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新
[摘要]羅丹的雕塑作品《沉思》以其獨特的外在形式給人帶來深刻的哲學感受。文章分為形式與內(nèi)容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解析雕塑的形式入手,點明此作品為非完整造型的藝術(shù)作品;第二部分,由外在形式深入到精神內(nèi)容,從藝術(shù)哲學的角度剖析了作品彰顯出來的思想內(nèi)涵,個體在大眾面前心靈的獨特,精神在現(xiàn)實背后脆弱的虛美,生命對價值意義無解的追問等。
[關(guān)鍵詞]羅丹;雕塑;非完整;思;獨特;精神;意義
1886年~1889年間,羅丹按照女弟子卡蜜伊的原型創(chuàng)造了雕塑《沉思》,作品表現(xiàn)了卡蜜伊頭戴布列塔尼新娘的尖頂高帽,目光憂郁,陷入深深的思索中。皮埃爾·戴在《羅丹傳》中寫到:“如果我對這個形象解釋得不錯,這表明她婚姻的理想確已形成,不過,也許只是不可企及、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而已?!边@件雕塑作品表現(xiàn)了羅丹對卡蜜伊的認識以及卡蜜伊對婚姻的憧憬。羅丹不能滿足卡蜜伊想要的美好婚姻,因此,卡蜜伊的需要只是夢里的空中花園,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折磨著她,婚姻的理想如海市蜃樓一般遙不可及又虛無縹緲。
這篇文章不是通過雕塑《沉思》來討論羅丹與卡蜜伊的感情糾葛和誰是誰非。在這里,我想借助《沉思》獨特的外在形式表達出我個人對造型藝術(shù)的些許認識以及藝術(shù)形式本身帶給我對人生的點滴思考。
造型藝術(shù)中的“完整”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視覺中的完整,即人對自然的摹仿;另一種是表現(xiàn),即藝術(shù)作品表達出創(chuàng)作者主觀意象的完整。前者指的是作品忠實地再現(xiàn)客觀世界,如貢布里希指出的“希臘人大畫他們看見(saw)的東西?!币约拔鞣轿乃噺团d時期的繪畫藝術(shù)作品等;后者指通過作品在視覺上形成的不完整造型,從而得到某種情感上的充分表達與釋放,如貢布里希所說的在中世紀,藝術(shù)家還懂得在畫中表現(xiàn)他感覺(felt)到的東西,“正是由于擺脫了模仿自然界這一束縛,獲得了自由,他們才能傳達出那種超自然的觀念?!币虼?,“非完整”的造型藝術(shù)不是完全地模仿客觀世界,而是在客觀造型的基礎(chǔ)上添加或是減少些什么,以此把一個隱匿著的人的精神情感世界外化出來。
羅丹的雕塑作品《沉思》就是這樣一件“非完整”的藝術(shù)作品。
一、獨特的形體
作品整體造型巧妙別致,粗糙的石塊上面“伸出”一個精致的少女(卡蜜伊)的頭,五官端正,肌膚光潔,眉目清秀,雙眉似有微蹙,眼簾低垂,神情茫然,“好似凝視一個人生痛苦的深淵,流露出難名的悲感與不安的沉思”,鼻線挺直,似有平靜的呼吸從鼻內(nèi)傳出,唇部飽滿,一旦開口,語言似乎也會很迷人,小巧的下巴緊貼底部冰冷的基座上,好似被粘固住一般,動彈不得。但是,她好像沒有意識到自己已被粘固住了,仍在一味地思考著頭腦中的問題,久久都得不到解答。頭上戴的布列塔尼新娘的尖頂高帽被塑造得輕盈飄逸,配上臉部的造型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了少女的純美與青春,雕塑家用雙手解救著被大理石捆住的生命,可是,這個生命只被他釋放了一部分。整個雕塑只有頭,只有頭部被羅丹精心地雕造了出來,頭部以下沒有身子,沒有與頭部相配的修長健美的身姿,頭下的石材未被加工過,長方形的石塊理直氣壯地包裹著少女的身體,突兀之感驚人眼目,疑問之思隨之而來。為什么這件作品會是這樣?人工的精雕與天然的粗糙在這件雕塑作品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未完成”感十分強烈。
