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杰
摘要:有人說過:“誰能給學生更多的的快樂,誰就是最成功的老師?!惫P者認為,語文課教學只有讓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獲,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為了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筆者特地做了如下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語文;學習;快樂;學生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采用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片面夸大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想著如何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使他們認為語文學習枯燥乏味,整天不是聽課就是背課文,要么就是抄寫生字詞,等等,實在是沒什么意思。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呢?有人說過:“誰能給學生更多的的快樂,誰就是最成功的老師?!惫P者認為,語文課教學只有讓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為了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筆者特地做了如下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的前提
受儒家傳統(tǒng)師道尊嚴的影響,很多語文教師認為必須要讓學生敬畏自己,讓學生聽話。因此,他們習慣于對學生擺上一副嚴厲的面孔,習慣于以高高在上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逐漸拉大。正是由于教師的這種態(tài)度,使得很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把學習語文當作一件苦差事,老是提不起精神來學習。要想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語文教師就必須要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去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guān)愛學生,虛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營造出協(xié)調(diào)、融洽的學習氛圍。我在語文教學中不論自己心情怎么樣,總是面帶微笑地進行教學,語氣和藹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對教學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很多同學上語文課時,不再感覺有壓力了,都能開開心心地學習語文了。我們教師要學會利用“權(quán)威性的謊言”去暗示、期待學生,要對每一位學生有信心,對每一位學生有獨特的深情;要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是可塑之才, 他們都有美好的前程。 這樣, 老師在上課或輔導時, 才會用期待的眼神去暗示學生, 才會用激情的語言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學生就會感到快樂幸福, 就會把老師的外在鞭策轉(zhuǎn)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 從而樂意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
二、教師教學語言優(yōu)美生動、教學狀態(tài)動靜結(jié)合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的客觀條件
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語言應生動優(yōu)美,“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東西。教師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學生的注意力?!苯處熞獙W會提煉自己的教學語言。一是要積累豐富的詞匯,平時廣為采擷,大量儲存,上課時便會涌入腦際,信手拈來;二是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句式要富有變化,貼切的比喻能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精當?shù)脑O(shè)問能造成懸念;三是語言要節(jié)奏和諧,抑揚頓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四是語言還應傾注充沛、真摯的情感,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滿腔熱情,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另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形態(tài)應動靜結(jié)合。“動”是指講解、朗讀、討論、操作;“靜”則是指學生的默讀、觀察、思考、想象。語文課中的“動”能激活學生學習的情緒、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靜”則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如果語文課上“動”多“靜”少,就會出現(xiàn)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如果“靜”多“動”少,他們就容易產(chǎn)生疲勞。因此,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亦動亦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這樣才能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
三、語文教學立足于學生生活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的基本方式
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更應該時刻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由于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教師敢于跳出教材,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例子,以幫助學生更輕松地理解課文。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把課本上的場景還原到生活中。從生活中尋找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場景中學生才能體驗到生活的意蘊。生活場景形成之后,再回扣到課文的語言上,讓文本的生活經(jīng)驗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碰撞、交流,從而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jīng)驗更好地理解課文,更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我們在學習課文《羚羊木雕》時,可以采用角色體驗的方法,讓自己置身其中體驗主人公的感情,并且尋找自己在生活中曾經(jīng)有過的類似的經(jīng)歷,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給予自己心靈上的觸動。再如寫作教學,每次作文布置下去以后,許多同學很長時間不知如何下筆,有些學生并不缺乏寫作的技巧,只是他們的生活積累太貧乏了,所以,作文教學不應側(cè)重寫作技法的指導,而應在學生的素材搜集上下功夫,素材來源于閱讀積累和生活積累。一般來說,熱愛生活、關(guān)注生活的學生,其作文總是真實的、充滿活力的、令人回味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一天一記,不論是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事情,還是自己一時發(fā)出的感慨,隨時記錄,即使只是短短的幾句,也是屬于自己的收獲。
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文的根本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東西?!迸d趣是獲得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設(shè)法認識它、研究它,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一個具有廣泛而濃厚興趣的人,就會孜孜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得廣,鉆得深,學習起來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學習語文更是如此。如果我們在活生生的動態(tài)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語文教學,學生對語文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語文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相反會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快樂地學習語文:1.以讀激趣。首先,教師必須選擇可讀性強的作品,通過讀讓學生有收獲,他們才會有興趣。教師還要廣泛涉獵,找一些思想深刻、藝術(shù)高超的作品來影響學生。其次,還要講究讀的方式。有的文章可以配上音樂或圖像,讓學生耳目一新,興趣不減。2.以問激趣。首先,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問題,研究問什么、怎樣問,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要切中要害,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fā)問。如教《父母的心》一文,有學生對“父母不送走孩子是愛的表現(xiàn)”提出了疑問,認為:為了孩子好,父母不應該太自私,應該把孩子送走,送走孩子才是愛的體現(xiàn)。很多學生當即展開了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師再加以引導,結(jié)果讓學生對川端康成作品的特色“淡淡的哀怨”有了深刻的認識。3.以情激趣。優(yōu)秀的作品總是以真情實感打動人,教師選擇一些這樣的作品來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悟到語文的魅力。在讀《出師表》之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諸葛亮的《出師表》文辭優(yōu)美,感情真摯,宋代學者趙與時曾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學生們一個個都急于想知道文章到底有什么魅力。在這種契機下展開教學,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濃了。類似這樣烘托氣氛的語言營造和情感氛圍對激發(fā)學生興趣無疑大有裨益。