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雄
摘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已經影響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影響著我們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發(fā)展、價值觀念和政治傾向等,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更新了大學生的獲取知識的手段。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我們部分大學生的誠信丟失了。而當代大學生網絡誠信直接影響到大學生成長和網絡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要正確認識大學生網絡誠信和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的含義以及網絡誠信的內容,找出大學生網絡誠信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從而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意識,端正網絡誠信的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
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古往今來,誠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而開展大學生誠信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已經影響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影響著我們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發(fā)展、價值觀念和政治傾向等,極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更新了大學生的獲取知識的手段。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我們帶來便捷、高效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基于網絡自身的特點和網絡文化等因素,會導致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特別是誠信方面的缺失。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和網絡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今大學生網絡誠信現狀及問題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二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2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2.98億,其中學生網民占總數的約四成(39.4%)。尤其是近年來,網絡在我國大學校園迅猛發(fā)展,而隨著高校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和校園內互聯網接入條件改善,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越來越普及,隨之而來的網絡誠信問題出現了。那么,當今大學生的網絡誠信現狀究竟如何呢?據相關調查,有這樣一些數據可以體現當前大學生的網絡誠信狀況:對于網上的欺騙行為,有10%的學生認為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很正常;有25%的學生認為這是很好玩的事情;有48%的學生認為欺騙對方是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在上網聊天時,有95%的大學生是使用“變名真性”“變名變性”和“真名變性”上網,只有5%的學生采用“真名真性”。對于不良信息,只有52%的同學表示要以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對網絡黑客行為,有32%的同學認為是“有本事”,有18%的學生不同意“大學生要培養(yǎng)知識產權意識,不盜用或抄襲他人的程序,不使用盜版軟件”的觀點……數據顯示,當前大學生的網絡誠信缺失已相當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的內容和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所引起的信任危機
互聯網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展,是因為它的速度和時效,在網上一條信息,幾秒鐘就可以傳遍全世界。媒體都在爭奪第一時間發(fā)稿和獨家新聞。因此,在互聯網上有些信息是匆忙制作和傳播的,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信息核實和平衡,也就無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公正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說,網絡在傳播真實、科學的信息和先進健康的文化思想同時,也在傳播失真的、不科學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而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內容的生產者。在消費大量的無信源文章,匿名信息的同時也很有可能制造一些不準確、不誠實的和不真實的信息上網傳播,時間一久,就可能增加大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誠信行為。另一方面,隨著網絡的迅速發(fā)展,它能使許多日常事務網絡化,例如“網上辦公”“網上學?!薄半娮由虉觥薄半娮鱼y行”等的出現,它在方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工作的同時,也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機會大為減少。在“人—機—人”這樣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里,極容易導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疏遠,再加上人們對網絡安全、網絡信用體系缺乏足夠的信任,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猜疑和交往困惑,從而導致人們產生緊張、孤僻、冷漠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2.由網絡資源的豐富與快捷所引起的學習危機
在高校里面,我們經??吹綄W生下載網絡文章和使用盜版軟件,而且他們對這種侵犯知識產權的做法習以為常,用電腦影響他人、干擾他人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由此可見,網絡資源的豐富與快捷在帶給我們幫助的同時,也使得一些學生放棄刻苦專研的精神,滋長了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養(yǎng)成了浮躁的學風,在我們近幾年暑假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中,主題是根據本人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來體現和諧社會和增強本人社會責任感的活動,結果發(fā)現有不少同學存在在網上隨意抄襲論文“應付差事”的現象,甚至有的同學根本沒有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直接將從網上下載的文章原封不動地作為自己的調查報告提交給老師。有的學生為了投機取巧,公然在網上尋找他人替考或是替人做“槍手”,敗壞了學風;有的學生為了沽名釣譽,不惜違背學術道德,利用網絡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出來的“研究”成了很多大學生論文的“直接內容”,很少有經過深思熟慮后加上自己的觀點而形成的東西。
3.由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引起的網上言行缺乏約束
根據調查,我們發(fā)現有90%的大學生在上網時遇見過不文明現象,30%的學生認為網上使用不文明的言語能表現個性,25%的學生認為使用不文明語言可以在不痛快的時候發(fā)泄,對于“網絡是具有匿名的特點,可以隨意宣泄自己的情緒,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的觀點,有58%的大學生基本同意,有3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網上的言論沒有必要負責;對于“大學生應自覺抵制反動、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覺地不看、不聽、不信”的觀點,有29%的學生認為只要不上癮,試試也無妨,有40%的同學對網上傳聞感興趣,還有一些同學,熱衷于傳播網上不良信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一場我們舉行的名為“網絡、誠信、責任”的大學生專題研討會中,與會師生就網絡道德進行了大討論。大家普遍認為: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網民缺乏對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認識,部分學生遵循網上與社會實際不一樣的道德體系。不少同學對于抵制網上不良言行和不良信息,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
4.由社會、學校、家庭誠信缺失所引起的網絡道德觀、價值觀模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整個社會心態(tài)也隨著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給社會帶來的主流影響是好的,它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利益意識、自主意識與競爭意識有很大幫助。但是,市場經濟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它追求效率最大化、等價交換等原則,使得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觀念加重。同時,學校作為市場主體,面臨生存與被市場淘汰的考驗。由此,許多學校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擴招生源和簡化教程,這也會給大學生的是非觀造成負面沖擊,即花錢就可以進學校,不努力也可以拿到文憑,這種不重視學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方式,造成很多學生有“才”無“德”,缺乏誠信。近年來的高校學術腐敗現象,更是對學生的誠信觀念影響甚大。再有,在當前我國社會的家庭結構中,大學生獨生子女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此環(huán)境下成長,容易使獨生子女的學生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加之有些家庭中的父母不誠信的言行,都會給同學們的誠信意識造成負面影響。基于上述幾方面原因,再加上網絡的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更趨于個性化、多樣化,社會的價值觀念難以保持統一。還有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較少,加上特有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使得大學生網絡道德和價值觀比較模糊。這就是為什么只有62%的同學認為上網也要講道德、規(guī)范言行,有25%的同學認為對黑客不需譴責。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的意義和提高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方法
