這一切均在狄金森的“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一詩中得到了具體而又完美的展現(xiàn)。通過對該詩的意象及其漢譯文的符號學解析,我們不僅了解到詩歌中意象美的創(chuàng)設方式,并對其漢譯時的處理方式有所了解:先意后形,即由于英文與中文字符特點與本質(zhì)的不同,翻譯中往往采取先符意,而后符形,最后符韻的策略,這樣做雖然大致保留了意義上的意象美,但詩歌中的意象,作為視覺美、音樂美與意蘊美的融合體的藝術符號整體,其美感就難免大打折扣。當然,這種現(xiàn)象在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中也是正常并且難以避免的,因為詩歌中的意象,作為藝術的符號,本來就是既可譯又不可完全譯出的,符韻的完美傳達往往更無法在翻譯中企及。當然,“難以做到”并不意味著應該放棄努力。許淵沖就曾提出詩歌翻譯的“三美論”:意美、音美、形美,對此,筆者深以為,音美、形美似可歸為“形式美”,意美則可視為“內(nèi)容美”,似有必要加上“韻味美”(意境美)作為第三美。尤其是在翻譯經(jīng)典英語詩歌時,漢譯者應該努力去展現(xiàn)原詩意象符號的整體之美——由意義、形式與韻味這三個維度相結合的詩歌的美。也就是盡可能減少翻譯中意象符號美的損失。對此,我們應采取意境為上、神似第一而形似第二的策略,并可以通過加注等各種方法去盡力保留原詩的意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