“羅丹不重視外形的完成,他喜歡把一些東西留給觀看者去想象。”同時,羅丹信奉真實自然的法則,對他來說,藝術(shù)的美存在于內(nèi)在的真實表達。他曾表示過:別人的塑造只是表現(xiàn)外表,我卻在外表之外,兼表內(nèi)心,這當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全部的“真”,不只是外表的“真”。真實的自然并不只是羅丹眼中的自然,更多的是羅丹心中的自然和羅丹感受到的生命本質(zhì)。羅丹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新奇與逼真,而更多的是作品哲學意義的表露和揭示,是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與思想的自然表達。事實證明,雕塑《沉思》的這種“未完成”感強烈地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了我們的想象力,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似乎也已呼之欲出、完美無缺了。
二、疑問的沉思
1個體與大眾——個體的獨特
作品《沉思》無論是放在古典雕塑作品中,還是放在人群中,她都是一個特例。對于完整的雕塑作品來講,她屬于正在完成的過程中;對于正常的人來講,她只擁有一個人部分的完整。
她是一個美麗與簡陋的混合體,美麗是因為她和別人一樣擁有完整的頭顱;簡陋是因為她沒有擁有和別人一樣的軀體,但也是因為她頭部的過于完整,使她處于完整和不完整的邊緣范圍,她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歸屬地帶。她想獲得一個完整的軀體,這樣才不會導致她的精神的變異?;蛘吒纱嘧岊^部恢復到粗糙石塊的原樣,這樣也就不會招來異樣的眼光。她想無視世俗的偏見,昂頭自在,但偏偏又低視到自己的與眾不同。她看到的是自己的粗陋與簡單,她被看到的樣子卻是個有著完美面容的異類。她想做個灑脫快樂的異類,但又不停地去思索自己為何和別人不一樣。她不明白是因為她的與眾不同才讓她陷入了思考,還是因為她會思考了才使她遠離了正常。
她脫胎于這塊石頭,卻又不同于這塊石頭,她渴望脫離這塊石頭,但卻又無所適從。由于她們之間(上下的石塊)內(nèi)在天然的聯(lián)系和外在顯著的不同,讓她困惑不已。她在想,如果她的頭部也是一個方形小石塊,那么放在簡單的大石塊上就不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反差了,同時也不會讓她沉思于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努力尋求改變的渴望。其實,改變可以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她自身形體的變化,一是世俗觀念的變化。而她所能做的,不是去左右世俗的偏見,而只能改變自己,頭部再恢復成石塊狀已經(jīng)沒有可能,因此她的身體似乎在頭下的石塊里面努力地挪動著,以期待從中脫離的一瞬間,期待所有的碎石塊都飛濺起來,期待完整的軀體顯露在大眾的面前。但是,現(xiàn)實的形體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一種脫離是多么的不可能。
2精神與肉體(思想與現(xiàn)實)——精神的虛美
雕塑《沉思》通過獨特的造型表達了思想的絕對自由與不能獨立,羅丹所要表現(xiàn)的是“思想成了主宰一切的最高存在”,他表達了卡蜜伊想要和羅丹結(jié)婚的完美理想,但是,美好的理想沒有現(xiàn)實存在的可能作為依托。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不和諧,反映在這件雕塑上,就是頭部與頭下部分在形式上的極大沖突。
在羅丹看來,虛無的精神世界、想象的生活對于卡蜜伊來說才是完美無缺的,才是可以讓她全心去信賴和投入的。精神(思想)在某種意義上,是個虛無的存在,它不以客觀可視的方式顯現(xiàn)。羅丹也能理解卡蜜伊的理想婚姻的完美程度,羅丹用他特有的雕塑藝術(shù)方式,為她的“精神和思想”賦了形,一個完整且完美的少女頭部的形象。但是,對于羅丹而言結(jié)婚只是一種想法,現(xiàn)實的他不可能幫助她實現(xiàn)愛情的專一。完美的理想存在于想象的虛無中,完美的理想源自與不能把握的現(xiàn)實的沖突對比中,完美的理想脫胎于現(xiàn)實中不
可能的存在中。