胡錦濤同志強調:“現在互聯網迅速發(fā)展,逐步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愈來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聯網交上了朋友,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時也加重了我們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加強建設,努力使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個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積極防范互聯網給予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并提出了“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公民道德要求。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是祖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后備軍,因此,當代大學生良好誠信品德的養(yǎng)成,直接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誠信之風的形成。而網絡誠信教育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榮辱觀,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網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當前高校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加強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必須針對大學生網絡誠信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遵循網絡發(fā)展的規(guī)律,構建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體系,最終提高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意識,培養(yǎng)網絡誠信的行為。
1.整合和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形成和諧社會氛圍
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要整合各種教育力量,優(yōu)化社會、學校和家庭誠信教育環(huán)境,形成人人講誠信的社會氛圍,使社會的方方面面都來關心、支持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市場信用制度,促進人與人之間誠信交往;二是提高政府誠信,為全民樹立誠信的榜樣;三是營造良好家庭成長環(huán)境,實施正當的家庭教育,并且讓家長誠信做人做事,身體力行,實現學校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動;四是大力加強網絡誠信文化建設,優(yōu)化網絡誠信環(huán)境,形成和諧社會氛圍。
2.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建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陣地
網絡文化是一種新興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會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激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因此,學校必須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中,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網站,以系統化的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把握正確的方向,同時批判和抵制學術腐敗;可在院、系、班級網頁上鏈接“民族魂”“血鑄中華”“毛澤東紀念館”“九一八事變紀念館”等系列紀念網站,引導大學生網友去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還可大力開發(fā)一些具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一體并且易操作的中文軟件,以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品位,弘揚包括誠信美德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
3.循網絡發(fā)展規(guī)律,轉變誠信教育的觀念和模式
網絡的出現和發(fā)展,是信息化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使學生不再是無條件、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成為教育環(huán)境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誠信教育由傳統單一主導式向多元化互動式轉變,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同時,學校工作的重點,要從有形的管理向無形的教育引導轉變,在充分發(fā)揮德育工作傳統優(yōu)勢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來拓展教育工作的空間,將德育工作和網絡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實現誠信教育工作的質的飛躍。如在網絡道德欄目中開設誠信講座,引導大學生閱讀中華傳統道德經典;利用網絡的高速發(fā)展來提高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如以網絡為媒介開展有關誠信問題的辯論和探討;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網絡建設原則,就大學生身邊遇到的社會誠信問題進行調查;利用網絡的互動性來加入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討論中,提高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利用網頁多姿多彩的設計來增強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從而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交融的特點,使網絡誠信教育更加生動活潑。
4.建設一支了解網絡技術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提高校園網監(jiān)管能力
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適應這種要求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建設一支思想政治工作藝術和網絡技術雙向發(fā)展的高校政工隊伍。只有既懂得計算機網絡技術,又善于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占領網絡教育空間的主動權。由于網絡具有廣泛性,這就決定了在網絡誠信道德教育中受眾群的自我選擇性比較強,因此,唯有根據網上大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更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必要時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參加學生的網絡活動,參與討論,幫助學生提高對網絡誠信道德的認識和規(guī)范學生的網絡誠信行為。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必須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實行校園網登陸“實名制”,對形形色色的信息進行嚴格的“過濾”和“把關”,切實優(yōu)化網絡環(huán)境,防止各種不良信息進入校園。
5.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養(yǎng)網絡誠信行為
網絡的開放性、無約束性及信息的隱蔽性往往會導致青少年誠信的缺失,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如自護能力,教會學生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自辨能力,教會學生辨析網絡信息的能力。其目的是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把網絡作為知識的來源和學習的工具,而不是作為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青年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只有不斷推進他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增強他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控能力,形成道德“自律”,才能最終提高大學生網絡誠信的意識,養(yǎng)成網絡誠信行為。
講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追求的永恒主題,倡導誠實守信,積極開展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對待網絡信息,以“誠信”的觀念對待網絡言行,教育和引導其提高網絡信息的辨別力,樹立網絡空間的“誠信意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才能使青年大學生健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俊彥,寧龍,沈千帆主編.當代青少年與青少年工作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
[2]李安慶.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3]蔡海棠,呂高.淺析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