相比較而言,可視的客觀現(xiàn)實處處充滿了缺憾與不如意,卡蜜伊要求羅丹完全屬于她或者完全屬于別人,要他對愛情專一??梢哉f,卡蜜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索要完美,這就意味著,她要么放棄理想,要么承受壓力。羅丹把她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迷惑的情感用雕而不琢的方式處理,由此產(chǎn)生了雕塑《沉思》強烈的沖突美,借此,雕塑家表達出虛無的完美性,但是這種虛無又受制于現(xiàn)實的控制,雖然完美,卻不能夠獨立,不能夠獲得完整的存在形式。確實,人的思想脫胎于肉體(現(xiàn)實),但同時思想又要受到肉體(現(xiàn)實)的限制。作品《沉思》通過看似不完整的形態(tài),強烈地表達了思想渴望自由、思想渴望控制現(xiàn)實,然而又無可奈何的低視。
雕塑中的她或許也在疑問:肉體是精神的居所,我不想放棄它,可是,為什么我的居所是如此之丑陋、簡單,如此之與眾不同而讓我難以接受呢?她被捆住了,捆得很牢固。為了這個美麗的頭顱,她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她要頂住世俗的異樣眼光,她不愿放棄這個完美的頭部,但是這個頭顱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身軀。理想在高高飄揚,卻遲遲找不到現(xiàn)實中可行的落腳點。她渴望把頭下的石塊提起后摔碎,但是她好像又知道那詩人的名句:“他的靈魂摔壞了她的肉體!”摔碎了肉體,獲得了自由,但又失去了寄存的空間,自由就意味著消失。這樣的自由要不要,她陷入了思考。為了理想的自由,明知會有摔壞的危險,她寧愿帶著笨重的身體飛行,去追赴美的信仰。
3生命與意義——價值的追尋
美是人類生命追求的精神核心。卡蜜伊是個性格熱情、倔強執(zhí)著的少女,在青春的年華里,她單純而不顧一切地追尋著生命中的美。羅丹就是美的源頭,對卡蜜伊而言,羅丹像永遠不會落下的太陽,而她就甘心情愿地成為不知疲憊的追日夸父,不停的奔跑、不停地追趕、不斷地接近心中的美。只要還能感受到天上溫暖的陽光,心中的追求的希望就會一直熱烈地涌動。
雕塑《沉思》似乎也預示出,雖然思想在變化或趨于完美,卻依然無力改變自身的生存境況以及世俗的偏見觀念。作品中的她不僅是在低視自身,同時也是在審視她的生命,對于她完整而美麗的頭部來說,雕塑沒有帶給她完整和健全的身軀,或者說,生活中羅丹沒有協(xié)助卡蜜伊去實現(xiàn)她心中的那個夢。這造成了她的不和諧,外在形式上和內(nèi)在心靈上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讓她苦惱,讓她沉思,讓她不得不做出選擇。她還要繼續(xù)偏執(zhí)的堅持嗎?放棄后,她還能繼續(xù)健康的存在嗎?經(jīng)過長年無望的戀愛,他們分手了,卡蜜伊21歲至34歲的青春年華也隨之煙消云散了,遙遠地封存在了她鮮活的記憶中。她奮不顧身地投入地愛了、索要了,也孤注一擲地被打敗了、放棄了,最后不可救藥地傷心了、瘋掉了。
她很失敗,也很可憐,但是她很真實。她很真實地展示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她很真實地去選擇,很真實地面對不被選擇的結(jié)果。她很真實地活過。也許,這就是她的追求,這就是她內(nèi)心最真實且最沖動的選擇,她寧愿曇花一現(xiàn)般地綻放,也不愿平庸地寧靜。她寧愿像煙花一般在夜空中擁有短暫的絢爛,也不愿做黑暗中的一盞默默無聞的路燈。這是她的意義,她真誠的去愛了,也赤裸裸的痛了。
尼采說過,酒神的精神是肯定生命,連同它帶來的痛苦。
夸父沒有追到太陽,但他經(jīng)歷了追逐的過程,他勇敢地面對了自己內(nèi)心的執(zhí)著。
西西佛始終沒有停下推滾巨石上山的輪回腳步,他依然在上山與下山的路上執(zhí)著而真誠地跑著,在每一次的巨石滾動中抒寫著自己對生命意義的答案。
人生中的重要是曾經(jīng)真誠地面對過自己的心靈,真誠地表達過內(nèi)心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同時真實地體驗著痛苦的感受。
生命的意義是不能去追問的,這樣追問就是無意義的。也許,根本就思索不出來生命的意義,而思索本身就算是意義吧。我思,故我在。沒有結(jié)果,沒有最終的意義與價值。
這一部分的文字或許就像雕塑《沉思》的基座部分一樣,是粗糙的,是不需要雕造出來的,或者說,是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去塑造的,是沒有辦法去表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